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实推进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的路径解析

2018-03-05赵婵娟许修杰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讲话思政精神

赵婵娟,许修杰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情、党情、世情的变化,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回应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仅是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2]。扎实推进系列讲话精神进思政课堂,对于高校筑牢和壮大主流舆论,为广大学生提供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传播积极正能量,凝聚广大学生的思想共识,引领其成长和进步,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

一、扎实推进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 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历史经验证明,西方敌对势力往往从搞乱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思想入手,打开意识形态的突破口,进而颠覆政权。当前西方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隐蔽也更加激烈,这种斗争从未停止而且形势更为严峻。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敢抓敢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导向,强化思想引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主渠道作用,创新思政课教育的载体和途径,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习近平系列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思想理论内涵。高校要用系列讲话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把党对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迫切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我们输送给青年学生的思想营养、精神营养,再“有营养的教材,如果味道不好,学生也不愿意听、不愿意吃。”“要口味好,先入‘口’,才能‘入脑入心’。”[4]教材只为我们提供了思政课教学的蓝本,涵盖了习近平系列讲话的部分内容,有相对固化的教学框架,却没有固定的教学台词,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地跟进并填补教材的留白部分。思政课要想被学生真心喜爱和接收,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才能有的放矢。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生活的小世界,他们也关心当今的大世界,特别是中国自己的大事。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关于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如何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有生态文明建设、军队国防建设、和平发展道路、外交、国际战略,还有如何建党、抓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干部队伍建设等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非常精辟的论述,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判断[5]。讲的都是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大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事情。其中蕴含了中国智慧,更充满了中国精神,是马克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统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和当前中国现实的统一,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提升课程实效。

(三) 培养中国梦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创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6]“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今天高校大学生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奋斗期高度契合,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聚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让其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武装头脑,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理论武器和精神支柱,才能引导高校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自觉成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着信仰者和开拓者。大学生除了要理解讲话的学理基础和精神实质,更要学习讲话贯穿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感悟讲话精神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7]。高校大学生不仅是中国梦的追寻者、寄托者,更是中国梦的助跑者和成就者,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用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做好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和精神储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二、扎实推进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应把握的几点原则

(一) 高校要把握长期坚持原则

高校要明确推动习近平系列讲话进高校思政课堂不是一个短期的政治工作任务,而要把其作为一项长期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绝不是讲话文字内容的传递,而是讲话精神的深度沁润。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政党,习近平系列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着重针对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课题不断提出一些列新的理念和论断,虽然现在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接近这一目标,但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需要中国人一代又一代不懈地探索、努力和奋斗。高校要长期从政治、理论、实践、方法论和精神力量5个层面,充分认识推进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现实意义,高校要发挥理论优势和学科优势,既要抓好对当前讲话精神进思政课堂的工作,又要对今后发表的重要讲话及时跟进深入学习研究,确保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常态化。

(二) 教师要把握明理动情原则

习近平系列讲话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研究者、传播者,必须对习近平系列讲话有先学、深学、学懂弄通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此基础上及时推进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其中蕴含的道理讲清楚、热点讲透彻、难点讲明白。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需要走进学生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以情动人,避免说教。把习近平系列讲话蕴含的对于学生来说抽象道理,用一些鲜活事例,鲜活的故事阐释,要说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只有产生了情感共鸣的教育,才能走心。

(三) 学生要把握学以致用原则

伴随着信息科技日新月异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每天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教师如果不能找准思政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容易让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甚至认为思政课无用,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无非就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思政课教材涵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相对稳定的,但其教学素材需要随着时移世易不断跟进,否则较于学生的快速成长环境就会呈现明显的滞后性,和学生的现实需求脱节。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不仅回应当下社会环境变化的现实问题,其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更是集中体现了当前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和国家的政治目标导向,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例如读懂了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系列论述,就会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就会把个人成长和中国发展紧密关联。读懂了习近平对中国和世界关系的论述,就会在生活中用开放包容,学习借鉴的态度对待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读懂了习近平贯穿于系列重要讲话之中讲认真、重实际、求实效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就会认真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尽管国家问题和个人成长问题有很大差别,但其道理相通,学习过程中不能单纯就事论事,学而不用,要从哲学和方法论的高度分析、研究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对大学生个人成长的“有用”价值。

三、扎实推进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的路径解析

(一) 高校要做好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思政课堂工作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8]“供给侧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过程优化和全方位实施的综合立体大思政工作格局。”[9]高校要把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思政课堂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协同演奏好这一乐章。学校党委和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是做好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工作的基本前提。学校党政工作主要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关系到学校教育根本目标实现、意识形态建设、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统筹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思考,保证工作措施和政策有效落实,让此项工作见到实效。明确推动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思政课堂,不只是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其他研究领域的教师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如宣传部门、组织部门、学团工作部门等和其他各学科教师也都承担着这一工作使命。避免把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课堂仅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任务的片面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外交、国防、军队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10]。除了思政课教师外,各学科教师和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和学习推动系列讲话精神进入各种课堂和进各种活动。既要系统、整体地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也要注重普遍覆盖学习与分类开展相结合,紧扣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和不同精神成长需求,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既要注重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学生深入持久地学习讲话精神,也要注重将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与学团工作、宣传工作、党建工作等相结合,推动习近平系列讲话进思政课堂工作与各类学生活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高校要多措并举,举办各种形式的宣讲会、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组织和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教师进行宣讲和解读,把讲话精神纳入团校、党校培训计划中,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好、宣传好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

