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尊重“差异”中探寻“共生”之道

2018-03-05李红卫

知识窗·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麦穗苏格拉底课文内容

李红卫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使用,学生的课堂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个体差异性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教师需要分别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角度出发,灵活地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持续发展。笔者以《最大的麦穗》为例,谈谈借助学生差异性提升教学效益的实践与思考。

一、置换角色,在关照自我中强化感知

差异性教学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其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积累学习方法。对于《最大的麦穗》这种富含哲理的课文,仅仅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总结道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紧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置换角色,让学生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弟子寻找麦穗的方法,并设置问题:“弟子们是如何寻找麦穗的,结果如何?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你会怎样寻找最大的麦穗?”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紧扣课文中的描述,明白了弟子们始终将最大麦穗的希望寄托在前方,以至于最终一无所获,然后对苏格拉底其他弟子们的做法進行了批判。这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们会怎么做?”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一个袋子,将认为最大的一穗放在袋子里,到最后进行对比,将自己遇到的最大一穗交给苏格拉底;有的学生提出先选择一穗最大的,然后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与手中这穗进行比较,这样手中始终能够拿着最大的麦穗;还有的学生提出,要放慢脚步,扩大搜索的范围,将认为较大的麦穗拿在手中,然后再对比选择,把最满意的一穗交给老师……

教师故意设置了角色转换的契机,让学生及时对比课文中弟子们的方法,并在自己的思考下选择挑选最大麦穗的方法,从而真正认识到:其实,机会就在每个人的身边,需要我们在不断观察、判断的过程中准确把握。

二、从说至写,在链接生活中深入理解

在小学阶段,借事说理的文章内容相对简单,只要教师稍作点拨,学生也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比,使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使得文本中蕴含的哲理更富有价值和意义。

在学生感知了弟子们选择最大麦穗的方法之后,教师就将教学的关注点从文本内容、蕴含哲理向学生的生活转移,并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学习经历,围绕着‘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一句话进行深入理解,并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有的学生以自己参加书法等级考试为例,说因为难度大,所以放弃了,而同伴们却在一番勤学苦练之后获得了成功,自己为错失良机而懊悔不已;有的学生说,自己梦想成为一名编剧,但从来不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老师布置的作文也是草草应付,学习了课文之后,认识到从扎扎实实的每一步做起,先拿到“最大的一穗”才是硬道理;有的学生将这句话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进行对比,认为不论机遇如何,都不能让它轻易溜走,这样才可以抓住发展的良机。

三、循序渐进,在从易到难中强化感知

在深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最大的麦穗》与本单元中的《孔子游春》进行对比,并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梳理苏格拉底与孔子在教育策略上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位教育家都采用了活的教育,并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自主体验,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两位老师都善于运用语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春风化雨的关怀中进行感知,获取知识。

教师引入《孔子游春》这篇课文,对学生认知苏格拉底有着积极的帮助,学生在资料收集、对比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促进了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和思考,教师也成了学生差异性学习的点拨者和引导者。

语文学习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入手,引导他们去欣赏、去感知,沉醉其间,让学生的语文热情在常态化的生活中得以不断地拓展和延伸。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双甸小学)

猜你喜欢

麦穗苏格拉底课文内容
彩虹色的雨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的遗憾
最大的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