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民俗体育研究述评
2018-03-06王旭
王旭
(1.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株洲 412008;2.湘南学院体育学院,湖南郴州 423043)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经起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的和谐存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打击迫害时期,终于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国家经济的飞快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思想素质的提高,民俗体育依托节庆活动,宗教信仰活动等在民间广泛开展,并逐步得到政府的认可,政府、企业也都积极参与民俗体育之中。民俗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民俗体育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密切关注,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何继续深入研究民俗体育是重点。因此,分析、整理、提炼当前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学术成果至关重要。
1 民俗体育理论研究现状
在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主要集中在民俗体育的概念问题、民俗体育的一般规律研究的问题。
1.1 民俗体育概念之争
《体育科学大辞典》将民俗体育定义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1]。学者们大多采用了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体育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给民俗体育定义。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提出,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2]。陈红新、刘小平认为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中所创造并未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体育活动[3]。王俊奇对涂传飞、陈红新等学者提出的民俗体育概念又进行了辩论。认为民俗体育是指与民间风俗习惯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民间节庆活动、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特点[4]。学者们各执一词,都能阐述出民俗体育的基本概念,笔者更认同《体育科学大辞典》对民俗体育的定义。学者们在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之间关系问题上也有分歧,通过整理、分析得出:民间体育包含范围最大,应该包含着民族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为并列交叉关系。
1.2 民俗体育的特征
民俗体育项目具有共同的特性,又因地域差异、民族差异、信仰差异等因素具有不同的特性。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将民俗体育划分为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5]。黄勇良、傅纪良发现涉海地区的民民俗体育特征与内陆的民俗体育特征有共性,但也有不同之处[6]。杨光照对海陆交汇地区以江苏为研究对象,把江苏地区的民俗体育分为:吴文化区、金陵文化区、维杨文化区、楚汉文化区、苏东海洋文化区,总结出该地域特征[7]。王凯珍、冯潮、余涛将内陆地区的民俗体育分成:项目类型特征、流变类型特征、开展实践特征三大类[8]。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民俗体育不仅具有健身性、竞争性、生产性、依附性和文化性,还受临近海洋的地域特点和内陆地域特点有其独特特征,地域对民俗体育的项目类型有一定的影响。而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俗体育不仅受地域的影响,还受到个民族文化的影响。李军发现民俗体育特征与节日、民风民俗结合密切,具有地域性、周期性、人文性特点[9]。汉水流域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地处我国的中心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特点,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的聚焦地,也是一个多民族的聚焦地。张华江、王晓东提出民俗体育表现出自己多地域、多民族、多时空的特点[10]。
综上所述,民俗体育的特征研究现阶段主要从共性特征和差异特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民俗体育普遍的性的特征具有:竞技性、娱乐性、依附性、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稳定性、变异性、阶层性、对象性、规范性、服务性等,受地域差异、民族文化差异、信仰差异等因素影响,目前共性研究及受地域和民族文化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较为充分,而在信仰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还较为薄弱。
1.3 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刘勇对将民俗体育的分为:体育功能价值、社会功能价值、经济功能价值三部分[11]。只从体育、社会、经济对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进行分类过于笼统,在研究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时理应更细化。谭东辉,金慧惠将民俗体育功能归纳为:健身、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竞技功能、社交功能、竞技功能;将民俗体育价值归纳为:学术价值、使用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12]。将功能与价值分开研究,细化了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为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民俗体育促进社会和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地区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肯定,民俗体育具有变异性的特征,它是随着社会时代发展的变化而改变的,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同样也是随社会时代发展而改变。王若光、刘旻航提出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随正在改变,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族群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变等[13]。当前对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的研究,趋向科学化、系统化、个案化、地域化,研究越来越深入具体,功能与价值分类更细化。民俗体育的学术价值、使用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等价值以及健身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竞技功能、社交功能、经济功能、规范功能、维系社会功能等功能受到研究人员的肯定。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理论体系研究构建趋于完善,但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的实证研究还比较欠缺,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民俗体育已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正是实证研究的良好时机。
