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拍卖第四十九批》中奥狄芭的“自由选择”

2018-03-05操惠敏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8期
关键词:萨特

【摘要】托马斯·品钦的代表作品之一《拍卖第四十九批》讲述了女主人公奧狄芭在执行遗嘱的过程中发现的一系列谜团和背后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奥狄芭进行了多次的自由选择,正是这些选择成就了奥狄芭的生存意义,使她区别于作品中其他的角色的消极与迷惘,凸显出她积极而主动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品钦 奥狄芭 自由选择 萨特

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居于美国战后涌现的年轻一代小说家之列,同时也被列为“黑色幽默派”小说家,他的小说描画了他特有的敏感所发现的社会问题根源。《拍卖第四十九批》(The Crying of Lot49)主要讲述了奥狄芭在接到一个遗嘱后开始了一系列的追寻与解谜,最终在众多信息与谜团中得到一个无果的结局。国内外学者对于《拍卖第四十九批》的研究大都限于后现代特征例如迷宫、熵等的研究,也有学者针对小说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如象征、戏仿和拼贴等进行了研究,近期的研究开始慢慢延伸到美国的政治、历史和社会等维度。本文则从萨特的“自由观”入手,关注主人公奥狄芭在这部小说中所进行的多次“自由选择”,以探讨品钦面对后工业社会的人生观。小说中奥狄芭积极改变荒无现状的生活态度与小说中的其他角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其多次进行的自由选择无疑对实现自我的人生意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异化世界中的“自由选择”

品钦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中为读者描绘了一群被后工业社会高度发展的物质生活所绑架的人。人的异化是指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狄芭的丈夫马乔无法忘却他那做汽车推销员的过去,因为从那时候起他就感觉到“上班就等于经受痛苦的折磨。”马乔对于奥狄芭执行遗嘱并没有任何想法,他所关心的都是自己低落的情绪和对工作的不满。婚姻和家庭对奥狄芭来说陌生而冷淡,交流的无效、缺失或中断这种种后工业社会现象都表现出人的异化。已经去世的遗嘱委托人皮尔斯·伊维拉雷蒂也是被异化的对象,他拥有巨大的财产,却在深夜打电话给他的前女友进行恶作剧。从他荒诞的行为可以看出虽然他在物质生活方面极其丰富,却依然逃脱不了“孤独”二字,心灵上的空虚迫使他从已婚的前女友身上寻求慰藉。萨特认为“人的异化根源来自于匮乏。因为匾乏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人必须不断地去克服和超越匾乏,以期满足人的需要。而需要的膨胀遮蔽了人的存在本身,人成了自己的需要的奴隶,成了努力去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工具”。

在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世界里,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急速发展,但是人与人在心灵上却越来越疏远,从而在情感上出现严重的异化。小说的主人公奥狄芭在成为皮尔斯的遗嘱执行人之前一直过着典型美国太太的生活:参加冷餐会,等待丈夫回家。但是从奥狄芭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对并不满足于现状并渴求改变。在奥狄芭看来她过去的日子“好比在洗厚厚一大叠纸牌,每一天(她首先同意这种看法)看起来多少是一模一样。”从她与精神科大夫的通话内容可以看出她曾经因为精神问题服用镇静剂,并一直为精神问题所困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奥狄芭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和动力,即使过着物质丰富的生活,精神上却无法得到满足,这些都是异化表现的外露。在多番考虑后,奥狄芭决定顺从自己的意愿,以执行遗嘱为契机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改变。萨特不断以人的自由的名义向现代世界提出异议,以恢复人的价值。他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他的自由选择去决定他的本质。奥狄芭虽然处于一个无法与人实现有效沟通的荒谬世界,但是这并不妨碍她拥有“绝对自由”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选择。

二、追寻旅程中的“自由选择”

在小说《拍卖第四十九批》中,女主人公奥狄芭毅然决然地踏上揭秘遗嘱的旅程,在这过程中她遭遇了疑点重重的事件,结识了新的人物,也在不同境况下作出了自由选择。奥狄芭在与律师梅兹格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最终选择和他发生了关系。律师梅兹格曾经是有名的童星,虽然现在从事着律师这一职业,却继续在生活和工作中进行“表演”。用他的话来说,“一个律师,在法庭上任何陪审团前都变成了演员”。在奥狄芭看来,她这趟追寻之旅“有一个目的就是想结束把她拘禁于铁塔内的生活,那么她那夜私通梅兹格,在逻辑上就是第一步”。萨特说烦恼绝不会使人们放下行动,反之,这正是他们行动的条件。奥狄芭在与马乔冷淡的夫妻关系中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于是她主动选择把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寄托于和梅兹格的恋情之中,期待从中得到情感满足。

