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体育观的哲学隐喻及深层目标研究

2018-03-05黄文武袁磊念贵湖南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008长沙市第一中学湖南长沙40005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强国隐喻

□ 黄文武 袁磊 念贵(.湖南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 长沙 4008;.长沙市第一中学 湖南 长沙 40005)

1、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是一名爱好体育的政治家,也是体育强国的推动者。自理政以来身体力行,推动中国体育迈向体育强国。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发现目前对习近平总书记体育观研究在探索初期,其文献(主要是期刊文献)数量从2014年开始持续增多,主题可分三类:第一,以体育观内涵为主,文献作者有戈晶(2014)、李亚萍(2015)、贯蕻梅(2016)等;第二,以其他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多视角、多维度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体育观。如 “中国梦视域下的习近平——以习近平的体育观之研究(张铭钟,2016)”、王锐(2016)的“基于动商视角的中美俄现任国家元首体育情缘研究”等,阐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体育情缘、动商,表明体育不仅有助于强身健体、走向成功的价值,还有培养动商、发展智商、情商、逆商;第三,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结合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国情进行科学、实事求是分析,阐述其体育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思维深邃,于体育有高屋建瓴的认知。在国内外诸多讲话中对体育的看法、认知已上升到哲学意识,形成了系统的与时俱进思想体系,其内涵深奥精微、高屋建瓴,是指导基层做好各项体育工作的思想武器。首先自身对体育的践行和内涵思考、价值认识形成了内涵丰富、别具一格的体育思想;其次个人体育观有着对中国前几代领导人科学体育核心思想的借鉴与践行、学习与贯彻、发扬与落实、继承与发展。所以当下中国体育及未来发展有着指引、引领作用,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将体育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地位,不仅以常人的思维看待体育,更用政治家的智慧审视体育的功能、价值及体育文化对人们的熏陶。

2、体育观的哲学隐喻

2.1、习近平总书记体育观的文化底蕴

体育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体育实践活动中,对体育总体事物形成科学、动态发展的客观认识观念的总和。体育观念形成后存在人的思维中,可以从根本上影响、制约和指导人们的体育实践活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体育系列讲话中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全民健身的健康理念,核心是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生活的标志,是实现体育生活化途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最终都是为了保障全民健康,而保障健康最科学的方法在于运动。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对于个体、家庭或一个民族来说体育健身已经上升为人类追求健康生活方式,运动不仅能够野蛮体魄,更能文明精神。

2.2、习近平总书记体育观哲学隐喻释解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为识解语言和互动关系提供心里透镜 。隐喻理论原理是对抽象和具体始源域的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进而阐明某一道理,即从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一组对应关系的构建,在以释解语言理论解析始源域隐喻所蕴涵的深奥道理,实现以理喻人、以事喻情、以物喻理等,使人们通俗易懂。我们必须承认,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习近平用典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国内外系列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实质和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如对经济、政治、文化、体育等不管过去经验总结还是当下社会发展的解读及未来发展前景都借用各种隐喻手段去消解某种抽象性、神秘性的问题。于政,强调“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于体育,强调“定位球”、“探头球”都隐喻着某一道理。所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体育观的目标,要从哲学隐喻视角分析,因为是站在高度实践的哲学角度对哲学隐喻的真理批判和消解,达到了以喻解喻、以喻消喻、以喻化喻之境界。

金牌至上衍生的价值:崇尚体育精神。奥运会、竞技场上成绩第一、争金夺银备受人们关注,因为是竞技的灵魂。习近平看重金牌至上衍生的价值——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及自强不息精神的追求。对金牌至上与奥运精神有着独自思考:“竞技赛场,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曾经借用“奥运之父”:“奥运会最重要……是参与;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奋斗;但最本质的事情……是奋力拼搏”论述奥运精神,隐喻了重在参与、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奥运精神和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精神。对于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鲁迅的观点释喻:“……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隐喻了金牌至上衍生的价值就是对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的极致的追求与弘扬。在看望南京青奥会体育代表团时讲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摆平心态、放下包袱,胜不骄、败不馁……”,用竞技体育始源域隐喻蕴涵的为国争光或金牌至上的实质映射到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这一目标域,做到胜败不骄、不馁。

3、习近平体育观目标指向

目标就是最终想要达到的境界或预期实现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体育观目标指向就是中国体育发展预期追求的客观标准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代表了民族、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领导和体育工作者共同不懈努力下,将中国体育事业带入了一个空前理想的层面。中国竞技体育成绩辉煌、群众体育普及逐渐完善、体育产业蒸蒸日上,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1、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国体育新时代新追求

体育强国再次成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目标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取得历史性成功后。此后一段时间,学术界对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概念进行界定、内涵进行解读、目标进行定位。张洪潭、徐本力等认为当下中国已是体育强国 。徐伟煌、周爱光(2009)等认中国正朝着体育强国方向发展,但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体育强国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发表过多次讲话。在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我坚信,只要我们立下雄心壮志,奋起直追,就一定能够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建议中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为中国体育事业助威、为中国足球发展铺路、为中国体育外交搭建桥梁,将“体育强国梦”的烙印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所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以实现“体育强国”战略为主要目标,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体育事业新要求、新定位、新追求。

3.2、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普及群众体育与发展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如何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讲话中指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为目标,做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或发展竞技向享受竞技和大众健身方式转变,使之体育生活化。2016年8月20日,举行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指明了体育与国民体质、人民生活、国家富强的密切关系”,说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不单纯是为满足国民虚荣心而披上“为国争光”、“金牌至上”或“成绩第一”掩饰心里,而是上升或转化为大众健身、重视人们身体健康或育人价值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健康水平有力的挺举体育强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双轮驱动,超越自我的精神成为体育排序最优先的追求”、“体育强的根本在于开展广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让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让人民群众都享有体育运动的权益,让人民群众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达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隐喻了习近平总书记体育观的又一目标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做到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所以群众体育是基础、竞技体育是提升,两者深度融合、共同发展以推动中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3.3、推崇中华体育精神与奥运精神——公平竞争、光明磊落、团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对不仅重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体育精神的弘扬。在他看来“体育精神是人类社赖以健全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因为“受过良好运动训练的人重要的是在把这种精神贯彻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他所处的社会能赖以健全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体育精神有独特不俗的见解,其“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推崇的中华体育精神能够增强国人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力。看重的是运动健儿在运动场上努力拼搏、坚持不懈、团结协作体育精神的挥洒。四大自信,相对体育而言,是自信精神,告诉运动健儿“人生能有几回搏”当下不搏,更待何时。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推崇的体育精神正是中国人讲的自强不息 ,隐喻了自古以来自强不息、公平竞争、光明磊落、团结意识体育精神。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强国隐喻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真正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