我国近20年来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述评及思考
2018-03-06王光宇
王光宇
(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当前,针对智力的研究依然是一个让各界关注的焦点。智力理论也是研究学习差异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往往我们关注个体的学习差异,首先考虑的一个方面便是个体的智力差异。基于此,智力理论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1 传统智力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
百年来,智力理论的研究绽放出了别样的色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智力理论在智力研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传统的智力理论,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认为智力由因素构成,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探索这些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1]。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1927)提出了二因素论,他认为在个体的认知活动当中,有一种普遍因素会影响个体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并且它贯穿于所有的智力活动之中[2]。他称这种普遍因素为一般能力(General intelligence)即g因素,另一种因素为特殊因素,它体现在某些特殊能力之间[3]。美国测验学家塞斯顿(I.Thurstone)则提出了群因素说,他将人的智力因素划分为7种相对具体的智力因素:语句流畅(W)、数字计算(N)、语文理解(V)、联想和记忆(M)、一般推理(R)、空间知觉(S)、知觉速度(P)。而近年来卡罗尔(Carroll,1997)提出的三层智力理论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他认为,智力由三个层级组成,最高的层级是一般智力因素g,他影响着中间层级;中间层级包括七个因素,分别是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记忆容量、视知觉、听知觉、一般流畅性、一般加工速度;而最低的层级是各种特殊因素[4]。
随着研究者们不断深入的研究,这一流派的观点也逐渐趋于统一。在根本上,他们都比较认同一般智力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后期出现诸多新兴智力理论,但传统智力理论仍具有重要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于1983年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该书也成为促使其声名大噪的重要作品。
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基于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例如:心理学、神经科学、艺术学等。而哈佛大学的“零点项目”便是该理论诞生的温床。加德纳在哈佛学习及工作期间,不仅涉足于多样的学科领域,同时也在钻研许多实证研究。例如,对脑损伤病人的观察、对一些特殊儿童的研究。基于多方面研究结果的整合,加德纳最终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作为一个种群,我们人类拥有一些相对独立的智能。我们每个人都有8种甚至更多的智能,我们可以用这些智能完成任何类型的工作任务[5]。1983年,加德纳在反复的筛选中最终初步确定了人类的七种智能(后期增加到8种)。下面简单介绍这最初的七种智能:一是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的是逻辑思维推理、数学运算以及科学分析方面的能力;三是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指感受、欣赏、演奏、歌唱、创作音乐的能力;四是身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运用全身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包括嘴和手,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五是空间能力(Spatial Intelligence),指针对所观察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模型或图案从而加以运用的能力;六是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了解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七是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深入并理解自己内心世界并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能力[6]。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出人意料的在美国的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并在各地进行了实践。
2 我国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20世纪90年代,自多元智能理论传入我国以来,国内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多元智能理论恰好为中国的素质教育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7]。为了方便今后学者对于该理论进行创新研究,笔者尝试对该理论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做出梳理,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基于CNKI中国知网平台,自2001年至今,收录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核心期刊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共325篇。在硕博士论文中,以含“多元智能”为题名的精确检索前提下,相关论文共543篇。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教学设计、学生评价、课程开发、理论分析等。下面笔者将从教学设计、学生评价、课程开发三个主要研究方向进行述评。
2.1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加以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学习、完成学习目标。我国教育学家薛彦华(2009)认为,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全过程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合理组合,确定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步骤。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8]。多元智能理论传入我国以来,为我国学者研究教学设计这一模块打开了新视野。何李来(2010)认为,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与方法、评价标准这四个方面应多元化;同时在师生关系上他也认为,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容易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养成[9]。战秉聚(2003)认为,要依据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选择课程内容,设计多元的课程切入点,并通过多元智能来指导实施课程,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0]。郅庭瑾(2002)等学者认为指出,教学过程应当遵循为多元智能而教,以多元智能而教、围绕主题而教等策略[11]。李留江、张晓峰(2003)认为,注重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个别化设计,主张课程实施的情境化[12]。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学设计这个环节里,众多学者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学策略等其他模块提出多样化的设想,力求从传统的单一教学设计中挣脱出来。这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
