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外独处对青少年的价值及应用

2018-03-06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1期
关键词:个人成长指导员参与者

严 馨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在日益强调人的社会性发展的今天,人们往往过分看重交往的意义,总因为人是合群动物而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另一种生活状态——独处。而与人际交往相对立的独处则往往被贴上“不合群”“病态”的标签,忽视了独处的正向功能。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适度的独处对人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卡尔顿大学的罗伯特·克普兰在对儿童的独处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许多孩子在独自玩耍时展现的才能,要远远超过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时的才能。”由此可见,适度的独处是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而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逐渐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和控制,日趋独立自主,同时也面临许多方向需要发展,包括能力感、情绪管理、自主性、自我认定的建立、人际关系、目标及整合的发展,这些都是必须自己学习面对的。因此,青少年学生能否利用独处沉淀心情、舒缓情绪、自我反省,进而减轻压力、增进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户外课程具有促进个人成长、发展社群概念、增加自信与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增强与领导沟通技巧、增加对人与环境的关怀等的功能。野外独处意味着一个在自然环境中独处的机会,是一个能够排除人为侵扰的环境,且野外对多数参与者都是较为陌生的,所以通常会有较为深刻印象的独处体验。

1 野外独处的定义

1.1 独处的定义

独处有不同的定义方式,但大体而言,独处指的是一段有意识地避开外界干扰,与他人不进行物理空间内的信息或情感交流,在某地独自地与自我相处的时间,可能是1小时至数天不等。不论是1个月的独自健行或1小时固定点的独处,都可称之为独处。独处分为可移动或不可移动的。独处具有自主性、他人无涉性和目的性这3个特征,即主体是自愿并有意识地选择与外界隔离的生活状态,主观上也没有他人涉入的意识状态,并且在独处状态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或反省人生、或逃避生活压力、或舒缓紧张情绪、或从事感兴趣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独处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适应最为有利,太少或太多的独处都可能带来负面的作用。太长的独处时间会导致抑郁或其他躯体症状以及更低的主观幸福感,但是缺乏独处时间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后果。在独处时间和心理健康关系上,研究表明:“那些有规律地花掉清醒时的20%~40%的时间用来独处的青少年,比那些从不独处的青少年要适应得更好。”因此,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角度出发,适度独处是有必要并且是有益处的,最好能在专业指导员的带领下进行。

1.2 野外独处的分类

Bacon(1993)曾说到:野外为神圣之地。Kaplan和Talbot(1993)亦在研究中提到野外对人们的心理效益确有以下影响:增进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知觉和增强对环境的专注;增进自信与感到身心安定;因个人深度地融入环境形态中,较可能使人进入沉思状态。

Angell(1994)曾将野外独处分成4类:(1)简单的野外独处。简单的野外独处可以是自己独自在野外独处一段时间,爬山数天或是单天的健行,此类野外独处的优点在于人员、时间与空间安排上较为弹性。(2)野外求生技术性的独处。进行这类独处前需要非常专注地学习生存技能,主要目标为获得个人能力和自我尊重感。通常安排独处时间为1~4天,且被赋予任务,如以自然物搭建避难小屋、设法取水、钻木取火与采集野菜或设陷阱猎捕动物等任务来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3)愿景追求式的野外独处。这类野外独处属于一种启蒙或终止的仪式,如进入青春期、结婚、毕业、死亡等,在过去属于宗教或文化的一部分。例如,美洲印地安人的hanblecheya仪式就是一种全然禁食与禁水在山顶上渡过4天4夜,并以祷告方式寻求超自然的指引和解答的仪式。(4)反思性的野外独处。这类野外独处即本文所论述的适合青少年的野外独处。通常参与者会被带到一处罕有人迹的地方,指导员会在独处前协助参与者设定目标,并且将参与者的注意力聚焦于当前的人生发展任务,参与者可携带少量食物和遮风避雨的装备及睡袋、对个人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笔、纸和一些基本的急救装备进入独处的环境,暂时不与他人沟通,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或个人内在的连结。参与者可能会因回顾过去而带来新的改变。另外,指导者至少每天会探视参与者1次,甚至与之进行简单的交流或文字对话,以协助导引他们省思的方向。

2 野外独处对青少年的价值

在 Griffin(2000) 与 McFee(1993)研究中,曾发现野外独处能增加户外领导力、生命意义感与个人成长。Bobilya和Kalisch(2006)曾对Discovery Program课程的独处效益作以下统整:(1)心灵成长;(2)增加对神的信仰与信任;(3)透过独处与写日志增进自我觉察;(4)自己、他人、神与自然的调和;(5)对于重要人际关系的识别与欣赏;(6)透过独处、阅读和祷告带来心灵成长;(7)扩大面对独处的舒适圈;(8)辨认生命中的优先级;(9)欣赏独处、静默、反思;(10)将在荒野学到的转移到人生中。

