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的冒险-伊东丰雄建筑设计观再思考

2018-03-05张玲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世界建筑导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空间建筑

(文/图 ) 张玲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助理教授

“听说从前的中国诗人,将酒杯漂浮在潺潺的流水上,享受着一边吟诗,一边举杯对饮的娱乐。我在思考建筑的时候也一样,总是像从流水中将构想捞取上来的感觉”。-伊东丰雄

在日本,现今活跃着的建筑师队列中,伊东丰雄(Ito Toyo)是较年长者。然而,从早期的作品“银色小屋”到创新的自由结构体系“仙台媒体中心”,再到充满生命力的“台中国家歌剧院”,伊东丰雄始终以其独特而敏锐的建筑设计理念保持着“先锋”。与同时代的建筑师安藤忠雄,坂本一成,石山修武,高松伸不同,伊东丰雄没有再延续着西方的现代主义风格。或者说与安藤忠雄所追求的“完整的,防御的,城堡式”的建筑不同,伊东丰雄追求建筑的漂浮性,薄膜性与流动性。他不仅在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中不断地带给人们“惊喜”,更影响着例如妹岛和世,西泽立卫,藤本壮介,石上纯也等年轻一代日本建筑师的设计观。伊东丰雄的建筑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和富于变化的空间特质与伊东自身的设计思想,创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伊东描述自己的建筑作品时说,其实每一件建筑作品,都是在进行着一次冒险。

1. 风之哲学

196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毕业的伊东丰雄到菊竹清训事务所工作。在工作期间,伊东丰雄深受菊竹清训所提倡的新陈代谢派“瞬时建筑”的理论影响,认为建筑是“瞬间的现象”,形式应该是可变的,并且能够顺应自然和历史的背景而变化。1971年伊东丰雄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早期的建筑作品带有现代性,使用质地较轻的标准工业材料及部件,如钢管,金属网,穿孔铝板及透气型织物。在其第一本年谱及文集著作《风之变样体》(風の変様体,1989)一书中就阐述了别样的建筑设计观。“风之变样体的建筑,如果只是如风一样的轻盈与可移动的状态的话那就太可惜了。建筑应该被赋予如身体般强大的形式,可以排解郁闷,带来安心,清爽与舒适”。这其中伊东整合了空间,环境与场所。作为变样体的建筑,可以解释为光的变样体,风的变样体,以及未曾终止变样的“场”。

早期作品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 1976)是为一位母亲和两个女儿设计的住宅建筑。建筑外观看起来是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房子最初设计是L型,但业主希望在不同部分之间能有视觉联系。最后定位U型,将家庭领域与外界区分开来。建筑的内部布局由一条长而弯曲的走廊组成,伊东将其比喻成“纯白色的隧道”。地板,墙面,天花板全部都是白色的。隧道内有着看不到尽头的弯曲小径。在隧道的两端连接着卧室:一间是母亲的卧室,另一间是女儿的。隧道的两端是昏暗的,所以光线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光线营造了不同的场所,既有天光,又有水平光,还有从庭院内流出的光线,这些光线在空间中形成了明暗不一的区域。自然光因为季节,或者应对时刻与气候,时刻地发生色泽的变化,隧道空间里也应对着这些变化而微妙地改变其柔和的色彩。也就是说空间宛如幻化为光的变样体般的模样。即展现着“光的变样体”的概念。伊东丰雄以纯粹的几何形体,表现着现代建筑的语言和流动性空间的概念。

