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场地器材为体育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2018-03-06陈春水
陈春水
(大佳何镇中心小学,浙江 宁波 315621)
在开展体育常规教学前,做好“三备”是基础,即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与器材。因为面对的是自己所执教的学生,所以对于学情分析这一块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预设的情况会更加准确有把握。合理有效的场地布置以及器材的充分使用,将有利于教师落实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在保障学生课堂参与练习密度和负荷强度的同时,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如果场地布置和器材的利用方面考虑不到位,不仅有可能影响到整堂课的正常教学,甚至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
1 场地与器材保障教学组织开展
作为体育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有效练习的重要前提之一,合理的场地布置是保证课堂教学内容逐步开展流畅、教学流程更为紧凑、教学时间高效利用、学生学练活动更为有序的前提。反之,则容易引起教学组织混乱,阻碍体育教学开展,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对于场地器材的布置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在许多技能教学环节,学生熟悉并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需要借助相应的运动器材,通过一定次数并重复地进行身体练习。这间接说明体育课堂中缺少一定的场地、器材,一些体育教学内容,大则学年教学计划,小则课时计划,在开展并实施中必将大打折扣,甚至“纸上谈兵”,这会影响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目的。例如,在体操后滚翻技术教学时,4组学生每人一块小垫子,以整体成长方形设计并布置场地,学生面向教师做后滚翻练习。虽然考虑到前后放置小垫子时余留相应的距离,却忽视了小垫子左右间隔不足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练习时因后滚方向偏差而与旁边学生相碰撞,存留安全隐患,同时干扰教学组织,影响教学质量。又如,在篮球行进间运球练习中,忽视了受教班级学生的数量,或者篮球个数准备不足,从而引起几位甚至多位学生不能充分参与练习。一堂合格的体育课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流畅开展。由此可见,场地、器材的合理布置及利用与教学组织密不可分。
2 场地与器材保障良好学练效果
体育课堂中技能教学的程度,可以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练情况进行反馈。而学生学练效果,不能单从一开始就以技能掌握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对学生而言难易程度不同,所需的学练时间也就存在差异;其次是学生群体内的个体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在技能学练过程中,在同等的时间内所呈现的掌握程度存有差异。所以,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学练效果,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参与练习方面进行考量,即学生运动参与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良好的学练效果能从两个课程目标是否落实中体现。(1)在课堂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可以从学习态度中“折射”出来。学习态度积极,参与练习的热情就高,在学练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专心听讲解,认真练习技术动作,同时也愿意承受练习所带来的一定程度的机体疲劳。(2)学生愿意学习技能,就会自主参与学练,这样才会促进学生体育课堂中相应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运动指标的达成,体育教学任务也能有效完成。而这些显性成果除了体现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运用之外,也体现了场地布置和相应器材利用的有效性,从而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学练需求。
在场地的布置和安排中要有利于学生敢于练习。例如,在后滚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在练习时组织两人一组合作练习,将一个小垫子折叠放于另一个垫子一端底部,使原本水平放置的垫子出现“小斜坡”,降低学生的练习难度,让部分学生消除练习不到位而产生的顾虑,避免排斥练习心理的产生,使教学顺利开展;器材使用追求多样化(一物多用),在技巧课教学后,为了避免技巧课教学所带来的学生运动强度不足的“窘境”,在素质练习环节可以将相应的器材因地制宜的使用,如作为跑类练习中的标志物,跳类练习中的缓冲物等。
3 场地与器材保障运动负荷落实
室外体育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承受的运动负荷起不到增强体质、发展体能的作用时,则反映这堂体育课是无效的。一堂体育课中学生练习时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大小,显性层面取决于教学内容、学生队伍的安排与调动等,隐性层面则取决于场地、器材的布置和利用。场地布置合理紧凑、器材充足,则学生有效练习时间会大大增加。能否落实运动负荷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学生练习时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两方面。