Mark(1997)将一些参与过High Road Wilderness Program课程的青少年的心得归结出以下效益:(1)成就感的增加;(2)身、心、灵与社交的成长;(3)对于下决定更有自信心;(4)变得外向、容易结交朋友;(5)增加对神的信仰与信赖。

而NCOBS的独处效益则可从Kalisch等人(2011)的研究中发现野外独处经验为参与者带来以下效益:(1)感到兴奋与宁静;(2)有机会放松与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生活与未来目标;(3)带来个人成长与生命意义感;(4)强化对生活的协调感;(5)加强与他人及自然的关系。

另外在Kalisch等人(2011)的研究中也提出两项能增强野外独处价值的元素:(1)日志的撰写带来更深刻的反思;(2)禁食或只携带少量食物能让参与者更专心与聚焦,因他人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感恩,也更能觉察到自己的依赖与不足。

由上述可见,野外独处是一种积极的调节方式,能缓解生活压力、改善情绪、增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自我成长与反思、人际关系、心灵或个人成长等都具有影响力。

3 青少年野外独处的应用

要想让青少年敢于在野外独处并善于独处,指导员的引导与对课程的安排对于野外独处课程是重要的,并且在整个过程当中,不论是指导员还是参与者都有其各自的任务。萧如轩(2009)将参与者野外独处体验课程分为5个阶段,依序为:独处前、参与者移动至独处地点、独处期间、参与者返回基地营、独处结束。以下列出指导员在各阶段的重点任务。

3.1 青少年进行野外独处前

(1)选择一个安静、不易受人为干扰的地方当作参与者独处范围,并以基地营为中心扩散,将基地营详细画于地图上。另外,可让参与者为他们自己的独处地点取名字,并在地图上分别标记出来;(2)在每个独处地点附近做一个石标便条,让参与者与指导员以纸笔沟通,且此便条不会让学员看到来探视的指导员。例如,使用树枝、石块等摆出刻意的标志,并用有颜色的布做记号;(3)制作活动纪录和时间表,包含独处前后的移动方式与时间、为参与者准备独处后餐点的时间、团体分享的时间;(4)提醒参与者需要携带的物品,如睡袋、地布、水、保暖衣物、雨衣裤、少量点心、口哨、头灯、笔记本等,而不该携带的物品有火、刀械、手表、电子用品、化妆品等;(5)规定独处规范,如在限定范围内移动、不与他人交谈、紧急时的处理步骤、可用纸笔写心得或留下便条等;(6)给予独处前的引导,如提供参与者可反思的问题或要求完成特定任务,可以写一封信给自己或利用自然物以不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原则制作礼物送给其他伙伴等;(7)告知预计回来的时间。

3.2 青少年参与者移动至野外独处地点

(1)指导员护送参与者到达独处地点,确认参与者知道石标便条的位置,让其了解如何使用;(2)指导员向参与者说明紧急状况的处理步骤,并检视参与者的心理、情绪状态是否稳定。

3.3 青少年野外独处期间

(1)指导员要安排定期巡视、检查石标便条及守夜的人员;(2)进行到野外独处的最后1个小时,指导员为参与者准备新鲜和少量的餐点;(3)依照与离开基地营移动顺序相反的顺序将参与者接回;(4)让参与者感谢自己的独处地点,并且将该地的标志撤回并清理场地。

3.4 青少年参与者返回基地营

这时指导员应让参与者缓慢地由独处情境回到实际生活中,并可放慢步伐,保持其身心的休息与放松感。

3.5 野外独处结束后

(1)先返回基地营的参与者可能会先开始进行自发地分享,指导员应渐渐地邀请他们依次发言,然后询问关于此次独处的体验与反思;(2)若有自然物做成的小礼物,或有话想对小组成员说的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

4 结 语

野外独处过程中可能会让青少年面对自己对原始的恐惧,可能会唤醒自我早期经验,甚至需要挑战接踵而来的害怕与未知,但也在此时能透过思考连结自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野外独处经验除了是一段放松身心和自我对话的时间,更是能够对青少年未来整个人生的冒险旅程进行反思与沉淀,进一步得到成就感、拓展舒适圈、加强自我觉察、自我反思的开始,也会是生命中一段难忘且宝贵的学习经验。

[1]德克.独处的力量[J].跨世纪:时文博览,2011(8):64-65.

[2] Buchholz ES,Chinlund C.En route to harmony of being:Viewing aloneness as a need in development and child analytic work[J].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1994,11(3):354-374.

[3]刘智成,王兴福.青少年学生适度独处的价值及指导策略[J].青少年学刊,2012(4):23-27.

猜你喜欢

个人成长指导员参与者
移动群智感知中基于群组的参与者招募机制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成长主动性对师范生可就业能力的影响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电影《天堂电影院》拍摄手法及情感主题浅析
人才密集型行业中的制度建设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研究
浅谈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
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