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育课程的架构与实施
2018-03-05师轶
师轶
【摘 要】本文论述水育课程的内涵,即围绕水的文化象征义挖掘开发的、引领师生精神成长的、培育学校水育文化的校本课程;提出水育课程是一种生命教育课程,是一种生长教育课程,也是一种生活教育课程;并认为作为校本课程,水育课程的开发要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以校训为核心,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风、教风、学风融入其中,进行整体开发。
【关键词】水育课程 生命之水 生活之水 生长之水 水人格象征 精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B-0042-05
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是人的灵魂,是生命的高级形态,决定着人的發展方向和发展高度。
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必须是一个精神王国,而只有当学校出现了一个‘精神王国的时候,学校才能称其为学校。”
当下,对学生的精神教育严重缺失。特别是高中阶段,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管理者和教师的精力几乎全部放在学生知识学习与学业成绩的提高上,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学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追求物质富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善良、诚信等美好品质的修炼与培养重视不够,对学生精神的引领和培育重视不够,缺乏针对性,效果不好。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激发人的精神属性,开发人的精神潜能,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进而向精神属性转化,把社会规范的需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求,超脱功利物质的羁绊,让人拥有高贵的精神气质,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生活情趣,高度的科学理性,高远的理想情怀。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觉醒。
一、培育水育文化
(一)水具有教育价值。水是一种自然物质。原本与人性和人格没有关系,但古代圣贤认为水是有生命的,是有德的,赋予了水人格象征义。孔子把水的形态、性能、功用与人的性格、意志、品德、知识能力等联系起来,指出水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志、似善化。老子的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明确地告诉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就是像水一样。可见,对水的教育价值的挖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借水育德。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我们的理解,一是人的成长像农作物的生长一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具有周期性,而不像工业产品那样迅速出炉,教育必须遵循生长的规律;二是孩子的成长不像工业产品的加工过程,整齐划一,批量生产,而要像农民对待农作物那样,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种植方法。
水的形态与学校的管理有相似之处。学校制度,像固态的水一样坚定,体现出刚性与原则;学校课程,像液态的水一样灵动,强调浸润与滋养;学校文化,像气态的水一样弥漫,强调自觉与融合。
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始建于 1979 年,原名为上尧二中,1990 年更名为南宁市郊区高中,2001 年易为现名。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生源居多,教师多数来自县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学生成为多数,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优质教育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日渐提高。学校面临新的转型,既要适应学生、家长及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要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创建现代化学校,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学校管理要从人治管理、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强调民主、柔性与浸润;教育理念要从训诫走向引领,强调交流、沟通与引导;教学理念要从灌输走向引导,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选取水作为学校文化的元素,培育水育文化。
(二)水育文化的内涵。所谓水育文化,就是通过对水的精神内涵和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将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象征义,用于引领师生精神成长、孕育学校文化的过程,简称“水育文化”。
我们确立了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的育人目标、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等。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厚德博学、文理兼长的卓越人才。办学目标:创建学习型信息化现代学校。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校训:水润善育,自强不息。教风是:乐道守正。学风:好学力行。
我们认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包括品德的基础、知识的基础、身心健康的基础,也就是做人的基础、求知的基础、做事的基础,概括为“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
我们以水明志,借水喻德,将水的智慧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以水之柔,融化制度管理的刚性;以水之仁,激发学习工作的热情;以水之善,培养奉献精神;以水之德,提升品德修养;以水之道,培育学术精神与专业精神。在心灵上,用水污浊不让的包容、澄澈净化的至善、随器赋形的和谐引领师生树立善念,营造和谐校园;在行为上,用滴水穿石、海纳百川、奔流向海的特质引领师生养成善行,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能做到持之以恒,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在精神上,引领师生追求若水境界,成就善品,止于至善。在水育文化的浸润下、在崇善教育的滋养下,培育师生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让学校走上一条文化自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提炼水的精神。水的姿态万千,意蕴丰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生活背景的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从水的形态与特征中领悟到不同的精神与智慧。
水的精神作为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学校文化的载体,对水的精神的提炼与开发,我们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展开。