银色小屋(Silver Hut, 1984)是伊东早期的成名之作。作为其自宅,获得了1986年日本建筑学会奖。他用完全开放的空间来表达自由,传达出轻薄透亮的冷峻感,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来组织变化,建筑的屋顶主要用预制钢构架,玻璃和铝板构成,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及拆卸都极为简便。可以根据喜好以及天气状况自由组合,使客厅的通风和采光都达到最优化。同时,银色外墙又极好的追求了结构的轻盈。这个建筑作品能够获奖,与其颠覆西方传统建筑思想的设计观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建筑没有必要存在一百年或者更长时间,是带有“临时性”的。在“未曾终止变样的场”中建筑被比喻成围绕在身体上的薄膜,“在手足与眼耳的延长上完全包住的薄膜般具有弹性的空间才是建筑本来的姿态”。伊东追求的是“要留下会随着时间继续发生行为的场的空间。那是光在流动,意义在漂浮,风也会流逝的持续变化的柔软漩涡的空间。”伊东丰雄甚至只关心建筑在此刻或其后20年做何用途。他认为,“建筑的瞬时性”只将资讯媒体作为媒介,选择各式各样的场所和时间,“只有作为持续进行表演的场所,城市才得以存在”,即最为梦幻的视觉化表现,才会建立起作为“变样体”的都市空间。也许作品风之塔正是此理念的延续。

风之塔(Tower of Winds, 1986年)是将伊东丰雄推向国际当代建筑师之列的作品了。与丹下健三那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所倡导的追求强烈的体量感与光影不同,伊东试图克服建筑沉重的形体,创造出悬浮轻盈的空间,从视觉上形成反重力的效果。即通过构造技术用创新的手法塑造使建筑呈现轻盈甚至漂浮的感觉。风之塔是一个无形韵律的转变体。伊东将城市的色彩,包括光线,声音,空气等,都注入到光线易变样式中。白天的塔楼为铝合金圆柱体,透过阳光可以隐约看到内部的结构。日落后塔身的形体逐渐消失,变成一个发光体,这是一个不透明物体的虚化的过程。建筑的表皮根据周围环境的噪声及风向风力来改变灯光形式,这样的表皮始终是变化的,瞬时性无重复的变化又带着唯一性。“风”每一秒都发生着变化,而“风之塔”则运用当今信息社会所特有的电子信息技术来完成对于“风”的表达。也使建筑与自然和城市进行了对话,在废弃的塔上,大量的安置可以随着光线、声音、风速的不同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灯管,并围绕一圈挂上打孔的金属铝板。风之塔所在的这座城市的复杂性,每天通过瞬息万变的光效展示,却并非“建筑的方式”所展现。凭借这个项目伊东丰雄被授予1987年美国照明工程学会的埃德温•古思(Edwin Guth)纪念优秀奖。

作为风的变样体的建筑,就像将气球加以膨胀般,从内侧扩张,被架起来作为薄膜的遮蔽物就此变为外皮的建筑。伊东认为,帐篷小屋与蒙古人的包便是其原始的例子。在这样的建筑中,外部与内部就只有看似一块布来加以分隔,就如同在衣服的延长上长出建筑的模样一般。伊东丰雄用“风的哲学”来隐喻自己的建筑作品。对于“风之塔”,除了瞬时性,由于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被原广司予以极高的评价。甚至将它们与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驱们开创的机器时代相提并论。原广司在一篇论文里说,“风”象征可能性,“机器”象征必然性。但是伊东的设计观并没有止于“风的哲学”,在以此题材展现了建筑的丰富可能性的基础上,伊东丰雄又开启了更新一段的“冒险”征程。

2.建筑=结构

在1995年1月底,突然从传真机传来的一张令人振奋的草图上,书写着一些不安定的管状体。这些管状体由垂直的柱子演变而成。犹如曲折向上的空心“海草”在水中摇晃漂浮。能呼吸的双层玻璃幕墙构成了透明的皮肤,支撑起六层楼板的管状柱是此建筑最大的特色。草图上的建筑便是把伊东丰雄的声望再一次提高的仙台媒体中心。日本建筑结构师齐藤公男在他的著作里曾这样写过:意象与科技,或者建筑学与工程设计学,彼此间融合,触发,统合的样貌,称之为“建筑工程设计”(Archi-Neering Design, AND),就好像将Art,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之间的关系再次重新整理。重新仔细的审视那些包含建筑,都市,住宅在内的世界遗产,我们可以看出造就这些建筑的计划,设计,构造的AND世界-浮现出一个关怀地球与人类的建筑世界。