在追寻谜团的过程中,奥狄芭不再是以前那个过着平常生活的家庭主妇,而是开始感知到自己身上肩负着责任并尝试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她相信自己的积极行动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她想为皮尔斯遗产中的企业做些什么,想为这个美国社会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当时她是越来越想对伊维拉雷蒂散在各地的种种企业做点什么,哪怕亲自到一到也行。她要给予它们秩序,她要创造星座。”尤其在“骨炭”的问题上,奥狄芭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决定追查到底。《信使悲剧》表演中的人骨桥段与现实中的骨炭来源相吻合使得奥狄芭不顾梅兹格的嘲讽坚持向导演寻求答案,并执意寻找剧本原稿。在追查特里斯特罗系统的过程中,奥狄芭遇见了一个因为无法将信寄给远方的妻子而哭泣的老人,她搂住老人的自发行为彰显出了人性中的“爱”,“她精疲力竭,自己也不知道在做什么,就爬上最后三级梯子,坐了下来,伸出双手抱着他,真正地搂着他”。在选择安慰老人的同时,奥狄芭自身也获得了心灵上的救赎。尼法斯蒂斯在向奥狄芭解释“熵”的概念的时候,用了马克斯韦尔的小精灵来说明,并说道“关键在于信息的沟通”,而人与人自己的有效信息沟通大多源于真正的爱与关怀。奥狄芭在旅程中的多次自由选择证明她欲破除人与人之间的冰冷墙壁,尝试用爱去获得生存的意义。存在主义家萨特认为“除行动外,无所谓现实。人不外是人所设计的蓝图。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因此,他就是他的行动的总体;他就是他的生活。”

三、“自由选择”的人生

在荒谬的世界中,个人的人生态度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被现实的荒芜状态麻痹,而有的人不局限于现实的冷漠,坚持自己的理念,进行人生的“自由选择”。主人公奥狄芭从脱离死水般的主妇生活到后期被身边的各种人“抛弃”后仍然坚持求索,她一直都在进行自发选择和行动。到小说的后半部分,奥狄芭身边的人物或离开,或疯癫,都有了各自不同的结局:

我的精神病医师被以色列人追得发疯;我丈夫马乔,经常服用迷幻药上了瘾,像个小孩似的摸索着进入许多房间和他自己的无穷无尽的空中楼阁,离开了,毫无希望地离开了,我一贯追求的爱情,我唯一的情夫梅兹格则跟一个十五岁的坏女孩私奔了;指导我有关特里斯特罗的最佳导师,可又跳海自尽了。我在哪儿啊?

种种噩耗使得奥狄芭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一切。她猜想这一切都是她自己的幻觉,所有一切都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要不然就是有人故意给她设下的阴谋。奥狄芭开始感觉这个世界的空虚,没有人可以帮助她。“这世界上一个人都没有。他们人人都忙着追求什么,他们疯狂,可能是敌人,死人。”在无尽的迷惘与精神折磨之后,奥狄芭仍然决定继续追寻下去。“第二天,奥狄芭想反正自己再没有什么可以损失,鼓起勇气直接打电话给莫里斯·施里夫特,询问他那神秘的委托人。”

小说《拍卖第四十九批》的开放式结局引人思考,主人公奥狄芭所探寻的真相最终都没有浮出水面,但是她积极参与生活并求索的人生态度却已经成为了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在熵化的世界没能抵挡住被异化的势头,都在最后成了不正常的人,他们被动地接受生活,失去了对追求生活的信心。而奥狄芭对存在和生活意义的的追寻则证明了她积极的心态,对未知的探索和关好生活的追寻,与其他人物形成了强大反差。萨特主张“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我们生活的地狱是如何地禁锢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

自由选择揭示了人类生活的一些本质,它也许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它拨动了人类生存的神经、扫除了当今生活中的的麻木不仁和虚无主义,生命中唯一能带给我们意义的地方,也许就是“在路上”。在品钦看来“保持弹跳,意义就在过程中”。这也正如萨特所说:“‘是自由的并不意味着‘如愿以偿,这意味着‘由自己决定自己去想望什么。换句话说,成功与否,对自由而言是不关重要的。”奥狄芭能在荒谬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主动做出种种自由选择,这便实现了她生存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淑兰.《拍卖第四十九批》的熵化世界[J].大众文艺:理论,2009(20):147-147.

[2]郭智文,劉璐.《拍卖第四十九批》性别观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2):154-156.

[3]李长学.论萨特的异化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1-42.

作者简介:操惠敏(1993.5-),女,汉族,江西景德镇人,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西方戏剧。

猜你喜欢

萨特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你自己选择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新发表的萨特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