在学校层面,为了引领水育课程的开发、统一规范地开展教育活动、培育水育文化,我们通过主题研讨、课题研究等途径,提炼出了水的六种精神,作为培育水育文化的统一抓手。这六种精神分别是:endprint
持恒——滴水穿石锲而不舍的精神启发我们要持之以恒;
有勇——水不惧千山终流向海的特质启迪我们要自强不息;
博大——水不拒细流包容万物的品格昭示我们要海纳百川;
齐心——水汇流成河势不可挡的特性启示我们要团结一心;
灵动——水随物赋形因势而变的灵动性激励我们要善于创新;
崇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质召唤我们要止于至善。
在教师层面,我们围绕师德师风建设这个核心,把水的精神融入师德建设之中。例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担当精神;径流天下,滋养万物的奉献精神;聚流成河,奔流向海的团队精神;以柔克刚,勇往直前的坚定精神;海纳百川,包容万物的包容精神;随遇而安,沉淀自我的自律精神;静水深流,深邃安静的达观精神;无孔不入,润物无声的细致精神;道法自然,少管多理的引领精神,等等。
在学生层面,我们着眼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水的智慧”征文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自主解读水的精神与智慧。到目前已经举办了四届。获得一等奖的80 篇作文将结集出版,作为开发水育课程的重要资源。
二、构建水育课程体系
(一)水育课程的内涵。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所谓“水育课程”,就是通过对水的文化象征义的挖掘开发而形成的、引领师生精神成长、培育学校水育文化的校本课程。
水育课程是一种广义的课程,它包括了国家必修课程、国家选修课程以及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水育课程的目标维度。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我们将水育课程的教育目标设定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行为层面和情感层面。
在认知层面上,要开齐开足国家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与人文视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行为层面上,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情感层面上,以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为核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
(三)水育课程的内容体系。作为校本课程,水育课程要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融入其中,进行顶层设计、系统开发。
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健康生长,美好生活。水育课程的内容涉及人的生命教育、生长教育、生活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课程,是一种生长教育课程,也是一种生活教育课程。因此,我们将水育课程分解为生命之水课程、生长之水课程、生活之水课程三個板块。
我们将人的成长与树的成长相类比,认为课程是人的生命、生长、生活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是人成长的阳光和空气,学校的校训与历史文化是人成长的土壤,以国家必修课程为主干,将水育课程设计成一颗成长的大树,三个分枝分别代表生命之水课程、生长之水课程和生活之水课程。以此树形图作为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蓝图,开展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让三十三中学子成长为参天大树。
三、水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任何教育都是通过一定的课程来实现的,课程如水。将知识、能力与核心素养培养融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实现课程在育人中的滋养与浸润的价值,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生命之水课程。任何生命都可以通过自身的进化、变革来适应客观条件的要求,使生命得以发展。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能在不断的发现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中茁壮成长。
1.生命之水课程的内容。生命之水课程也是人格修炼课程。这是培养学生精神素养的课程。它包括生命教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和精神培育课程。其课程图谱如下:
2.生命之水课程的实施。生命之水课程实施的载体主要是国家课程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艺术教育课程以及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主要是生涯规划课程与精神培育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将生命教育、生涯规划和精神培育的内容恰当地融入知识教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就能有效地利用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索。
语文学科的素材十分丰富。不同时代圣贤对水的论述,内容广泛,言论经典精避,富含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营养丰富。可以将古汉语基础知识学习、人文素养培养以及人生精神激励融为一体,语文是开发生命之水课程资源最丰富的学科。
英语学科,可以选择一些与水有关的经典原著,引导学生在经典阅读、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借鉴国外对水的研究、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数学学科,可以结合三角函数模型在测量、航海中的应用,函数模型、数列模型、概率模型、立体几何模型、解析几何模型等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模型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模糊数学在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数学建模在水的利用中的研究等内容,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政治、历史学科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圣人的言论,对水的自然形态、自然特征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地理学科可以结合水的形成与循环的知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状况,对学生进行水的学科知识教育和国情教育。
物理学科可以结合水不同的物理形态及价值、水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国内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水的科学知识教育、生态教育和绿色发展教育。
化学学科可以结合水的分子构成、水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从水的化学结构中获取氢和氧的过程和方法等化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水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endprint
