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2018-03-06代红
代红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
加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军和未来的青年人才,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整体素质。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不同文化的冲突、价值观的碰撞、道德选择的困惑日趋激烈,这一切使大学生在道德价值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和困惑,高校大学生伦理道德现状十分严峻,加强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十分紧迫。
1 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有许多自身的潜力和优点,但也不能忽视同时存在的缺点,在这里,我们简单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来分析下其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
1.1 个人层面原因
1.1.1 个人与家庭教育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这句话足以证明伦理道德对个人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国家青年人才后备军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个人修养和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
时代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质量也不断提升,但并不因此人的道德也随之提高,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在家庭中,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修养都需要太多的自我反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总喜欢亲力亲为,为孩子包揽一切,许多孩子总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然而然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出现消费观念超前,花钱无数,独立生活能力差,而家长只要能为子女做的,大包大揽,在教育上更多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只要学习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从而不注重细节,惰性心态,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1.1.2 个人与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习的摇篮,比较规范、系统把学生集中学习全面的知识,国家的文化水平,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校的教育,“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等词语都应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从中获得的有益知识、智慧及正确的方引导,但对于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不是以理论的教育模式就能完全适应的,在大学生的课程中,政治课是必修课,道德教育成了政治课的代名词,更多的是理论和形式上的教育,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多地注重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价值观等,忽略了一些个人的道德品质,素质修养等,使得一些大学生喊着国家的政治口号,却连基本的文明礼仪都没做到,缺乏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随着信息化的突飞猛进,社会的诱惑也不断增加,由于大学生本身经验不足,道德价值取向的一些错误选择,各种好奇心的驱使,也会做出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例如:网贷、裸贷、校园贷的诱惑,使其陷入得小利受欺骗的深渊,各类传销组织骗家人、骗朋友的错误陷阱,诸如此类事件,大学生中每年都时有发生,这种道德意识、观念,态度的理解不足,导致其伦理道德严重滑坡。
1.2 社会层面的原因
1.2.1 社会价值的错位导致伦理道德的缺失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繁荣,使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许多的负面效应,正在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不断变化的大学生们,也会为此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同时使他们的道德价值的评价也出现错位现象,对理想目标的追求过高,导致急于求成,形成个人主义,更多地谋求个人发展,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对社会、集体、团队精神缺失,甚至为了个人眼前小利,旷课打工、校园内非法买卖等。
1.2.2 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对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分析
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意识结构整体,也影响着社会水平的稳定,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和规范,在未来的事业发展,工作岗位和社会的整体性适应中,都会带来消极影响,在整个社会人群中造成恶性循环。
所以,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建设者,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必须注重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改善社会良好风气,使大家都自觉地践行其道德自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正是强调公民道德建设在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同向、同步的位置上,提升社会的明程度。
2 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2.1 实行教育引导、舆论监督
在当代大学生的伦理观念中,他们对道德的评价观点不一,他们的善恶标准和价值观念会随着一些事、一些人而发生变化,在这个时期对于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实行正确、全面的教育引导方法,并采取各界舆论监督方式、这不但能使高校伦理道德教育获得积极的效果,也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和认可。
首先,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改进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方式,不能只从单纯的理论讲解和课堂的说教入手,而应从以人为本的人道出发,大学生都是有思想的,有自我价值观的年轻人,在伦理道德教育中,应从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在内容和方法上既要符合国家形势的需要也要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多地强调他们自我主体性的作用,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觉自律的伦理道德作用。
其次,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从国家的科技成果、创新成果、惠民政策,国家对大学生的发展、关注、扶持等多方面,进行教育,让大学生在自己的国度找到归宿管、荣誉感,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真正发挥自己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从而提升个人素养,体现个人道德价值观,真正发挥出教育者伦理道德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最后,高校要建立健全明确一套的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机制,要立场鲜明地去反对不正之风,反对假、恶、丑,褒扬真、善、美,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处理学生问题,谴责不道德、不文明现象,宣扬好人好事、文明礼貌,树正风,压邪气,形成大学校园良好的舆论环境。注重发挥校园各种传播媒介的作用,通过广播、影视、报纸、书刊、摄影、板报、文艺演出等宜传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进行正确的舆论监督、引导。加强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引导,坚定道德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思想道德品质与评优、评先进等结合考评,成绩是一个方面,思想道德也是重要评价一环,道德的提升自然会增进师生的人际交往的和谐。
2.2 加强文化熏陶、实践教育
首先,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应充分利用校园、班级、宿舍等集体学习,集体生活的文明践行,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与环境对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把学校的办学目标与特色告诉学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组织各种讲座,开展学术交流,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气氛。让学生自己动手创建校园文明校园,创建文明宿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开设网上答疑、网上心理咨询,网上救助等文化活动,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推进伦理道德教育建设,让学生主动积极、自觉自愿的参与其中。
其次,发挥优秀学生、社会好人好事的示范作用,建立先进典型的示范机制,大学生中好人好事的宣传、评选,先进社团、先进集体的评选、推出。为大家创造良性、积极的道德文化环境,对社会好人好事的宣传、教育,引导成其为榜样力量,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正能量的价值、道德实践模范。
最后,实践是获得真理的重要途径,强化实践道德教育,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道德教育,同时也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大学生创造各种有益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争当积极志愿者,如“三下乡”实践活动,敬老、爱老活动等,通过这些实际的亲身体验活动,让大家感受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培养挫折承受力。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既提高了自我的道德素养,人生境界,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伦理道德教育作用。
2.3 完善管理和规范制度
首先,在大学生的教育中,一方面应重视德育培养,形成自律自觉的道德习惯,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校的管理,规范相关制度,高校自身在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大政策下,再结合自身学校情况制定和完善管理和学生的道德行为,制约不道德行为,给出相关的措施和细节。并制定出相关的激励奖励办法,褒奖文明行为、批评不正之风,并给予相关激励处分办法,使学生的道德判断获得正确的方向。
其次,从德育的功能上看,管理和制度也是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规定“能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来制约学生的行为,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只有在明确而健全的道德规范下,引导和熏陶学生在这不定型的时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所以,作为新时期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只有教育者不断对道德进行科学合理的解读,以正确地道德观引导他们,最终让学生不断以道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言行举止,让他们在毕业后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造福与他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