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在儿童心理构建中的实施策略

2018-03-05许红杰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仪式

许红杰

[摘 要] 仪式是儿童心理构建“重要时刻”经历的“关键事件”。无论形式如何,它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有益的影响。仪式是儿童群体归属感的助催剂,是心理关键期的重要过渡,是个体情感失衡的调节器。仪式实施的选题要精当,实施过程要指向心灵,贴近儿童的世界,顺应儿童的身心特征,从而启迪心灵,催生智慧,助力成长。

[关键词] 仪式;儿童心理构建;重要时刻;关键事件;实施策略

每到开学季,“入学仪式”已然是很多学校不可或缺的教育题材。无论形式如何,仪式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给学生成长留下有益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仪式的教育意义,扬长避短,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值得我们探讨和深究。

一、仪式实施的意义

仪式对儿童群体协同发展、个体良性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具有无法替代的教育意义。

1.仪式是群体归属的助催剂

仪式具有严肃、规范和导向明确的特点,能集中表达特定的主题,很容易引起参与群体的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仪式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它具有凝聚性、激励性、熏陶性,能产生实实在在的育人效果。一周一次的升国旗,一年一度的国庆阅兵,这些庄严、重要的仪式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熏陶,更是国家、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的催生。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从心底萌生出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从而使内心更强大、充实,使生活、学习、工作更有内动力。

2.仪式是心理关键期的中转站

学龄初期儿童,刚刚结束了幼儿园的快乐时光,步入小学,将面临着完整知识体系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师生关系的转变、新同伴群体的建立、陌生环境的适应等诸多变化。成功的入学仪式可以成为儿童心理调适的良好契机,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激励他们顺利融入校园生活,主动接受礼仪规范的约束。关注心理发展规律,把心理矛盾的焦点作为切入口,在成长的关键期举行向“旧我”挥手道别,与“新我”拥抱接纳的仪式,将有效减缓压力,疏导焦虑,促使其用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变化,主动开始新一轮的自我塑造与完善。

3.仪式是个体情感失衡的调节器

现在很多儿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无条件地获得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从婴幼儿到少年甚至成年,都理所应当地享受着“独宠”特权。这种无须分享,鲜少关心与回赠的生活状态,导致儿童情感的日渐粗糙,他们自动忽视甚至完全感受不到被爱的幸福与快乐。独一无二、无偿获取地位一旦改变,亲子关系、心理状态就会快速失衡,各种问题也将接踵而至。因此,通过仪式打通情感连接,深化情感体验,培养儿童在感受被爱的同时,习得感恩、分享与爱的能力,从而感受到生命成长的温暖与美好。

二、仪式的实施策略

摆脱形式的禁锢,摒弃作秀嫌疑,找回仪式的本真模样,不妨进行以下尝试:

1.仪式选题要精当

仪式产生的教育影响无法替代,但也不是教育的万能钥匙。某校在开展以仪式研究为课题的学校文化创新时,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德育体验活动都放在“仪式”这个大“篮子”里:做操有入场式,用餐有餐前仪式,以及“赏雪”仪式、“童话旅行”仪式、“传统游戏”仪式,面对学生乱丢粉笔的现象,老师还设计了向粉笔“遗体”告别的仪式……看着飞扬的雪花,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向操场,哪還有心思听《沁园春·雪》的吟诵?“传统游戏”节就应该让孩子们走进“游戏王国”,研究玩法奥秘、体验探究快乐,而不是聚集一起聆听游戏的意义与玩法。这样密集、无章法的仪式熏陶下,学生对仪式特有的敬畏心、参与兴趣会逐渐流失。因此,在确定仪式主题时,首先要根据教育目的和实施特征理性取舍,不可为了仪式而仪式。其次,仪式的安排要体现阶段性、序列性。除了既定的升旗仪式以外,我们可根据学生的成长“重要时刻”安排:小学的入学仪式、入队仪式,初中的成长仪式、入团仪式、青春仪式,高中成人仪式,把这些必不可少的仪式串联在成长主线上,精心安排,渲染“关键事件”,和学生一起度过“重要时刻”,发挥仪式深刻的影响作用。

2.仪式开展要回归心灵

让儿童在生命的重大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重的体验。这是仪式应有的样子。实现这一诉求,仪式的设计者首先要满怀虔诚与敬畏,贴近儿童的世界,洞察儿童的身心特征,才有可能启迪心灵,催生智慧,助力成长。

(1)目标确定

仪式目标指向要简明、清晰,可包含两个维度:“一心”,儿童在仪式中要获得的重要心理建设;“一计”,儿童在该心理建设指导下要达成行为提升。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经过理性分析与考量,提炼出目标内容,然后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活动,才能确保不“偏题”太远。以小学阶段的重要仪式为例:初入小学,是儿童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社会参与起始的关键期,是实现与父母原生家庭关系分离的重要节点,因此,确定入学仪式的目标为:通过入学仪式初步培养儿童独立意识,明白“长大”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引导儿童适应学校环境,尝试建立稳固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愉快地融入学习生活。10岁是儿童培养情绪控制能力的关键期,成长仪式目标可确定为:培养儿童的自我觉察习惯,懂得通过自我调节来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尝试用言行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心理构建和行为指导相结合,达成由内而外的完整影响。

(2)过程实施

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导,过程方能有的放矢。仪式的环节安排首先要“入情”,就是要照顾儿童的心理特征,关照儿童的内部需求。其次要“入理”,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充分体现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儿童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获得感悟,留下长久的记忆和影响。在成长仪式上可以设计“心手相牵”的互动游戏:首先让十个儿童站成一排,伸出右手,家长蒙住双眼,通过手的触摸找到自己的孩子。父母一般都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孩子,当看见父母在面前停下脚步并张开双臂拥抱自己的时候,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接下来角色互换,让儿童蒙上双眼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家长,他们在黑暗中集中自己的感知,逐一分辨,反复摸索。很多孩子都无法很快找到自己的父母。于是可以让他们逐渐扩大范围,由手到脸庞、头发,甚至可以让父母给予细小暗示,直到孩子找到为止。当他们摘下眼罩,确认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时,他们情不自禁地与父母紧紧拥抱,甚至泣不成声……换位体验中,让孩子先后体验到由自然拥有(父母找自己)、求而不得(自己认不出父母)、失而复得(终于寻得父母)的心理经历,真切体会到亲情的重要,与家长的情感互动自然生成,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3)跟踪评估

其实,完整的仪式呈现需要三个步骤:目标是前期调研后的教育方向,过程是精心设计后的现场呈现,而评估则是跟踪督导的有效落实。有始有终,逐步落实,仪式方能完美收官。这里的评估分两个层面:一是对仪式实施策略的评估,在一次仪式结束后,参与设计和组织的教师团队要一起对仪式过程进行一次总体回顾和客观评价,记录可行性经验,发现存在问题。这种对仪式本身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厘清仪式实施的意义,实现对仪式的理性研究与策略指导。二是对仪式前后儿童的心理反应及其行为表现的跟踪评估。可以通过观察记录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汇总,对比研究,发现仪式对儿童成长产生的普遍影响以及个别差异,从而采取后续活动以巩固仪式教育的成果和弥补其不足。这种指向儿童的研究,可以有效指导和实时拨正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把成就儿童、发展儿童作为一切行为的终极指向。

心启而智发。仪式就像儿童生命成长道路上的一座座补给站,在关键期给予温暖的眷顾,使他们获得“留得下、带得走”的影响,给童年增添一些认识世界的勇气、参与社会的信心、幸福生活的力量。

责任编辑 邓 振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仪式感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职业院校中和谐德育思想的实施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