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真人实验教授经济学基本原理
2018-03-05冯霞高翔
冯霞+高翔
[摘 要]为了全面培养通识教育下的创新型人才,面向理工科学生在内的各个专业的学生教授经济学、金融学基础知识的课程越来越多。但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下,抽象概念的讲解,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借鉴少数者博弈模型的思路而设置的真人实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体会抽象的经济学、金融学基本原理。
[关键词]真人实验;经济学原理;少数者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1-0132-03
为了满足通识教育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1]的需要,大学教育中越来越多地引入了面向各专业,特别是理工科学生[2][3]的社科类基础课程,比如经济学概论。但是抽象的经济学基本原理经常让学生难以理解,并且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所选案例也多是宏观的经济现象,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对于在专业学习中已培养出实证精神的理工科学生而言,难懂和无趣很容易诱发出其厌学甚至是质疑的态度。
本文首倡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从追求实证的科学批判思维出发[5],利用简便可控的真人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以便其理解经济学中抽象的基本原理,比如“看不见的手”等重要概念。该真人實验,参照少数者博弈模型的基本思路而设置,既能帮助学生在充满参与感的情境下激发学习热情,也能启发学生从简单的博弈游戏出发深入思考其中蕴藏的经济学原理。[6]
一、经济学基本原理之一“看不见的手”与少数者博弈模型
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即是市场经济中发挥基础调节作用的所谓“看不见的手”。这是一个隐喻,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每个人都试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市场上每个投资人都希望将持有的资金投入高回报的行业中去,从而产生高于市场全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回报。但是如果投资到某过剩行业,很容易造成产能过剩,供大于求,进而引起利润率的下降;而相反的,如果投资供不应求的新兴行业,回报率将会显著高于市场的整体回报率。
对于这一基本原理的微观解释,一直是科研人员关心的重要问题。[7,8]最新的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借助于少数者博弈模型来帮助解决这个难题。[9]该模型的常见表述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有许多决策人同时面临两种选择时,如果决策人的选择是较少人的选择,就将获益,否则将会失利。”类比到上文我们已经讲到的关于行业选择的经济问题,可以看出,未达到过剩投资的行业,其利润率就会比较高,其行业投资人就会比过剩行业的投资人获得更高的回报。而高回报的行业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进而诱发该行业滑向产能过剩,利润率下降的窘境。相反对于低回报的行业,随着投资人的离去,去产能后利润率则会好转。总的来讲,少数者博弈模型可以对应为投资人在高回报与低回报的行业间不停地转换,追逐最大利润的博弈游戏。
二、实验设置和过程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借鉴少数者博弈模型的基本思路,来设置简单的博弈游戏,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扮演投资人角色的过程中,深切的体会自己被“看不见的手”推动着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
具体的设置如下:
1.首先统计课堂上学生的总人数,记为N。
2.设置两个可供选择行业,学生可以通过举手或是不举手来表示自己选择进入行业1还是行业2。
3.统计选择行业1的学生人数,也就是举手的学生人数,记为N1。
4.如果N1小于N-N1,则本轮选择进入行业1的学生(即举手的学生)胜利,可以给自己加2分;同时,选择进入行业2的学生(即不举手的学生)失败,给自己减1分。(起始分都是0分)。
5.博弈游戏一共进行若干回合(回合数视课堂时间而定,但是为了消除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最好大于5)。
6. 每一回合,都应把统计到的N1和N-N1的值,以及获胜的行业填入表1展示给学生,以便帮助学生在下一回合做出自认为正确的选择。
7. 博弈游戏的最后,统计所有学生的得分情况。为了激发学生投入博弈游戏的热情和认真参与实验的态度,建议给予得分最高的若干学生一定的奖励,比如给其平时成绩加分。
三、结合实验结果教授经济学基本原理
我们将通过某次授课时得到的实验结果(见表2)来讲解该博弈游戏体现出的经济学原理和启发。
本次实验参与的学生人数为N=51,一共进行了5回合的博弈游戏。开始前,已向学生讲明了博弈游戏的规则和获胜者将获得奖励的事项。在博弈游戏结束后,我们可以根据表2的结果做出以下分析和讲解:
1.每个学生对结果的影响都是相同的,即一人一票,没有任何学生拥有比其他人更高的权重。同时,博弈游戏的历史信息及时全面的展现在所有学生面前,没有任何隐瞒。另外,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在无法获知其他所有学生的选择下,独立自主的做出选择的。以上三条就构成了博弈游戏中公平竞争的环境。
2.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每个回合两个行业的人数基本相同。特别是在经历了初始2个回合的过渡后,两边的人数保持在了一个稳定比例(1:1)。同时两个行业获胜的次数也基本相近(2:3)。这意味着,公平竞争下没有哪个行业是永远的暴利行业;参与竞争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获利最大(博弈游戏中得分最高)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市场均衡。
