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工匠精神”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2018-03-05殷志祥
殷志祥
【摘 要】文章深入挖掘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潜在的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内涵的“工匠精神”教学资源,并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加以强化渗透,借此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中职语文 工匠精神 教学资源 挖掘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B-0112-02
产品质量保证的核心因素,存在于一颗“匠心”。“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优秀职业道德精神文化,它的挖掘和传承契合了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工匠精神”还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是一种职业态度和行为理念,需要在长期的激励和感染中慢慢形成,需要来自源头的精心培育,而这种源头培育对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来说,理所当然,责无旁贷。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只应该贯穿在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教育教学中,还应该体现在文化基础课特别是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中。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没有专门针对“工匠精神”的专题单元,整套教材有“模仿”普高教材的倾向,但我们还是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工匠精神”教学资源,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加以强化渗透,借此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培养他们成长为国家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工匠精神”理应成为职业教育文化构成的核心要素,应该成为所有职教学生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朝向。课堂是施教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将“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引导渗透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使中职语文教育真正实现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笔者试着从这几个方面对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工匠精神”教学资源进行挖掘梳理,并简要谈谈这些教学资源该如何应用。
一、以“敬业”为内涵的“工匠精神”教学资源
“敬业”是指从业者源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敬业乐群”“恪尽职守”历来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经典《论语》就提及“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主张人在一生之中应坚持做到。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物种起源绪论》一文,除告诉我们达尔文“进化论”最核心的观点之外,还有关于介绍达尔文研究、得出观点过程的内容。在这一内容里,我们可以总结得出达尔文的精神品质,那就是“严肃、审慎”的态度,以及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这些内容都是“敬业”内涵的重要体现。正是因为达尔文对自然科学的敬畏态度加上他勇于实践的精神,他才最终创立了伟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化论学说。此外,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悼词中,恩格斯介绍了马克思对社会科学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对马克思全身心投身革命活动,执着敬业的精神进行了高度赞扬。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这些内容加以延伸和阐发,让“工匠精神”得以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得到有力渗透。
二、以“精益”为内涵的“工匠精神”教学资源
“精益”是指职业者应该对每一道工序的操作、每一件产品的完成,都做到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的精益精神也正是中国优秀传统精神之一。我们在组织教学叶圣陶先生《景泰蓝的制作》这一名篇的时候,就可以深入挖掘文章中所体现出的“精益”的“工匠精神”内涵。这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了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重点介绍了其中的“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因为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也最能体现工人的“精益求精”的品质。其中“掐丝”必须是用“繁笔”,把铜丝一根根粘到铜胎上,组成花鸟风景等图画;还有“点蓝”从颜料研磨调制到把颜料“点”到铜胎壁上,全是人工操作。精美的景泰蓝艺术品要最终完成,必须依靠每一个工人精益求精的工作,否则就难以保证成品的高质量。另外还有《咬文嚼字》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两篇文章,虽然都是谈文学创作的,但是文章中也有“精益求精”教学资源可以挖掘。前者中心论点就提到“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后者提及为追求诗歌表达效果,诗人们总是执着于“反复推敲、锤字炼句”,这些都是“精益求精”品质精神的体现。
三、以“专注”为内涵的“工匠精神”教学资源
“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和坚持的精神。这也是“大国工匠”所必备的精神特质,一旦选定自己职业,就一门心思专注做下去,心无旁骛,在个人业务上不断积累优势,最终在各自领域成为“王者”。正所谓“艺痴者技必良”。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庖丁解牛》一文就比较集中论述了“专注”这一“工匠精神”的内涵。文中“庖丁”描述自己“解牛”时,做到了“官知止而神欲行”(感官知觉停止了,精神却在活动)、“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看到难以操作的部位,心中警惕小心,视觉目光因此变得集中,动作因此变得迟缓),这些都是“专注”精神的具体生动体现,也因此才成就了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进乎技矣”的境界。此外,在荀子的《劝学》这篇文章中,最后指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正是因为“用心一也”,充分強调“专注”“专一”对于成就事业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讲授文中的这些内容时,应该有意识地将其延伸到“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感受古代工匠精神之美,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
四、以“创新”为内涵的“工匠精神”教学资源
“工匠精神”强调“专注”,甚至涉及沉溺和痴迷,但这绝不等同于固执拘泥、抱残守缺,它体现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并存。“工匠精神”必然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涵。古今中外,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推动科技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贵在一个“新”字》这篇文章比较集中论述了“创新需要独立思考”这一观点。作者论述强调,要创新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就必须要有质疑精神,还要注意积累,要善思善问,注重方法,才在实践中发现新事物、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这篇文章针对在实践中创新进行了较多论述,文章引用了清朝思想家唐甄的名言:“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这对学生应该有极大的启发作用。此外,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在论述城市建筑要做到“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的这一观点时,其中的“避免千篇一律”其实也是“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领会“工匠精神”的这一内涵。
总之,中职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我们要善于挖掘,充分利用好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内涵的教学资源,发挥出中职语文的育人功能。当然,教学内容资源仅仅挖掘还不够,还要在课堂教学上加以巧妙运用,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9)
[2]严华银.“工匠精神”也是语文教育精神[J].中学语文教学,2017(1)
[3]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