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脱贫,让脑袋先富起来
2018-03-05
贫困群众“没有动起来”,“你急、他不急”、“上动、下不动”、“点儿上热、边儿上冷”、“上热、中温、下冷”,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好。云南昭通市委秘书长尹朝禹说,这是目前脱贫工作的最大问题。项目拿来,几年后,你会发现没什么大的改变,基本是“白干”,又回到从前了。
唤醒“精神贫困”尤为迫切
解决“精神贫困”,“唤醒”贫困群众的致富精神,显得尤为迫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曾表示: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不足。
国家行政学院驻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雅邑镇坝利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赵广周,对思想脱贫的体会很深。他们充分发挥学院现代培训的专业知识,将其运用于改善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难题。
赵广周在两个深度贫困地区做过第一书记,他向《经济》记者表示:脱贫攻坚,说到底就是在“改变世界”,把贫困落后的村庄改变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改造主观世界。改变世界必先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从“改变人”开始。而人可以改变贫困。改变人涉及三个层次:改变知识(增加知识)、改变能力(提高能力)、改变态度(改变对待生活的态度),而破解“精神贫困”顽疾,主要是改变贫困群众“对待生活的态度”。当地贫困村成立流动的农民讲习所,下乡为百姓宣讲政策,培训劳动技能,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同时唠家常,做思想工作,百姓不出家门就能得到信息,增强了脱贫的干劲。
多种方式激发扶贫志气
精神脱贫,世界观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花大力气,更用心、更耐心、更细心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种形式一点一滴地做起。
不少贫困地区探索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精神脱贫的办法。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向《经济》记者建议称,改进帮扶方式,把帮扶措施与贫困群众的参与和义务联系起来,通过外力帮扶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并倡导到实践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去年9月份,范小建到西藏调研时去了一个叫做四季吉祥的村,这里是从8个乡搬迁来的365户贫困户的新村,建立了村规民约制度,提出让大家早上起来出操,改变懒散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的同时,振奋人的精神,让贫困群众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当地干部说,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还像以前太阳挺高了还在家里待着,早一点吃饭就可以去劳动。希望还能成立夜校,让村民学习普通话,接受技术培训。
从改变习惯开始,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存在的懒散行为提供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法。
以往直接给钱给物的方式,也让帮扶者意识到其中的弊端。目前不少地区已经改变了这种帮扶方式。四川省布拖县县委书记沙文表示,必须让老百姓发展生产,种出特色农产品,养出優质的畜产品,帮扶人或者帮扶单位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去购买,通过以购代捐,激发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迫切愿望。
山东临沂开展用沂蒙精神提振贫困户志气。蒙阴县72岁的徐美凤是村里出了名的苦命女人。老伴大她10岁,生活不能自理。大儿子有残疾,女婿又疯癫。按政策她可以享受兜底保障,但她说:“俺们父辈是抢着拥军支前的,要是我吃喝全靠政府,这不是打脸吗?”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她通过养殖长毛兔脱了贫。
当地还开展了脱贫户典型与贫困户结对子方式,为贫困户树信心、找门路。57岁的臧章建是出了名的懒汉,常年吃低保,每天的日子就是吃点喝点,街上转悠一圈睡觉。帮扶干部上门做工作,让他看看村里脱贫的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帮他购买了设备,开起了豆腐坊,每天纯收入40元以上。臧章建成了“脱贫明星”,还带动别人脱贫。
教育和培训是改变精神贫困、保障脱贫成效持久性的有效方式。例如贵州探索形式多样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所讲内容丰富实用、通俗易懂,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从2009年创办了“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免费招收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入学读书。截至2016年,已经招收培养贫困学生7914人,切实改变了海南农村家庭女孩因贫困而早早辍学的命运。
开展健康积极的民风乡俗,倡导和谐文明的乡村文化,也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各地开展好家庭、好媳妇、好儿好女的评选活动。山东贫困村建成“儒学讲堂”7000多个,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9万多个,好人好事记录张榜,一些村子还成立养老理事会,督促子女签订赡养协议,改善老人生活质量。
有的难脱贫并不是没有能力脱贫,而是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决定了很多人脱贫动力不足。因而,如何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一些制度,促进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成为下一步完成脱贫任务的关键所在。
距离2020年实现现有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只有3年时间,这意味着每年要净脱贫1084万人,还有804个贫困县要退出,任务艰巨,挑战很大。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给减贫带来不利影响,全国脱贫的进程不平衡。扶贫资源集中向贫困人口倾斜,可能挤压低收入人群的发展空间,产生新贫困人群。扶贫产业在2018年后陆续进入市场,将面临市场的挑战。企业经营也同样受到市场的考验,这些都可能造成新的返贫。同时,考核监督中还要面临贫困户不愿脱贫而在受访时违心的逆向选择,所有这些都需要采取相应的制度设计和举措。
“时间紧、任务重。”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吴国宝向《经济》记者表示,在已经面临的众多挑战中,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及判断形势,实事求是地做出预估,判断存在的困难。坚持被证明有效的政策和做法,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创新扶贫方式,抓住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攻关。同时,也要妥善处理脱贫攻坚中出现的工作疲劳综合征。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机遇也相伴而生。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亚华向《经济》记者说,未来几十年,经济社会将发生很大变化,随着技术革命带来经济快速增长,市场的力量逐渐显现,加上社会全民的参与,扶贫的社会推动力会越来越大,以往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将会实现,以往看似很难应对的挑战都能够成功地应对,我们已经在逐步找到通往理想彼岸的桥。但路要一步步走,久久为功,通过艰苦的努力奋斗,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赢打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