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华大学为例
2018-03-05陈杰南华大学体育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 陈杰(南华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前言
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中都提到了体育的重要性,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提出,大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阵地。高校体育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重要阶段,是培养体育人才,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公共体育课覆盖面更广,对推动学生参与健身,养成锻炼意识有更大的作用。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其在工作中保持健康的体魄,有助于其培养下一代参与体育运动,从而促进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公共体育课同时也能培养出一批体育人才,加入到体育强国的建设中,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1、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提出了相应要求,体育课程应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南华大学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中,要求学生在大一和大二必须选修体育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同时,还把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成为学生每个学期的必修项目。南华大学的体育教学课程有多种类型的模式,有面向大一和大二学生的公共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有篮、排、足的甲乙级联赛,篮球和足球的新生杯比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等一系列体育竞赛;运动训练有篮、排、足、跆拳道、舞龙舞狮等运动队;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需要。但是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社会体育活动相配合较少,形式欠丰富,需要不断改进。
1.2、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
根据《纲要》的思想指导,南华大学公共体育课在体育教学模式上做出了较为明显的改进,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班上课模式,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使得拥有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能够自行选择体育课程和相应的上课时间,提高了体育教学模式的自由度和多样化。但是由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专业冲突、师资不足等原因,学生在选课系统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时,受到一定的限制,没有真正的达到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新《纲要》规定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将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课程内容不仅能反映本民族特色,还要能与世界接轨,满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各种要求。根据指导,南华大学根据本校的体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增删与改进,除了保留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兵乓球、羽毛球等传统课程内容外,还新增了健美操、网球、定向越野、散打、跆拳道、健康体适能、体育养生等内容。使体育教学的内容相对丰富,能够较好地平衡体育健身价值和竞技性,科学合理地促进学生体质的改善。
1.3、教学方法与考核制度
《纲要》指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和个性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既要注重技能的教授与掌握,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南华大学展开了体育教学新方法的多种探索:如探究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为完成相应的课时内容和教学任务,往往采用了较为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导致体育课堂的教学较为程式化、强制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指令进行相关技法的练习,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轻视理论,过分关注实践,现代多媒体手段没有运用到教学中去,所有的课程都是在体育场地进行,没有进行有关的理论课教学。南华大学的体育课程考试主要采用学期结束的统一考试,考核形式过于单一且片面化,比如有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好,不必进行更多锻炼就能达标通过,而还有一些学生身体条件较差,虽然经过了锻炼仍然没有达标,但身体素质却产生了改进和提高,这种角度下,统一划定的考核机制就不能反映出素质教育的效果。
1.4、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教学活动能否有效的重要因素。南华大学体育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学生人数过多,造成教师的工作量过大,连续工作几天,尤其是后半段,精力和体力严重不足。学生的选课自主性受到种种限制,班级学生数量较多,且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造成一定困难。教师的科研压力越来越大,教师精力有限,整体上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受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一直是以文化课考试为第一要务,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学生们在初、高中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没有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导致了在大学体育选课中,抱着只要能及格的心态去上体育课。
1.5、场地设施与教学器材
完备的体育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些体育锻炼项目如散打、跆拳道、羽毛球、健美操、篮球、足球等运动都需要学校提供学生进行锻炼最基本的体育设施。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南华大学在不断扩招的影响下,学生数量逐渐增多,本来就不富裕的体育设施变得更加捉襟见肘。尤其是室内场馆严重不足,篮球、排球、羽毛球等较受学生欢迎的项目都在室外上课,受到阴雨天气和高温天气的影响较大。同一时段安排课程较多,造成多个学生使用一个教学场地,且器材短缺,给学生的自主练习带来较大影响。场馆的不足和器材的短缺都严重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2、公共体育教学对策与建议
2.1、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的优化
课程设置上严格按照大纲的要求,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中开设体育必修课,可以适当针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有助于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保留二十四式太极拳特色项目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其它与社会接轨的新型体育项目。在体育竞赛的举办上,增加运动项目,增加比赛轮次,细化比赛分组,增加比赛的趣味性与竞争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去。在运动队的训练上,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队的训练。加强学生体育活动与社会体育活动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体育,为其毕业后,投入工作,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2.2、逐步改善教学模式与完善教学内容
一个完善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保证高校体育教育事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根本。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应先从有广泛的学生基础、方便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项目中开展。在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下,从选课入手,拉低学生技术水平之间的差异,让水平相当的学生在一个班级。把技术水平好的学生放到一个班级,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训练,提升其各方面能力,为以后从事专门的体育活动打下基础。把技术差的学生放到一个班级,学习简单的技术与锻炼方法,培养其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与参与锻炼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做到循序渐进、重点突出,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兴教学内容融合,不断增加补充新型的运动锻炼项目。倡导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搭配,凸显学生的体育个体优势,发掘其体育潜力。在教学上侧重实践关注理论,实现课内到课外的贯彻延伸。一般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技术结合,切实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2.3、完善教学方法与改进考核制度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多元尝试,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团队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激发其体育拼搏进取意识,实现体育培养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分组、分站是的教学,这样能有效的解决部分运动项目场地个器材不足的限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练习时间和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避免体育课堂的枯燥乏味,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多样有趣,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可以定期举行交流比赛等,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得到锻炼,强化团队意识。考核制度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避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加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在一学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对学生是否有进步,是否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进行评价,而不是单纯的看最后的考试成绩,从多个方面做好其素质及体质能力的综合评价。
2.4、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扩大教师数量,减小师生比例,降低教师的教学工量,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备课,有富余的时间去进行科研工作,有充分的休息时间,精神饱满的去上好每一堂课。调整教师结构,包括年龄、性别、专项等,使教师结构合理化,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与交流讨论,落到实处,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反馈并进行解决,切实保障教学质量。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让学生能够懂得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培养自己参与锻炼的自觉意识与积极性,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
2.5、加大场地设施建设与教学器材使用数量
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室内体育场馆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锻炼环境,避免因阴雨天气和高温天气,造成体育课不能正常的进行而中断。在场馆的建设上,可以引用社会资金,合理利用资源,将学校的场馆建设承包出去,在保证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将场馆的使用权交给承包商,减少学校的开支。教学器材上,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某些项目上满足人手一球,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与练习时间,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3、小结
高校体育是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阵地。南华大学作为地方一本高校,正在为建设“双一流”大学而努力,公共体育课作为一门必修课,也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也是当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对体育项目的支持,完善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