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果

2018-03-06广西凤山县平乐乡中心校陆文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9期
关键词:习惯作业活动

广西凤山县平乐乡中心校 陆文标

一节课的好坏将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尤其是现在的学生,有85%的学生都说数学枯燥无味,整天对着烦躁的数字,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学,甚至到了数学课就逃学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老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呢?从这些年的教学中,我摸索探究,尝试了很多途径和方法,觉得要提高数学课堂效果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探究:

一、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因此,激发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怎么激发?

1.以悬生趣

悬念能产生最直接的探索欲望,是调动学生兴趣最有效方法之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创造一个让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带着怀疑猜测的心去思考问题,从而迫使自己去学习,去摸索寻找到答案,逐渐养成学习的习惯,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声情并茂,创设这们的故事情境:米老鼠要走访“欧洲城”,先坐正方形轮子的车子,小车不会动。接着改椭圆形轮子的小车,车子虽开动了,但颠簸得历害,非常不舒服。最后他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平稳向前。这时,老师启发大家思考: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等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行走为什么平平稳稳?这样的新课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自然产生主动的心理冲动,带着渴求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2.以情激趣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利用幽默风趣的谈话培养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情绪会随之高涨,对数学就产生浓厚的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发挥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皮格马利效应,关爱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鼓励、关心、同情和信任,时时刻刻都不能放弃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

3.以游戏、操作活动、好胜激趣

老师根据儿童好玩的心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游戏活动,如找朋友、对口令等;根据儿童好的好动心理,开展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如画画、摆一摆等;根据儿童好胜心理,开展有竞争性的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人人都有进步,人人都得到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活动常规的养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常常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如果学生缺少思考的习惯,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变成老师自问自答的形式。相反,如果教师一贯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行为,并使之成为习惯会完全不同,不管是讨论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学生的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巩固知识,形成技巧,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而培养学生良好作业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与指导。教师应抓住新学年,新学期,新学科,接受新班级的有利时机,对学生的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每次作业教师都要及时认真的批改,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指正,发现的优点则及时给表扬,这样能鼓励和激励学生做好作业的积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三、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来源生活,用于生活,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打好基础,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后备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直接为社会服务。所以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与日常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起来的。如购物、测量等都与数学紧密联系。低年级学生经常错误的把“小明的身高”说成140米(或分米),一鸡蛋重50千克等等,这反映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严重脱节。“千克”这一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学生缺乏实际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精心组织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称出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大约有几个,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的实物拎(压)在手上的感觉如何?让学生借苹果的重量来体验1千克究竟有多重,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当学生有了“1千克”重量的表象后,让学生自己寻找身边“1千克”的实物。自己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等“做”的过程中,加深对千克的认识,又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人人都有进步,人人都得到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训练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素质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状态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思维就敏捷,记忆就强,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学生处在消极状态,那么学习劲头就不足,注意力就分散,反应就慢。如在教学《我为班级修桌椅》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毅力等心理因素。所以在本节课中要处处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设计了解答策略多样化的开放题,如“怎样使四边形架框变得稳固。”等等,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了毅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合作,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活动突出了小组合作形式,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活动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行实践活动。

总之,动机是挖掘力量的源泉,兴趣是学习的内存驱动力,习惯能为学习定型,肯定的情感可以说是加油站,能不断补充能量。这些非智力因素都能决定智力活动的效益,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课堂效益就一定能提高,活动一定更精彩。

猜你喜欢

习惯作业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