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特区管理线
2018-03-05文丨王
■ 文丨王 润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中国国务院于2018年1月15日发布《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批复》提到,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线内线外,两个世界
老百姓对二线有很多模糊的概念,实际上,二线是特区管理线和边境管理线的合称。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施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确定了在广东省设立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深圳市政府为了加强管理,根据国务院的特区管理规定,在原特区与非特区之间修建一条特区管理线。过去边境管理线是在宝安与东莞、惠州交界的地方,特区管理线建立后,边境管理线移到特区管理线上,两线合一,称作“二线”。
二线全长84.6公里,东起揹仔角、西至南头安乐村的姑婆角。随着穿越二线的道路不断开通,按规定在穿越之处应设立检查站,最初只有南头、沙湾、布吉、盐田坳、白芒、揹仔角等6个检查站,到2013年增加到16个检查站。
为了加强对二线的管理,当时公安部报请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两支武警部队值守,一个是广东边防七支队,负责二线巡逻路及铁丝网、工作口的管理;一个是武警广东边防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担负对进出经济特区人员、车辆的检查管理。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旁的小路已经被改为健身步道,居民走在管理线的铁丝网旁。(新华社/图)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设立这两支部队,为什么用有军事性质的武装部队将经济特区圈起来。事实上这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当时大家对办经济特区都没有经验,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期许在这一块试验田中培育出累累硕果,不想在过程中被某种势力将新鲜事物扼杀在摇篮里,因此需要保驾护航,通过政治检查等手段对偷渡引渡、走私犯罪活动进行打击,维护经济特区社会治安和深港边境地区稳定,支援经济特区经济建设。
1986年广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同年3月22日,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加上之前国务院颁布的经济特区条例,这就是两支部队执法的依据。同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管理,对出入经济特区的人员及证件、交通运输工具及运载的物品,进行例行政治检查。
二线的设立也始终伴随着争议。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它需要面对的是人口自发流动带来的压力。
而随着深圳特区内外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压力也在不断增强。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度化解了国内保守派对于改革开放的攻击。得益于整体政策的改善,1993年至2002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幅高达25%,位居全国大城市的前列。但其中大部分的增量都来自于特区内部。同为深圳这座城市,但不属于特区的地区获益相当有限。
在这一点的探讨上,笔者并不认为应放弃传统技法学习,只是在教学时,应更注重创作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为了完成想法而去主动学习技术,这样远比被动的技法训练,要有效而有意义得多。并且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技法,不让他们框定在传统技术的语言、方式和材料的运用上。西方当代陶艺之所以发展迅速,也是因为他们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声音,大胆探索实验的结果。
1992年,全国人大赋予了深圳特区以相对独立的立法权,特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立法,以解决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由于特区仅仅只是深圳市的一部分,因此整个深圳就出现了一市两法的现象。这使得政策相对更加优越的特区内部吸引了大量的资源,而特区外部发展艰难得多的局面。
2010年,《新民周刊》的报道援引相关数据称:“关外每平方公里产值仅相当于关内的两成,关外学生人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约1000元。龙岗区区长说,本辖区路网密度不足城市规划标准的一半,每万人病床拥有量只有9.4张,全市平均水平是17张;全市每万人14个警力,龙岗每万人只有6个警力。”
此外,《南方日报》也指出:“特区外居民虽与特区居民同为深圳市民,但在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待遇迥然不同;特区内外工伤养老保险、交通管理等方面也因法律适用不一样而存在差异。”
普遍观点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特区管理线是必要的。一方面,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设立不仅可以激励特区人发挥敢想、敢干和敢试的精神,为内地的改革发展探索经验,而且可以将深圳特区改革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影响,通过特区管理线降到最低,因此,特区管理线类似于改革开放初的防火墙;另一方面,为了激励特区人为中国的改革试验探索出一条血路,当时国务院授予了深圳经济特区部分立法权,以从立法上提高特区制度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赋予特区制度能动性,进而在深圳出现了历史性的“一市两法”现象。