1.4 民俗体育的发展研究
李先长、涂传飞、严伟认为民俗体育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和初步开展阶段 (1905—1949年)、曲折发展阶段(1949—1991年)、全面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14]。改革开放以来民俗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社会矛盾的准确定位,国家更重视民族文化了,给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当前学者们试图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研究民俗体育,将民俗体育纳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单独成一类,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还未构建成理论体系。在应用性发展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集中在三个方面的观点:一是民俗体育与当地经济旅游相结合发展研究;二是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发展研究;三是民俗体育与现代奥运项目的结合发展研究。民俗体育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是目前研究最热的一个方向,不仅给民俗体育发展提供的平台,也为当地人们创造了经济价值。
2 民俗体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民族志研究方法开展困难
目前民俗体育的研究主要借鉴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田野调查、个案分析、民族志等研究方法进行。民族志研究方法是研究民俗体育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大部分研究人员都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进行提取再加工,很难去实地展开民族志研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环境复杂化,使研究人员难以融入当地风土人情。民俗体育大部分存在于乡村,而近年来我国乡村受社会环境影响比较大,村民们心态发生改变,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研究人员,要想融入村里的生活中是非常困难的。二是人口流失,造成村庄空置。社会的发展需要,农村的青壮年大量外出,平日里一些偏僻的村庄基本只有老人带着小孩,基本不存在民俗活动,只有特殊节庆日,如春节、清明节等才会出现短暂的人口回流。三是语言障碍。我国是个多民族且地大物博的国家,少数民族都是自己语言,每个地方的方言也不同,而乡村的交流基本都是用的当地的言语。四是其他原因。刚踏入民俗体育的年轻研究人员,缺少经费支持,民族志研究展开困难。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很多研究者没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到民族志研究。女性研究人员对安全问题的考虑等。
2.2 民俗体育发展存在目标迷失
近年来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火热,学者对民俗体育的发展也是建言献策,使民俗体育商业化,结合当地旅游发展民俗体育是提得最多的发展策略。在这些看似完美的发展策略中却出现了民俗体育目标迷失的问题。民俗体育过度的商业化使参与者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参与者追求的是直接的经济报酬等目标,过度地将民俗体育奥林匹克化等也失去了它本来的文化价值。雷军蓉、王世友提出了文化定位的迷失,导致“文化异化”的危机[15]。民俗体育所蕴含的“根”文化是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精神认同的重要动力来源,不良的开发路径使得民俗体育“根”文化流失相当严重[16]。
2.3 民俗体育的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
龙舟竞渡因其观赏性、竞技性较强发展相对充分。目前,湖北襄阳等地区都有固定的龙舟比赛,奖金丰厚,吸引大量民众参与和关注。舞龙舞狮在民间也是遍地开花,广东多地区每年元宵佳节之际,舞龙舞狮表演队就会进行商演,舞龙舞狮而且与学校体育融合较好,很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都有舞龙舞狮的课程开设。而一些危险系数高,开展难度大的民俗体育项目却面临的流失,民俗体育各项目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日趋严重。
2.4 民俗体育研究的队伍不稳定
涂传飞、陈红新、王俊奇等民俗体育研究者在对民俗体育概念争论过后,没有长期坚持民俗体育的研究,几位学者在2012年以后几乎没有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成果出现,虽然后续很多学者纷纷加入了民俗体育的研究,但研究队伍的不稳定使民俗体育学科构建脚步放慢,近几年虽有一些国家社科项目支持着民俗体育的团队研究,但其总数太少,目前还没出现重大的突破,民俗体育的学科发展前进缓慢。
3 结语
面对当前民族志研究开展困难的处境,发掘出本土人员对当地的民俗体育进行研究是有效的方法。吸纳本土人员参与研究将会是促进民俗体育发展研究的有效手段。民俗节庆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一部分,而民俗体育又存在于民俗节庆之中,民俗体育的保护应该依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一些民俗体育已经被列入了非遗名单,但很多项目还没有被发掘保护,如何依托非遗建立系统的民俗体育保护发展应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各自为战的研究方式早已不适应目前的科学研究,民俗体育的深入研究需要一个稳定的科研队伍,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民俗体育研究的资金投入,给予研究者政策上的支持,多向民俗体育科研项目立项倾斜。而广大的研究人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守,是促进民俗体育发展和学科构建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