生物学科可以结合水对生命、生长、生活等方面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的教育,也可以进行三观教育。提高学生水对人类生存、生命健康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健康饮水的意识和习惯、科学用水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艺术学科可以根据水的不同自然形态和特征,结合相关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护自然、珍惜自然、道法自然的理性精神和价值追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将水的知识学习和水的精神学习,融入体育、心理、卫生等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健美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生命之水课程的评价。生命之水课程的目标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认知层面,认识生命。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健康、艺术、心灵对生命的重要意义;认识生涯规划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认识三观、精神、阅读对人生的重要性。
二是行为层面,珍爱生命。掌握生存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养成自我诊断、自主调节的习惯,养成自我规划的习惯,养成自我完善的习惯,合理规划人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是情感层面,发展生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二)生长之水课程。周国平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生长之水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国家必修课程、国家选修课程以及学校校本课程,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1.生长之水课程的内容。生长之水课程也是学业修习课程。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这是培养学生基础素养的课程。
生长之水课程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活动型课程三类。其课程图谱如下:
2.生长之水课程的实施。在课堂教学层面,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推进课堂文化建设,学校从自身的教情和学情出发,在常态课中逐步打造“1266”学本型课堂教学模式。
其中,“1”代表课堂教学要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2”代表课堂教学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第一个“6”代表课堂教学的六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元对话——当堂训练——评价反馈;第二个“6”代表课堂教学评价的六个维度:教学目标设计——学科知识建构——思维深度广度——学生参与程度——学习能力培养——学习目标达成。
围绕“1266”学本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作为教学常规坚持了下来。如坚持每年组织一届课堂教学“开放日”,到目前已经举办了四届,每届课堂教学“开放日”都有主题;与兄弟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并使之常态化、专题化;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引领教育教学研究系列化、成果化,已经举办了两届学术年会;每年举办一届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大赛,每一届都有主题引领。
在学生层面,我们认为学习如水,鼓励学生追求乐学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一年级倡导善学,注重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学生树立终向大海的信念,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人生规划,懂得滴水穿石的道理,从勤奋学习做起,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善学的境界。高二年级倡导博学。注重培养自省、自律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领悟静水深流的智慧,修炼透明如水、心静如水的定力,能够抗拒各种诱惑专心学习,懂得海纳百川的道理,不断拓宽学习领域,不断积累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博学的境界。高三年级倡导厚学。注重培养细致的品性和坚持拼搏的精神。懂得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学习水的持之以恒、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不断增强意志力,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厚学的境界。
3.生长之水课程的评价。在认知层面,学生全面掌握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业成绩优秀,学考优秀率、高考成绩稳步提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在行为层面,通过学习水自我沉淀、自我净化的精神,大力推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养成探究合作、自我反思、不断完善的习惯与能力。
在情感层面,让学生领悟水的精神,学习水厚积薄发、持之以恒、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并落实到日常的学习中去,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三)生活之水课程。怀特海说过:“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生活是教育的灵魂。生活之水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国家课程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以及校本课程。要注意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融通,体现校本课程的生动性与自主性。
1.生活之水课程的内容。生活之水课程也是一种身心修行课程,是培养学生生活素养的课程。
生活之水课程包括習惯养成课程、品德培养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大类。其课程图谱如下:
2.生活之水课程的实施。生活之水课程的目标是培育良好的习惯、高尚的品德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1)培育良好学风。良好校风的培育,要依赖生活之水课程的浸润,要依赖滴水穿石的积累,要依赖一以贯之的坚守。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的校风是:健勤善诚。
“健”是健康,健为基。是三十三中学子人格的现实基础,包括身体健美、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等三个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健康对生命、生长、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健为基的理念,懂得成长的规律,掌握必需的生活常识与基本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养成自我诊断、自主调节的习惯,养成自我规划的习惯,养成自我完善的习惯。掌握健康生活的方法与技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终身运动的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趣,掌握一种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学会幸福生活。endprint