从学生运动量来分析:场地、器材的布置和利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能否有相对充盈的时间投入练习,这间接促进了课的练习密度增加,即学生一堂体育课内的练习时间增加;从运动强度来分析:对于小学生而言,精细优美的场地布置以及器材的高效利用,能大大吸引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度,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练,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组间竞争等调动学生的手段,运动强度自然会上一个台阶。然而在促进并维持学生运动负荷的环节中,难免会遇到学生不愿意积极配合的现象。例如,五、六年级学生的400米体能练习,一些学生在中途会放慢速度,不愿意全力以赴,同时存有躲避练习的心态,能减少练习就减少练习。因此,教师需围绕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方面,结合场地布置与器材利用,灵活采用练习手段,如将400米练习转变为8×100米接力赛,通过设置标志物将学生分成多组开展竞赛,同时增加竞赛的次数,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练习热情,同时也保证了运动强度,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躲避练习心态的转变。
所以,在追求学生体育课堂运动负荷时,需要造就学生愿意练习的教学环境,结合场地、器材,灵活变通练习内容,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更为自觉地投入练习,并有利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和引导。
4 场地与器材保障课堂实效性
体育教师每周的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多,而且往往集中在下午,甚至是一下午满堂红,这已经让教师相当忙碌,再加上学校的体育师资不足,使得下午的教学课中总是存在跨年段教学的现象,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体育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一堂课内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尤其是运用到器材且布置场地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同时也需要教师在布置和利用场地器材方面体现出“经济性”。课前提前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计划,尽可能在简短的时间内完成场地的布置和器材的选择,从而使常态体育课变得更为合理。
课堂教学资源需要适宜优化,注重精简实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相关教学内容的练习。例如,在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中,设置标志物是为了合理规划学生练习时的运球路线,促进课堂活动有序进行。然而标志物在本堂课中只用于固定位置,规定学生运球路线,在整堂课的其他环节中就如同“鸡肋”,成为摆设。又如公开课堂教学(简称公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为深刻了解,使用小型黑板或者借用挂图,但只在技术讲解环节时使用,其他时间成了一种课堂内的闲置品。这类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时有出现,而且还存在体育课堂教学几乎不用器材,甚至是场地无布置、器材零使用的现象,这种场景的出现确实方便了教师课堂教学安排简洁化,但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许多教学内容被忽略,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影响学生对一些教学技能的掌握,让课堂教学失效。为此,课堂教学需要场地、器材做好基础,才会更加行之有效。
5 场地、器材的布置和利用以安全保障为前提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参与练习等方式来逐步掌握相关运动技能,因此安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学过程中难免存有潜在或出现诸多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存在于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时的场地、器材中。不仅如此,这些场地与器材无论布置妥当与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合理布置场地与利用器材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学生参与相应练习时造成的安全事故,一旦考虑不周,就会因为场地、器材或者人为因素而产生安全隐患。这不仅会破坏课堂教学,影响学生课堂有序的学练,干扰技能教学的实效性,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心理阴影。例如,投掷实心球时,前排学生投掷时与后面同学间距不足,而因投掷前脱手导致伤及后面的学生;接力跑时因为同一小组学生的拥挤而与迎面跑来的同学发生碰撞导致受伤。这类情况都会因场地与器材布置和利用时的疏忽而时有出现,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并保障场地与器材的使用安全,做好体育课场地、器材运用和学生课堂行为的安全保障,时常用语言提醒,落实安全教育。
[1]于素梅.谈“如何评场地器材”[J].体育教学,2015,35(11):34-37.
[2]王海明.提高布置与利用场地器材有效性的五点要求[J].中国学校体育,2012(6).
[3]李锋.浅谈场地器材布置的七点心得[J].体育教学,2013(10).
[4]董光友.合理布置和利用场地、器材的有效方法 [J].运动, 2013, 5(66):125-126.
[5]李伟涛.课堂教学如何选择场地器材[J].中国学校体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