(二) 利用多种媒体和载体,夯实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思政课堂的工作平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当前社会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是一个开放和平等的平台系统,与传统的想政治教育链条中教师位于顶端而学生位于末端,教师输出,学生被动接收的状况不同,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可以是教育链条的两端,也可以是同一端平行推进。“互联网+”冲击着大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思维,这不仅需要外部的教育和濡化,也需要大学生内在的自我觉醒和修正。新媒体快速、便捷、生动、互动的多样化特点让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工作有了新的阵地和平台,利于高校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两个阵地相互呼应、协同运作,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对于互联网上纷繁芜杂、真假难辨的信息,灭、堵都不是办法,而是需要提升大学生自身正确的文化判断力和是非价值观。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实效性强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递快速,传播覆盖面广,灵活生动的优势,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站、电子播放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载体,及时分享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新动态、新分析,并密切关注、及时回应学生的新问题、新思考,通过比较、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课内课外相呼应,线上线下相融合,创造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工作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如吉林化工学院引入中成智慧课堂教学平台,思政课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端教学平台及时把精选出的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解读的相关文字、视频资料定时传送,为学生推荐书籍,并发送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及时互动交流。同时各教学院党支部、团委、各级学生社团、“青马工程”等微信平台同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确保系列讲话进课堂活动在支部、在社团、在网络、在团课、党课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引导广大学生成为讲话精神的忠实研究者、积极传播者和坚定践行者。

(三) 调整教学布局,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结合点

一方面教师要吃透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理论内涵、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教师对理论的入脑入心是夯实系列讲话精神进思政课堂工作的重要前提。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研究和专业理论优势,从本学科出发,清晰论证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学理依据,深入阐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并用这一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各个板块,把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与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研究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总体性的基础上,分成专题与各门课程进行比较,发掘内在关系,寻找结合点。使教师讲给学生的知识点,能够转化成价值体系的传导,学生不光在理论上受教,在实践上能够得益更多。高校要组织授课教师精心研究讲话精神与教学内容衔接设计,撰写教学大纲和讲义,厘清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精髓,在此基础上完成讲稿和课件制作。如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与概论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的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相结合。结合概论课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发生转化的原因。在原理课第六章社会主义部分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有关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十九大和两会精神,以推动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更好融入教学全过程。除了将习近平系列讲话作为形势课专题讲授外,还要从各门思政课程整体和各个章节的角度系统分析阐述结合要点、重点、难点,同时收集生动鲜活的案例素材,让教师准确、透彻理解和把握,使其与教学内容深入融合。

(四)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和考核方法,精心谋划与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融合之道

高校应发挥学术优势,融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强烈的现实关切于一体,切实推进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工作落细落实。教学中,教师要把科学严谨的知识逻辑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相结合。任课教师不仅要精心策划教学内容和手段,还要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年级特点、班级学风特点等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侧重和教学方法,把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巧妙地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如实行现场教学法,将讲话精神融入现实社会场景中,让学生真切体悟和理解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选择权威案例和准确的数据统计向学生充分论证和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感和自豪感;讨论教学法,围绕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某个主题结合教材内容设定讨论内容,让学生在充分学习、思考和准备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求真求知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澄清大学生有疑点、有困惑的具体问题。围绕学生的关注和需求、教材的基本内容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有机融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自主探究式、专题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除了注重学理分析之外,还要和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课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调查、研究和思考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通过教师深入地把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堂,进行逻辑严谨、立场明确、事实准确的教学阐释,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建构知识、深化认识、丰富精神、拓展思维的过程,切实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升华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转化为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的动力和能力。在思政课考核过程中,可以把习近平系列讲话作为背景材料出案例题或材料分析题,把学生对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学习总结和感受分享作为平时成绩记录等,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认识和运用程度,又强化学生平时多关注和了解习近平系列讲话,会有良好的引导效果。

(五) 整合高校教学资源,做好教研融合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领域,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要想把讲话精神内在蕴含的理论、原则、方法吃透并能融会贯通,需要整合教师团队的力量。高校要在加强对授课教师的理论培训和学习指导的基础上,选择有政治信仰坚定、职业道德水准高、学术造诣深、专业技能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和研究团队。立足科研,深入研究讲话精神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发挥每位教师在理论素养、专业背景、研究方向上的优势,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深入挖掘贯彻讲话精神的力度、广度、深度的有效方法。紧紧围绕讲话提出的新理论、新价值、新思维,把握讲话的理论特征、体系结构基础上,为高校提供讲话精神及时与思政课课堂教学、与学生工作、与党团活动等相结合的立体化、系统化的途径和措施,并给予相应理论指导。高校要重视对团队教师的培训投入,提供好制度和资金保障,让优秀教师能够走出去学习,还要把专业领域中优秀的专家、学者请进高校,开展专题讲座、示范教学和理论研讨。鼓励教师围绕习近平系列讲话内容以及系列讲话如何与思政课有效融合进行立项研究,形成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好思政课堂提供前提和保障。

猜你喜欢

讲话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注水”讲话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国旗下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