仙台媒体中心(Sendai Mediatheque, 2001)就是这样一个建筑,传统的建筑元素,如梁,柱,内外墙体都消失了,只剩下“彻底开敞”并保持着未完成状态的“楼板”。这样把空间结构与楼层结构集合一起,是前所未有的“建筑=结构”。在1995年的草图即表达出了这个概念。伊东丰雄在这里运用管(tube)、板(plate)、皮(skin)三要素取代了传统建筑中梁、板、柱、墙四要素。十三根中空的管状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正方形的平面四个角上的大柱子,主要承担来自地震,风的水平荷载,其余中间的九根小柱子承担竖向的荷载。七层楼板,被伊东丰雄要求做的越薄越好,所以只做到300mm 厚,相比50 米的长度,水平的楼板显得十分的薄,十分的轻盈。而且故意将板向窗外悬挑50cm,更加突出水平的漂浮感。建筑的表皮用透明的玻璃,消解了建筑与环境的界限。整个建筑更加轻盈。日建设计总监山梨知彦认为,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是“创造新场所的起点”,是在继多米诺体系之后,首次敢于挑战并进行创新的作品。而“流动性,透明性,轻快感”是伊东丰雄与结构师佐佐木睦朗的共同概念。

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02)是一个临时建筑,坐落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内的肯辛顿花园里。每年都有不同的建筑师团队对蛇形画廊进行重新设计,2002年由伊东丰雄来主持画廊的设计。这座建筑主要是由钢材料,以板条状的形式通过穿插,交替等各种方式构成骨架。在骨架的内外两侧镶嵌相应规格的钢板,同时与玻璃交替构成。并且以各种方式开窗,形成了钢架,钢板,玻璃,窗的完美组合。这个项目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只用一个生成逻辑关系就整合并解决了形态,结构,功能等各种系统。看似随意的外观和极度理性的内在关系之间产生了有趣的反差张力。这个pavilion其实是叠加了好多个“井字型”框架,就好像是将正方形每个角向下折叠,旋转正方形的同时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结构,然后再使这个正方形的旋转中心偏离,以削弱其对称感。这个逻辑就好似一个莫比乌斯环1,使建筑界面的表现极具魅力并且循环往复。

伊东丰雄曾将建筑物比作铝合金易拉罐,轻便,脆弱并且带有易塑性。这与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以及大规模商品消费为特征的消费社会的形成是分不开的。伊东丰雄的建筑观十分带有历史性,更是对当代建筑的独到见解。他不再探讨建筑的本质,而是站在时下的角度探讨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另外两个带有商品属性的“时尚”专卖店设计,更是将建筑的结构与表皮进行完美结合的产物。

