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鞋内穿用特征进行足迹检验

2018-03-05张少航蔡治陈俊池

法制博览 2018年11期

张少航 蔡治 陈俊池

摘要:通常我们在穿用鞋的过程中会由于脚的踩蹬、挤压与汗液浸渍,从而在鞋内形成差异化的印记特征,而这种特征与赤足足底、脚面足型具备相对应性,在足迹检验工作中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由于每个人存在个体差异,其鞋内穿用特征在深浅、虚实等方面的表现不一致,基于此文章将主要针对利用鞋内穿用特征展开足迹检验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鞋内;穿用特征;足迹检验

中图分类号:D91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159-02

作者简介:张少航(1978-),男,汉族,河南开封人,眉山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工程师,研究方向:痕迹检验;蔡治(1977-),女,汉族,四川夹江人,眉山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工程师,研究方向:痕迹检验;陈俊池(1984-),男,汉族,四川盐亭人,眉山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痕迹检验。

在当前刑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足迹的检验手段也在进一步创新,然而在针对鞋体穿用特征的研究方面,大多数研究主要聚焦于对鞋外磨损特征方面,而对于足体直接接触的鞋内部分的穿用特征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实际上,鞋内穿用特征是一种人足迹特征的直接反映形态,主要指的是鞋内磨损形态与汗渍浸渍形态,能够从中分析出穿鞋人的行走习惯与脚型,在足迹检验中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一、鞋内穿用特征的主要表现(一)脚外形轮廓特征

人的脚掌、脚面与鞋的内底、内帮在不断的接触、摩擦过程中会形成鞋内穿用特征。人体在重力作用下,如果所穿鞋比较合脚,则最终留下的鞋内穿用能够客观反映出人脚外形及轮廓的特征,其中包含脚趾带下、形态、分布、脚弓形状以及各脚趾搭配关系,尤其在鞋内底上有着清晰反映,可直接观察出鞋的合脚度与空余量[1]。此外,通过对人脚外形特征的观察,可更为真实地反映出脚存在的部分缺陷与畸形特点,这在认定人身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二)压痕特征

由于穿鞋过程中,脚掌与鞋内底会直接接触,所以鞋内底材料会选择细密材质,保证其弹塑性、吸附性与渗透性。所以,在人體重力作用下,鞋内会形成一定的压痕特征,也即表明鞋内压痕特征的形成主要因为人体重力。通常来讲,人体重心会落在人脚的第一跖趾、第五跖趾与后跟中心三个部位,所以在鞋内底重压部位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局部塌陷与破损。可见,在重压区域内的压痕特征会更加显著,而脚弓部位与其他四趾部位的压痕特征会较为淡化,因此所有穿用过的鞋子都会存在鞋内压痕特征,而这一特征也是足迹检验坚定的重要参考,有着关键的应用价值。(三)磨损特征

人脚在穿用合脚鞋的周期性行走中,其脚掌与脚面凸起部位与鞋内底和内帮产生一定的融合摩擦,会对脚的整体结构形态有所反映。具体来讲,鞋内磨损特征除了表现在鞋内底与内帮明显凹凸外,还会在其表面衬物、鞋垫等物体上出现破裂、起毛或是损坏的细微特征。通常来讲,鞋内磨损程度会受到外部与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脚型、人体形态、年龄、行走习惯、汗液分泌等为主要影响因素[2]。此外,不同人群的生活环境、劳动强度、工作种类、穿用时间、鞋类质量等为次要影响因素,同样也是造成其磨损特征的关键。不难看出,不管鞋子穿用时间的长短,其内部磨损特征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二、鞋内穿用特征变化的影响因素(一)鞋的合脚度

如果一个人穿的鞋子十分合脚(即是指大小、肥瘦与脚型高度契合),那么所形成的鞋内穿用特征在大小、形状方面会与人脚本来轮廓极为相近。而倘若鞋过大,那么五趾位置与前掌压前沿不会产生变化,但是前掌后沿便会向后延伸,脚印前尖距后跟距离与脚弓边长,鞋内所反映出的整体鞋印也会变长;倘若鞋过小,脚印局部会变小,五趾位置更加靠拢,尤其是五趾前端部位难以良好反映,而后跟中心压前移,鞋内帮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磨损。(二)鞋的种类与鞋底材料