目前,我国的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模式已经不再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多元智能与对学生的评价相结合。
闫莉(2010)认为,一个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中,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重视对学生认识的考查,更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在评价方法上,质性与量化评价、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上,不仅包括教师,而且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人士等都加入了评价主体的队伍中,体现了教育评价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过程[13];冯晓霞(2003)认为,建构发展性教育评价应遵循以人为本、评价内容与方法多元化、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活动情境中进行、评价与教育互触互动、评价主体互动、评价过程动态化这六大主要原则[14];谢志萍(2003)认为,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智能的培养。教师应更加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不同潜能特征[15]。
根据分析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若要准确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方法要多元化、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甚至评价指标也要多元化。只有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所具有的激励,诊断和引导功能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
2.3 多元智能理论与课程开发
课程是构成学校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课程开发是教育过程的基础环节。主要包括课程的设计、规划、实施和评估等活动,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6]。多元智能理论中对多种智能的阐述与我国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多元课程体系的要求不谋而合。课程开发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合理的促进课程开发?课程开发体系如何形成多元化?我国学者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一些相关结论。
于华(2012)认为,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课程设置应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结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多元认知能力,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材选编、教学考核等不同的教学环节分别层次化。使得“因材施教”这一主张真正得以实现[17];肖菊红(2008)认为,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同样适用于幼儿园本课程建设。并据此构建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等,以此实现了幼儿园、幼儿的个性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18];黄振源(2003)也认为,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入英语课程中,研制多元智能课程模式与教学计划,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最佳的切入点[19];李立新(2003)则提出要开设实践课程,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仅拘泥于学校的书本知识学习。他认为,通过具体问题提供的情景,使学习者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知识和情境间建立更多地运用渠道,通过积累,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我国课程开发而言,多元智能理论激发了我国学者的研究兴趣,为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课程开发带来了新视角,拓展了课程开发的思维。毋庸置疑的是,未来我国课程开发也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态势。
3 针对我国目前研究的几点思考
3.1 研究层面分布不均
笔者在阅读大量的文献基础上发现,从教育层次上来看,我国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两个层次,而高等教育方面所涉较少。从教育类型上看,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所占比例不大。笔者认为,尽管我国受教育者的群体多样,但惠及先进教育成果的程度应相同,尤其是在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这三个方面。我们更应平等对待。这就要求研究者们不断开阔视野,针对特殊群体要有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就目前来看,国家的竞争已演变为人才的竞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领域更能够加快人才的输送速度,为我国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2 研究内容应逐渐深化
基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当前研究内容主要针对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学领域,如教学设计、学生评价、课程开发等。但大都处于理论分析阶段。笔者则期待有更多实证性的研究案例出现,能够让我们更加形象地对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此外,对于教育对象智能结构的测量是否有一套完整的、标准的、合理的系统也值得我们思考。对于教育者而言,开展多元化的教育需遵循学习者的智能结构,那么具有高信度及效度的智能结构评测量表值得我们深化研究。
3.3 多元智能理论应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学者针对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多数局限于教学领域。而笔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应涉及各行各业即社会应广泛应用。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可能还没毕业就会听到“毕业等于失业”这一“名言”。造成这种形势的真正原因深深引起笔者反思。不容否认的是,大学毕业季的求职大军不断扩充,求职难的问题不断凸显。那么,对于企业来讲最看重求职者的什么?是学历还是能力?令人可喜的是已有不少领军企业开始注重求职者的能力具备。尽管那些老板可能没有多元智能的概念,但是在招聘过程中似乎也暗示了一种趋势即学历仅是冰山一角,个人的智能发展或能力集合更受他人的青睐。因此,笔者呼吁全行业也应领会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全新的多元化的用人模式。
4 结语
目前,多元智能理论对世界教育的影响深远,未来也必将影响至各个工作领域。随着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无论是对人才的要求抑或是对商品的创造都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思想。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多地展现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