“勤”是勤奋,勤为本。是三十三中学子人格的外在表现,包括养成勤奋习惯、追求业精于勤和信奉天道酬勤三个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对生命、生长、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勤为本的理念。养成勤奋的良好习惯,养成勤学深思的习惯,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主发展的能力。
“善”是善良,善作魂。是三十三中学子人格的价值追求,包括信念向善、言行为善、品性乐善三个维度。使学生知善恶,认识善良对生命、生长、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善为魂的理念;认识自我完善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追求若水境界。行为上学会与人为善,培养为善的言行与习惯,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生命。情感上乐于善,培养乐善的品性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学会选择正确的生长顺序,追求上善——上善若水和至善——止于至善。
“诚”是诚信,诚立身。是三十三中学子人格的内在特征,包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三个方面。使学生正确认识诚信对生命、生长、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诚立身的理念。养成诚信的习惯,做事诚信,做人真诚,诚信生活,诚信待人,诚信交往。在面临生活中的各种诱惑的时候,能够保持一种定力,坚守内心的本真,培养自己诚信的品质,如安静力、定力、持恒力以及抗挫力等。
(2)培育自主体验德育模式。通过课程培育、主题值周、参与管理、活动引领、社会实践等方式积极探索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自主体验式”德育模式,逐步构建完善“自主体验式”德育模式六环节:自主规划——自主选择——自主体验——自主调节——自主激励——自主调控;培养学生的四种素养:主体意识——自信,主体能力——自立,理性精神——自强,人格因素——自律。
自主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主题值周活动。让学生在值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每周确定一个值周班级,由政教处一名干部专职负责,对班主任和班干进行培训。值周班的工作分常规值周和主题值周两大部分,常规值周包括对上下学、自习、宿舍、饭堂、两操等场所的纪律、卫生、言行、秩序进行检查反馈,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主题值周是由值周班在值周领导与班主任的帮助下,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自己确定一个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让学生在调查研究、总结反思中不断完善自我。
(3)开展主题教育。主题教育是生活之水课程的生成渠道。本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目的,组织品位高雅、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专项教育活动。
一是系列化开发。把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毕业典礼、成人礼、开学典礼、散学典礼、专题报告会、学生讲坛等作为生活之水课程的重要课堂,进行系列化研发,把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其中,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主题教育中去。
二是主题式设计。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真正做到活动主题化、系列化、课程化,注重内容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境界的高度。将生活之水课程的目标,按照学生学习的时间节点、活动特点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分解,进行主题式的顶层设计,融入主题教育活动全过程。每次主题教育活动都要确立鲜明的主题,例如,成人典礼——责任·使命,毕业典礼——感恩·关爱,远足拉练——毅力·自立,模联社——认同·融合,等等。学生社团要积极参与活动课程的开发。活动方案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公开竞标,活动效果进行多元评价,活动成果进行学分认定,把活动作为一种课程实施。
三是实践中固化。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学生活动是生活之水课程的实践渠道。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兴趣、陶冶品德、培养能力、启迪智慧。如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远足拉练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拓展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主题值周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模联活動、崇善辩论赛、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学科竞赛、家长进校园活动、学长团报告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内外实践活动。
3.生活之水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学习潜能的挖掘,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平台,体现学校面向未来的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认知层面,通过问卷调查、专题测试、座谈研讨等途径,考查学生习惯养成、品德修养和综合实践的认知水平,为进一步开展教育奠定基础。
在行为层面,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专业理论学习,让实践性活动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经历。在每一项具体活动中及时评价,围绕活动主题,从言行表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个人收获、活动效果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组织学分认定,建立成长记录袋,为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在情感层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差异、发展特长、合作共处的习惯,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曹先擢.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雅思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3]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怀特海(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文汇出版社,2012
(责编 卢建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