3.在最后统计所有学生得分的情况时,我们发现学生的得分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这意味着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没有任何策略可以保证稳赢的结果,即没有套利机会的出现,因此每个人每回合的获胜与否就是随机的结果。
以上便是利用少数者博弈模型的实证思路设置的博弈游戏及其实际教学情境。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看不见的手”这个抽象的经济学原理中包含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比如信息透明,公平竞争,市场均衡,无套利等,都已寓教于乐。学生不但参与度高,而且情境式教学也有助于对抽象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endprint
四、利用真人实验教授“跟风效应“
同时,利用相同的实证思路,通过改变游戏规则,也可以教授“跟风效应”这一重要经济学、金融学知识。“跟风效应”,也可称为“羊群效应”或是“从众效应”,是指由于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使得个人的观念或行为非理性地趋向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这类现象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既体现在人们容易盲从于时尚、口碑或是朋友推荐下的非理性购买行为,也对应于房地产等行业中常见的“买涨不买跌”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跟风效应”对应于在股票市场的泡沫期,一些投资分析能力有限的散户,在夸大的高收益宣传下未经理性思考就涌入股票市场,甚至盲从于所谓投资大师的推荐而高杠杆重仓持有某只股票,却并未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将面临的巨大风险。这些现象反映了“跟风效应”的本质,即本应具有自主判断能力的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部分或完全地丧失了自我判断能力,而盲从于群体或是某个具有影响力的个体。
为了通过相似的博弈游戏,让学生理解“跟风效应”的本质及其结果,我们可以设置以下游戏规则:
1.首先统计课堂上學生的总人数,记为N。
2.设置两个可供选择行业,学生可以通过举手或是不举手来表示自己选择进入行业1还是行业2。
3.统计选择行业1的学生人数,也就是举手的学生人数,记为N1。选择行业2的学生人数,也就是不举手的人数,记为N-N1。
4.设置跟风者的数目为F=N×10%(取整)。
5.如果N1 6.如果在跟风者跟随进入行业1的情况下(N1 a)如果N1 b)如果N1+F=N-N1,则视为平局,双方学生均加1分。 7.博弈游戏一共进行若干回合(回合数视课堂时间而定,但是为了消除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最好大于5)。 8.每一回合,都应把统计到的N1和N-N1的值,跟风者的选择,以及获胜的行业展示给学生,以便帮助学生在下一回合做出自认正确的选择。 9.博弈游戏的最后,统计所有学生的得分情况。为了激发学生投入博弈游戏的热情和认真参与实验的态度,建议给予得分最高的若干学生一定的奖励,比如给其平时成绩加分。 可以看到,模拟跟风效应的博弈游戏规则相比之前的规则,只是增加了少量的跟风者(规则4)及其选择行业的机制(规则5),并相应改变了胜利条件(规则6)。但参照表3我们可以预见到,在选择两个行业的人数本身就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少量跟风者的引入(N×10%),将显著地改变每回合的结果,从而迫使具有自主选择能力的参与者(学生)重新制订自己的策略,进而做出不同的选择。表3给出的某次授课时得到的实验结果中,学生参与总人数N=49,因此设置跟风者的数量为F=N×10%≈5。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雏形,即借鉴少数者博弈模型的思路设置真人实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体会包括“看不见的手”、“跟风效应”等抽象的经济学、金融学基本原理。 [ 参 考 文 献 ] [1] 孔德懿,魏丹.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J].大学教育,2015(3):66-68. [2] 葛欣.基于大理科模式的拔尖学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3):46-47. [3] 林小英,翁仁贵,刘志鹏.德国大学教育对我国“卓越计划”的启示[J].大学教育,2016(2):15-16. [4] 张吉军,贾昕宇,王宏立,杨忠国,刘天祥,户春影,代洪庆,李宝玉.浅论应用型普通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基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视角[J].大学教育,2016(3):17-19. [5] 赵诗华,陈熹,冯玉.浅谈创新训练与批判性科学思维的培养——国家精品课程推荐与相关思考[J].大学物理,2015(12):37-39. [6] 刘吕红,肖孟夏.启发、自主、合作、探究、反馈——“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J].大学教育,2016(4):1-3. [7] 刘建华,杜明义,吕书强,赵江洪,庞蕾.科研项目式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6(4):29-30. [8] 肖井华, 杨胡江, 李海红. 探索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融合,促进教研相长[J].大学物理, 2014(6):33-40. [9] 黄吉平.经济物理学:用物理学的方法或思想探讨一些经济或金融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