鞋的种类会对鞋内穿用特征的形成带来一定影响,原因在于其结构、工艺、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比如平底鞋的鞋内底足印与人本身脚型的大小、形状基本趋同,并且前后受压力度相对均匀;而带跟鞋会因为鞋跟的高低程度对鞋内穿用特征造成影响,通常来讲鞋跟越高,鞋内穿用特征中前掌与脚趾部位出现重压痕迹的情况便会更加明显,五趾形态及其位置关系也会有所变化[3]。此外,由于鞋底所用材料各不相同,其材料强度会对特征可塑性形成影响,当材料的材质软度达到某一程度时,能够对压痕轻重、汗垢、磨损等特征清晰反映,而当材料材质较硬时,则只能够对平面脚印形态有所反映。在足底压力的传导之下会对挤压形变与磨损进行程度轻重的反映,而这类磨损形态在足迹检验中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三)鞋的穿用时间

鞋内穿用特征能否清晰、完整的得到反应,还与鞋的穿用时间长度相关。如果鞋的穿用时间较长,那么所形成的鞋内穿用特征便会更加明显且稳固,分布特征也会更多;而如果鞋的穿用时间过短,可想而知其鞋内穿用特征则不会很明显。而特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从清晰转向渗透扩散,比如前掌前沿与趾位会从开始的分离到后面相连,不过这类相连在细致观察下依旧可分辨出来。三、足迹检验中对鞋内穿用特征的具体应用

在比对分析鞋内足迹样本与检材的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对二者分别对应的部位有所明确,通常来讲对应部位有足迹边缘形态、不同部位方位关系、掌前缘形态、掌前缘到后跟后缘距离以及足宽和足长等等;其次,需要对两者容易发生变化的部位了解清楚,一般来讲赤足脚印发生变化的部位集中于五趾,正因为五趾具备一定可伸缩性,所以足迹长度、五趾形态以及趾尖到掌前缘距离都可能发生变化[4]。鞋内穿用特征相较于赤足特征来讲,因为受到鞋的限制,所以所形成的特征会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太大变化;再次,要把握住其中的稳定特征,比如五趾构成整体关系和指尖形态(观察二趾到四趾高低排列关系与二趾到小趾距离比例关系)、前掌前缘形态(前掌前缘与二趾到四趾根部的波峰形态,通常为1峰、2峰与3峰这三种形态)、掌后缘形态、足后跟形态等等[5];最后,还应重点观察重压部位形成的深浅度与压力面反映形式,对受力角进行测量,比如测量赤足脚印后跟中心点到第五跖骨再到第一跖骨所形成的角度。如上几点便是在足迹检验工作中需要重点观测的鞋内穿用特征。

利用鞋内穿用特征进行足迹检验而最终侦破案件的具体案例众多,笔者从中选择两个典型进行实例说明。案例一:某县城发生恶性入室抢劫杀人案件,犯罪分子在逃离案发现场时将一双中度磨损的人字拖鞋遗留下来。由于在现场遗留的拖鞋与嫌疑人所穿的拖鞋存在结构方面的较大差异,所以鞋外磨损状态相差太大,仅仅从鞋外磨损形态分析,无法得出同一认定结果。而利用鞋内汗垢磨损脚印形态展开检验,能够作

出同一认定结论,最终犯罪分子在这一证据下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案例二:某乡镇旅馆老板被人杀害,案发现场提取到犯罪分子在慌乱逃跑中遗失的中度磨损的白色球鞋一双。而犯罪嫌疑人所穿新鞋仅仅穿用四天,与中度磨损的旧鞋相比,其鞋外磨损特征差异太大,无法进行有效检验。而通过检验鞋内穿用特征,分析鞋内垫、鞋内底中的立体汗垢磨损脚印与磨损形态,在多角度足迹检验下得出同一认定结果,从而顺利侦破案件。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既然鞋内穿用特征能够直接反映出穿鞋人的行走习惯、运动特点以及脚型特点,那么在足迹检验工作中准确利用鞋内穿用特征则有着极高的可信度,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能够直接认定同一,唯有精准掌握不同条件下引发非本质变异情况的规律,才能够推导出最为正确的结论,这便是利用鞋内穿用特征进行足迹检验的意义所在。[参考文献]

[1]叶周廷.足迹检验中鞋底磨损特点的作用[J].法制博览,2016(5):172.

[2]吴耀志,安晓晖.换穿鞋足迹检验技术在案件侦破中的应用[J].刑事技术,2016,41(6):494-496.

[3]赵正伟,常绍梅.足迹特征进行检验鉴定的可靠性研究[J].大科技,2016(33):302.

[4]钟志金,左南.足迹检验中鞋底磨损特点的作用[J].科学与财富,2016(8):727-727.

[5]邓贵斌.浅谈鞋底磨损特征检验在刑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法制博览,2016(2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