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预设为创造性学习奠基
2018-03-05韩静
韩静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启动预设机制,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学习机会。科学地预设教学内容、方法、策略等,设置适度的训练,能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成为有效学习、高效课堂的坚实基础,成为学生智能发展、素养提升的必要保障,也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智慧,充满灵性。教师要深究文本内涵,精准预设;深入解读学情,放手创造;有效引领点拨,激发活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预设;学习奠基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一种充满智慧、洋溢着个性的体验之旅。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必定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储备,更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因此,科学地预设教学内容、方法、策略等,设置适度的训练,就能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成为有效学习、高效课堂的坚实基础,成为学生智能发展、素养提升的必要保障,也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智慧,充满灵性。
一、深究文本内涵
一个智慧型的教师不是简单地使用教材,而是灵活地驾驭教材。深入解讀文本,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本质,是有效掌控教学趋向的基本保证。尽管我们已经达成了共识,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原材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转手,但这一观念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始终没有走出我们的视野。深度解读文本,熟悉教学内容,理清数学知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联系,把握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等要素,势必会促使我们更科学地解读知识要点,进而更精准地设定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同时,也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具个性,又不失科学意蕴。在预设中,既能使每一个知识点相对独立,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又能凸显纵横相连的知识体系的活力,使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的教学预设中,首先要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明晰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也清楚地知道三年级上册所涉及的内容,把握知识最本质的特点:“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其次要解读本册知识点的本质,把握侧重点的不同,下册仍然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而真正的重点是“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初步形成“1”的感知(尽管这部分内容是五年级将要深入研究的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讲这是一次认知的飞跃,也是对思维的一个挑战。三年级两个学期学习的“分数初步认识”,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五年级系统研究学习“分数的意义”等积累感性认知,储备知识,积累经验。因此,在教学预设中,我们就得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地组织学习资源,为学生建构“一个整体”服务,并通过一杯水、一桶水、一箱苹果、一堆苹果等素材,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把整体平均分的意义,从而为五年级学习分数建构“1”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思考,符合知识的生长规律,使认知更富系统性与结构性,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深入解读学情
“学中心”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理想追求。因此,在教学谋划中我们应把着眼点聚焦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上来,把着力点落实在学生探究活动、实践活动中去,在既有的知识、经验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去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构划教学的流程,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让学生的口说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如“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我们在设计教案时既要把握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复习、梳理使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方法逐步清晰起来;又要吃透学生的认知和经验积累,科学地铺垫,灵活地引领,形成有效的思维冲突。可以进行如下的预设思考:“梯形的面积会与什么有直接的联系呢?”“哪些经验会有助于我们去研究梯形的面积?”“你打算把梯形进行怎样的转化?”一系列问题的引领,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
因为教师的精准引领,我们能够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成果。有的学生把梯形先分割成若干个相等的小三角形,然后再拼成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像教材中一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则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再计算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最后把它们相加……
总之,我们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大胆地尝试,积极地研讨,从而实现智慧的交互、思想的碰撞,最终获得新的启迪,实现学习的突破。因为学生的快乐探索,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更有情趣,充满无尽的活力。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学问题的设计应更趋向于粗放性、综合性、发散性,不是亦步亦趋式的问答,而是营造更为广阔的时空,有利于学生调动经验,激活思维,激发创造。选择粗放策略,就是更好地搭设自主探究平台,给创造性学习开辟空间,潜能得到激发,创造力得到培养。
如“乘法分配律”教学中,就要把握好探究平台的设计,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大问题”,留足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一是引领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在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中感知规律的存在;二是指导学生梳理分析“生活中还有这样类似的现象吗?”三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映出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学生会在这一平台中快乐地探索、研究。设计这类粗放式的问题,不仅能精简教学环节,使教学的大环节更趋流畅,同时能够突出问题的关键,利于学生去思考。
三、有效引领点拔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尽管具有自主性等优势,但这一过程是无法脱离教师的视野和教师的精准引领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只盯住“放”,也要关注“收”,灵活地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获得启迪,有所感悟,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具智慧,闪烁着灵光,充满创新的魅力。
著名的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圆的认识”就给我们无尽的启迪,让我们在欣赏到大师智慧的同时,也领略到大师的教学魅力和独特风格。在教学中,华老师首先抛出“寻宝”这一话题,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寻宝,使圆的雏形得以意显现出来,从而使圆的学习在不经意之间得以渗透。其次,利用纸上寻宝活动,让学生在一边画图、一边研究中探寻到宝贝的轨迹,从而很自然地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递进,进而创造出一个神奇的、新颖的图形——圆。第三,引导反思寻宝活动历程,学生会轻松地找到永远固定的点——圆心,恒定不变的距离——半径,自然走动的路径——圆弧(圆的周长)。这样,圆的核心要素——定点、同长就会获得学生的认可,得到应有的固化。那么“圆,一中同长”的认识就会得到建构,这一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一段富有情趣的活动之旅、探索之旅,学生们愉快地合作着、探索着,其乐融融,活力无穷。
“怎样学得更好更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既要做实开的一面,以学生为主体,相信学生的智慧,更尊重学生的人性,创设符合生活元素的学习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行个性化探究、体验,发挥创造潜能,同时,更要凸显合作的意识、教师指导的作用,让课堂教学永远都能指向教学的发展性目标。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习脱离目标轨道,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的引领作用更不能忽视,应紧紧围绕数学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目标,科学地予以调控,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进入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等创新学习的角色中去。教师是课堂宏观层面上的智者,就得敏锐、灵活地把握住课堂的趋向,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领悟知识来源,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技能,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科学预设教学案例,不仅能锻造教师的智慧,更能辐射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做创新型的数学教师,同时,更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拥有自主的意识、主动学习的意识,进而使得数学学习具有无尽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桂香.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反思[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王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01).
责任编辑 李杰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