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镇寄宿生生活陋习的成因及矫正对策

2018-03-06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初级中学陈暑然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9期
关键词:陋习寄宿生寄宿制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初级中学 陈暑然

寄宿制学校除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部分学生的食宿、生活管理责任。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不少家长为留守子女选择寄宿制学校,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和管理。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寄宿制学校生源来源广泛,各自的家庭环境、成长环境、文化环境不同,导致寄宿生在生活学习中出现不少陋习,进而为寄宿学校管理带来不少难题。针对寄宿生生活陋习的成因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到更有针对性的解决矫正对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乡镇寄宿生生活陋习的成因分析

(一)远离父母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陋习

寄宿制学生由于在学校生活,自我独立能力较强,但是,这种独立能力的形成往往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因为中学阶段学生还未成年,非常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希望能够得到家人的理解和疼爱。但是,由于寄宿生常年与父母分离,在亲情交流方面有不少缺失,这就造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责任感缺失,心理缺乏安全感,不少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甚至出现价值观扭曲。

(二)家庭背景和环境差异造成学生行为陋习

由于学生家庭成长环境不同,进入寄宿学校之后表现也有很大不同。有些学生赖床,无法完成早晚洗理要求,在床头堆放零食、玩具,不能按铃声起床和入睡,平时个人卫生马虎,不注意个人形象。还有些学生攀比心理较重,花钱不由节制,甚至没有钱的时候还出现偷窃行为。语言不文明,爱说脏话。吃饭挑食、浪费食物,打饭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喧哗、打闹等,这些都是寄宿生中存在较多的行为陋习。

(三)环境适应性差造成学生个性陋习

从家庭来到寄宿学校之后,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会产生环境不适感,有些学生会表现在焦虑、抑郁、情绪变化大,还有些学生会变得敏感易怒,不爱与他人沟通、沉默寡言等。在加上与教师、同学不够熟悉、生活环境陌生等因素,不少学生会出现旷课、逃学、上课不集中问题。或者来到寄宿学校就是表示父母不再关心爱护自己,这些错误的心理认知会让学生产生消极悲观或者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行为和健康个性的发展。

(四)家长迁就导致学生产生行为陋习

有些家长处于某种原因只能把子女送到寄宿学校,对于家长来说或多或少总会有心理上的亏欠,所以对待子女更加纵容。即使孩子在学校表现出一些生活陋习,家长也会为孩子百般开脱,认为孩子还小,以后会慢慢变好的。这就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难以形成合力,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还有些家长在节假日孩子回家之后会尽量的给孩子“补偿”,纵容孩子懒散、不规律的生活习惯,这些都会将学生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重新归零。

二、摒除乡镇寄宿生生活陋习的对策

(一)以统一要求和科学指导为前提

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早会、周会等时间强调寄宿生行为要求,如在寝室不得大声喧哗,不得随意乱串宿舍,要保持良好的内务卫生,按时作息。校园内要讲文明礼仪,排队有秩序,不乱扔杂物。打饭时不插队,吃饭时不挑食、不浪费事物,保持餐具清洁整齐。课上要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保质保量完成作业。进出寝室楼要按要求刷卡,按时上课、按时回宿舍。值班教师、生活老师、班主任等要及时监督学生的行为表现,在日常教学中有统一要求,以培养寄宿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尊重并理解学生,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奠定基础

教师要理解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很多学生不善于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诉求,因此教师要更主动的去了解学生,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和情绪变化,深入班级中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心事日记”的形式和学生进行“笔谈”,以避免师生面谈时学生的胆怯或尴尬。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进步,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行管,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以此夯实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基础。

(三)注重细节,提高寄宿生良好行为培养的有效性

注重细节是培养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切入点,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细节做起,认真指导学生纠正和完善。例如督促学生每天洗脸刷牙,将毛巾、洗具等摆放整齐,每天要把被褥叠整齐,做好宿舍卫生,保持卫生间干净卫生等,这些监督指导有利于提高寄宿生的生活自理和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寄宿生“一日生活制度”,从而使学生行为管理有章可循。教师要适时开展学生行为习惯评比活动,例如评选文明宿舍、文明之星等,通过激励和榜样作用鼓励寄宿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好习惯保持经常。

(四)建立系统管理体制,保障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寄宿制学校要建立校内行政值班周,对各年级寄宿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结合寄宿生管理实际,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进而形成层层管理、有序监督的立体化管理体系。制度化管理有利于改变以往寄宿生管理中的随意性、主观性、短期性缺陷,为学生营造更规范、更健全的管理环境。同时,学校要注重德育活动的开展,以各班级为中心制定差异化的活动主体,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重熏陶、重感染的浓厚校园氛围,为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

校园文明建设、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对于乡镇中学寄宿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学校、家长、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相关层面共同努力,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更及时有效的监督指导,深入了解寄宿生生活陋习的成因,针对具体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寄宿生健康快乐成长,为文明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注入新活力。

猜你喜欢

陋习寄宿生寄宿制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初中寄宿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研究
农村中学寄宿生课外时间管理初探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每天给“小小寄宿生”一个香甜的梦之吻
炒楼陋习
育儿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