告别历史舞台
可以说,特区管理线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风云历史,而作为一个时代和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它的命运和使命也随之变化。
目前可以查询的资料显示,至少在1998年,关于“二线”的存废已经产生争议。
当年,深圳市政协委员郁万钧、陈锡添在市“两会”递交提案,建议重新审议“二线”存在的必要性,权衡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提案认为,“二线”对特区的屏障作用变成了城市发展的锁链和阻碍,主张将“二线”后移,只在通往东莞、惠州等交通要道设卡检查,不设围网,放宽《边防证》的发放,请求中央审议撤销“二线”,部队调防。
进入到新世纪,伴随着各界对深圳发展的反思和审视,被视作特区发展牵绊的“二线”存废之争也逐渐热烈,撤销“二线”的呼吁此起彼伏,这些呼声也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关注。
把一个城市用铁丝网截断,实在是给城市发展带来很大阻碍。
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曾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二线关不但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还成为深圳继续向前发展的羁绊,是该撤的时候了。
2002年6月,国务院组成了由国家体改委、公安部、国家海关总署组成的调研组,在深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调研结果认为,深圳特区管理线并不影响深圳的经济发展,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已充分证明这一问题。
目前,特区内外税收政策没有什么差别,海关税一样、国税一样、地税一样。国家并没有什么特殊优惠政策对特区内外倾斜。
因此,不会制约深圳市的经济发展。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暂不能撤,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利益。香港回归后,要继续维护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减轻一线的压力,二线是最好的屏障。
2002年底至2003年初,公安部、广东省边防总队、深圳市有关部门再次组成了二线问题专题调研组,引起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文件,再次明确深圳二线边防管理问题维持政策不变。
呼声日隆之时,“二线”仍岿然不动。直到2010年7月1日,国务院批复深圳经济特区扩大至全市,不再分为特区内外。
不过,虽然特区获得扩容,特区管理线仍被暂时保留,按照当时国务院批复,今后视发展需要,由广东省商有关部门提出特区管理线处理办法,按程序报批。
这是一个迟到了7年的事情,深圳特区2010年就扩大到了全市,当时的管理线就应该取消。
深圳地产评论员朱文策认为,这些年来,特区管理线事实上已不存在。
2013年,6名在深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呼吁尽快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否则特区一体化如鲠在喉。
在特区管理线正式撤销前,2015年6月,将“二线”串联成线的16个“二线关”查验设施,陆续被拆除。
而对于此次批复特区管理线撤销普遍观点认为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主要是释放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尽快构建统一市场的信号。
憧憬
取消特区管理线,也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全新期。
正如批复中所说,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深圳特区管理线的撤销对深圳来说是一次契机,借此机会,实施深圳全市域统一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序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化,为新时期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积累经验、当好示范。
深圳仍然肩负着为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探路的使命。在国务院批复撤销特区管理线的几乎同一时间,深圳两会召开,深圳公布2017年GDP达2.2万亿,同时首次提出“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特区管理线的彻底撤销无疑使深圳甩开禁锢,朝着这个本世纪中叶的目标全速前进。
有利于深圳整个城市空间一体化和土地的合理利用。对于深圳而言,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去除深圳城市中心地带的人为分隔线,释放特区检查站和管理线两侧的空间,有利于全市土地资源合理化应用,使得深圳在空间上可以真正融合为一体,更好地统筹全区域的规划和功能设计。
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提速。2010年,深圳已经开始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对原特区管理线外的区域进行了较大量的投资,特区管理线撤销后,可以更加便利全市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同时,有利于从心理上进一步淡化关内关外的概念,有利于快速推进特区一体化。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圳从当年小渔村已经发展成为繁华大都市,作为粤港澳湾区的核心城市,特区管理线的彻底撤销,不仅有利于自身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同时有利于深圳服务整个湾区和向外辐射,形成更加开放的格局和姿态,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象征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