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C、蛋白S活性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2018-03-06郭元元赖晓菲
郭元元,白 垚,赖晓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重庆 400016)
脑梗死是危及生命的常见疾病,其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已受到临床广泛关注。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受损脑组织发病过程继续进展扩大,在脑梗死发生后的6 h至2周内,出现逐步或阶梯式恶化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国内外研究报道,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在脑梗死患者中占较高比例,达9.65%~43.00%[2-4]。若能早期判断其神经功能恶化,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研究表明,脑梗死的原发病理过程中血清相关抗凝物质变化明显,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过程[5-6]。蛋白C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天然抗凝系统,蛋白C(PC)、蛋白S(PS)是主要的抗凝蛋白,其活性变化直接影响血循环的正常运行,现探讨进展性脑梗死和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PC、PS的活性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为辅助诊断进展性脑梗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该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10例,男62例,女48例,年龄13~96岁,中位年龄48岁。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7]。(2)于发病后24 h内入院。(3)经CT或MRI检查,并诊断为脑梗死。(4)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分别在入院时、病情进展后进行评估,两者相差大于或等于4分者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组(38例),小于4分者作为非进展性脑梗死组(72例)。排除标准:(1)严重感染患者。(2)伴有肝脏、肿瘤、血液病及深静脉血栓患者。(3)近3个月服用免疫抑制剂及华法令等药物。(4)入院48 h内病死患者。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3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确诊后采集枸橼酸钠抗凝血(1∶9)2.7 mL,对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采血量应进行校正,经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进行测定。如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测定者将血浆分离置―80 ℃冰箱冻存,检测前37 ℃解冻。PC、PS的检测仪器使用日本SYSMEX CS2000i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PC,应用凝固法原理检测PS,试剂盒由西门子公司提供,随批质控在控。收集3组研究对象的凝血4项指标,包括空腹血糖(GLU)、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正常参考区间:凝血酶原时间(PT)为10.5~13.7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15~34 s、凝血酶时间(TT)为14~21 s、空腹血糖(FBG)为1.5~3.5 g/L、PC为70%~140%、PS为75%~130%。
2 结 果
2.13组研究对象的血浆PC、PS活性结果比较 进展性脑梗死组PC、PS活性明显低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进展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研究对象的血浆PC、PS活性结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比较,#P<0.05
2.22组患者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PC、PS活性明显低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P<0.05),PT、APTT、hs-CRP水平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M(P25,P75)]
2.3血浆PC、PS活性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比较,PC、PS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PC、PS活性与ND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457、―0.537,均P<0.05),表明血浆PC、PS活性与脑梗死是否进展及其严重程度高度相关。
2.4PC、PS与脑梗死高危因素的相关性 将血浆PC、PS作为因变量,年龄、GLU、TG、TC、LDL-C、HDL-C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PS与各指标无相关性,说明PC、PS活性不受其影响。
3 讨 论
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部分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8]。急性血栓的形成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血栓使动脉管腔变狭窄,血流减速甚至淤滞,当造成整个管腔闭塞时,脑梗死范围也随之扩大,患者神经功能进展性恶化,因此对进展性脑梗死进行早期确诊,判断其发病机制,是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蛋白C系统对血栓形成有重要的调节作用,PC、PS是其主要组分之一,PC本身是无活性的酶原,在体内被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激活成为有活性的PC(APC)[9]。APC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挥抗凝作用:(1)选择性灭活Ⅴa和Ⅷa,进而影响Ⅹa和Ⅱa的形成。(2)破坏血小板活性。(3)促纤溶活性,APC可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PA,又能灭活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使纤溶活性增强,纤维蛋白降解增多。(4)减轻内皮细胞损伤[10]。游离PS是PC的辅助因子,其与APC形成的复合物可加速灭活Ⅴa和Ⅷa[6]。本实验结果表明,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浆PC、PS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多项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证实抗凝蛋白活性降低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非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浆PC、PS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为脑梗死发病初期血浆PC、PS呈代偿性升高,掩盖了PC、PS活性下降或者患者病情局限,经治疗后PC、PS逐渐上升。
本研究表1结果显示,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浆PC、PS活性比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为:(1)PC、PS因病情进展呈现消耗性降低,患者病情加重时,损伤的脑组织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及炎性介质进入血循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酶大量活化,激活无活性的PC,同时在PS的辅助下,更多的PC加速激活为APC,此过程PC、PS大量消耗减少[11]。(2)脑梗死患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受损,PC、PS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合成减少。本研究表1结果表明,进展性脑梗死组PS活性降低幅度比PC更明显,可能与PS的多种抗凝途径有关。有研究发现PS除了作为PC的辅助因子,还可与Zn+协同作用,减少FX活化[12]。HACKENG等[13]研究报道,PS可协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抑制组织因子达到抗凝作用。因此血浆PC、PS活性缺乏或降低,可直接导致PC系统抗凝和促纤溶调节作用的减弱,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形成血栓,增大梗死面积,患者病情进展性加重,也增加了复发的可能性。
本研究结果提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C、P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活性基本维持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敏感性不高,可能与脑梗死复杂的发病机制相关,除了抗凝功能紊乱,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等也是导致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因本研究样本量有限,不能代表整体水平,还需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证实,因此PC、PS活性降低只能作为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机体PC系统被激活,血浆PC、PS被消耗是血栓形成和加重损伤的重要环节。相关分析也表明脑梗患者病情越严重,其血浆PC、PS活性降低越明显,因此可将PC、PS活性降低程度作为脑梗死患者病情是否恶化进展的一个指标,临床动态监测血浆PC、PS活性变化可提高进展性脑梗死的防治,降低其发生率。
[1]高玉芳,王敏,罗文强,等.D-二聚体检测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7):868-869.
[2]王振威,苏杨维.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性因素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4):336-338.
[3]杨伟民,刘鸣,郝子龙.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及不同病因分型的关系[J].老年学杂志,2010,30(24):365-367.
[4]BIRSCHEL P,ELLUL J,BARER D,et al.Progressing stroke:Towards an internationally agreed definition[J].Cerebrovascular Dis,2004,17(2/3):242-252.
[5]洪流,陈华英,黄秀红,等.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4):1827-1829.
[6]孙爽,孙莉,周春奎.血浆蛋白C,蛋白S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5):551-553.
[7]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8]CHANG L T,YUEN C M,LIOU C W,et al.Link between interleukin-10 level and outcome after ischemic stroke[J].Neuroimmunomodulation,2010,17(4):223-228.
[9]郭元元,白垚,周窈佳.血浆蛋白C,蛋白S在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体内的表达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6):815-817.
[10]张本平,梁庆成.蛋白C,蛋白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4(41):365-366.
[11]李刚,徐如祥,柯以栓,等.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观察[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5):759-760.
[12]FERNANDES N,MOSNIER L O,TONNU L,et al.Zn+-containning protein S inhibits extrinsic factor X-activating complex independently of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J].Thromb Haemost,2010,8(9):1976-1985.
[13]HACKENG T M,MAURISSEN L F,CASTOLDI E,et al.Regulation of TFPI function by protein S[J].J Thromb Haemost,2009,7(Suppl 1):S165-S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