其一是在表参道的TOD’S专卖店(TOD’S Omotesando Building, 2003)的设计。伊东丰雄将抽象的榉树剪影形态依次复制并重叠描画,在L型用地上围合而成了整个建筑的立面。逐渐分叉的树的图案形成了自下而上逐层不同的内部空间氛围,并通过对树的形态“枝干之间”来调整,使每个空间根据其不同的功能保持松散或紧密的关系。在建筑表皮上,300mm厚的混凝土构筑树枝的形态,其中200个空隙为双层玻璃,剩余的70个空隙由铝板填充。在建筑表皮的同一平面上采用两种以上材质并存的方式,使具有支撑作用的表皮与非支撑作用的表皮交错呈现。通过对单一的抽象形态“树”的复制和叠加,形成连续的图案系统并围合建筑的立面更是建筑结构的完美体现,这样的结构体系设计,使专卖店的内部空间更显自由化,无外露柱子的表现方式,更适合对商业文化的传达。另一个作品银座MIKIMOTO(MIKIMOTO Ginza 2,2005)是一家珠宝旗舰店,伊东采用12mm厚的白色金属板包裹,异形玻璃窗与金属表皮在同一平面上交错并存。外墙既是表皮又是支撑结构,却异常的轻盈优美,梦幻气息十足。双层表皮使建筑外墙的各个功能构件分工明确,采光,通风,隔热,遮阳不再集于一体。构件与层面的分离使表皮具有间距和厚度,由于多采用具有透明度的玻璃和金属,多层表皮的建筑并不显厚重,反而因为层次感的光影变化而愈加轻盈。伊东丰雄说,“我像一个泳手,必须跳入消费的波涛中,才能到达真实的彼岸,否则,站在岸边,也会被波浪淹没”。伊东丰雄正是时刻关注着“潮流”,在使建筑变成“时尚”的消费品的同时又用了“建筑=结构”的方式巧妙的将建筑学与工程设计学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建筑语言。

3.变形几何学

伊东丰雄的作品即涵盖了不同的实用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语言。为了表达空间的流动,他的作品充盈着曲线。在建筑界非线性理论充斥的大环境下,伊东的作品自成一派,运用曲线塑造的流动般建筑即不依附简约主义也不追随参数化设计。伊东丰雄这样解释他的非欧几里德的建筑线条:“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建筑,大部分都是由水平与垂直交错而成的线性建筑。但是自然界里的植物或动物,没有任何一种是由直角相交的几何学而生成的。建筑要与自然界分开独自存在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建筑更接近自然,改变几何学应该是必要的。2”他认为,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着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在伊东丰雄最新的著作里,他按照“森林的建筑”,“云般的天井”,“波浪般的建筑”,“如身体内部结构般的建筑”等多个章节重新阐释了自己的建筑作品。

带有阅读功能的建筑作品岐阜媒体中心('Minna no Mori' Gifu Media Cosmos,2015),伊东丰雄塑造出了一个如同波浪般上下起伏的屋顶。这个屋顶是使用当地的木条建造的,木条的尺寸大约为2cm*12cm。实际建造中,与钢柱连接部分屋顶的木条共20层厚,在每个球顶部出气部位的木条大概有10层厚。这个巨大的木屋顶非常结实,曾经有250个工人在屋顶上施工。建筑的室内可以清晰的看到连续起伏的天花,淡淡的木头香味从天花板蔓延在空气中。这些波浪般的屋顶由薄薄的板片互相交错堆积而成的三角形构成。在这里,建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墙”,在这个流动的空间里,从天花板较高处,悬吊了11个如同大白伞一样的顶棚。这些大白伞被称为“伞篷”(Globe)。看起来很像好多可爱的小房子并列在一个空间内。在这些伞篷下是阅读的空间。从小朋友到年长者,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所轻松的阅读。每一个人都可以随着自己当天的心情,选择要逗留的场所。每个书架不超过5层,保证在人视线高度可以清楚的看到建筑内部的全貌,在这个流动着整个空间浑然一体,又极为有序排列的空间里,伊东丰雄不仅在设计建筑,更是在设计生活。

被称为“摆动的墙”的巴洛克国际博物馆(Museo Internacional del Barroco,2016)位于墨西哥的普埃布拉城市(Puebla),是以巴洛克为主体的博物馆。由总共56片两端几乎都为弯曲形式的纯白色墙板所形成,看起来如同从水中长出来的植物一般。其实巴洛克国际博物馆的概念源于未能建成的伯克利艺术博物馆(Berkeley Art Museum), 由于经费原因,美国加州大学取消了该项目。但是此项目的原始概念却生根发芽,成了巴洛克国际博物馆。博物馆继续着伊东式的“流动”空间,每一片墙板都以有机的形体展示着。一般而言,现代美术馆大多是以连续性的白色立方形箱体排列而成。但是这个建筑与其它博物馆不同,可以依循着弯曲墙板之间所形成的转角空间,进入到每一个展示室。展示室之间并非只是在墙面上挖出一个相连的开口,而是透过每一片弯曲墙板之间形成的空隙,如流水般的推进着,从而进入下一个展示空间。正如巴洛克艺术本身所追寻的歪曲的,不规则形式的美学一样,如此这般的动态空间,用来展现以巴洛克为主题的博物馆真的是再合适不过。另外,伊东丰雄用了10年的时间打造出举世瞩目的台中歌剧院(Taichung Opera House, 2016),继续延续并展示着流动的自由空间。从某种角度而言台中歌剧院,仙台媒体中心和岐阜媒体中心都来自一个理念:场所与要素(Places and elements)。台中歌剧院这个复合型设施包含了3个剧场,是一座国际表演艺术场馆。提出的设计方案是采用的是拓扑学三次元连续曲面(emerging grid=生成的格子)建构出不定形的洞窟空间-“美声涵洞(Sound Cave)”。构成曲面构造的基本单位“垂直曲面”共计58个。一楼的演艺厅,工作区,休息室,露天咖啡厅和相邻的屋顶花园,以及三个表演空间,形成一个连续的网络。被有意设计成迷宫式的建筑,提供了让观众可以任意漫步的场所。这座歌剧院将完成激起参观民众与艺术家之间更加亲切交流的空间。伊东丰雄描述其是超越现代建筑常规的几何形式,是一种更加接近建筑本质的,自由的东西。这个建筑被归类到“如身体内部结构般的建筑”,内部充满了水平和垂直的管状空间,像人类身体拥有的管状器官。通过孔口相连,使其内部和外部成为一个连贯的曲面外表,就好似人通过嘴巴,鼻子和耳朵等与自然界相连一样。如此复杂的工艺,伊东丰雄依然将其归结到手工艺。伊东认为当建筑完工时,如果有更多的人说“这是我造的”或“我参与建造了这栋建筑”,那么这座建筑才是更好的。台中歌剧院的竞赛评委,哈佛GSD的院长Mohsen Mostafavi先生评价说:“伊东丰雄固然赢得竞赛,但最大的赢家却是台中市,因为这座建筑将是世界地图的新标记!”伊东丰雄始终以他独特的视角向世人展现他的作品。他认为,好的构想并非出自个人,而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成的。并且,一定不要让好的构想从自己面前闪过,要在瞬间把它捞起。伊东丰雄的建筑作品中包含着多元的观念。激发着年轻一代建筑师无限的灵感。伊东认为最棒的建筑是把很多好的构想“融合为一”才能产生成果。一个作品的完成,恰恰成为下一个建筑作品构想的源头。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变化的,伊东丰雄的建筑作品与设计观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下一个建筑会是什么样?谁都不知道。对于伊东丰雄而言,所做出的每一个新的建筑,都是一场让人心跳不已的探险旅程。对于我们,只能期待着伊东丰雄带给我们更多惊奇。

注释:

1 莫比乌斯环被称为“怪圈”。一条纸带有正反两面,有内外之别(粘成圈后)。而莫比乌斯将纸带扭转180度粘接,正面和背面就连成“一面”了。一只蚂蚁,可以不经过纸袋的边缘,更不用打洞,自然而然的就能从一面爬到另一面。也就是说,莫比乌斯环没有正,反面的区别。

2 伊東豊雄. 冒険する建築. 左右社, 2017:11

[1] 伊東豊雄.風の変様体-建築クロニクル[M].青土社,1989

[2] 齐藤公男,李豪轩译.建筑新观点-日本第一设计师带你看门道也看热闹[M].如何出版社,2013

[3] 伊東豊雄. 冒険する建築[M].左右社,2017

[4] 山梨知彦.名建築の条件[M].日经BP社,2015

[5]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伊东丰雄的作品与思想[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创享空间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