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创新 古为今用
——由易学考古发现及王璋新著所想到的

2018-03-05顾万发孙莉

关键词:易学周易数字

□顾万发 孙莉

《周易》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周易》文化源远流长,考古学表明,中华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非常确切的易学材料。例如,2006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东北处的断崖下采集到1件半圆形黑衣陶纺轮,其上面就有卦象刻画。经过李学勤先生辨识,框线中的“”符号可以理解为八卦中的离卦[1]。 (图一)

图一 刻符陶纺轮(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出土)

又如,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刻画中,有两个十分明确的竖直书写的六爻数字卦,二者均是一五六五五六,即巽卦。而且在两数字卦的下端还夹了两个重叠的数字“六六”,应该是在起卦的过程中废弃的卦爻[2]。(图二)

其实,商周以后,考古学中发现大量易卦材料,兹举较早和较为著名的几个案例:

殷墟遗址四盘磨地点曾经出土一件甲骨,甲骨上部有三行各六个数字,三行的数字分别是“七八七六七六”“八六六五八七”“七五七六六六”,分别对应未济、明夷、否卦。(图三)

殷墟王宫区还出土有一件特别的易卦龟甲,是为数不多的完整的易卦材料,很多学者曾对此深有研究。学界一般认为,该龟甲易卦正面共有五处契刻,分别位于腹甲的四隅和中甲。从图中看,腹甲四隅契刻的四组易卦中,左上、右上和右下角的三组均由数字组成,并分别可与《周易》之卦对译。冯时先生认为对于该易卦的解读首先应将左甲桥置于上位,只有这样腹甲右上和右下角的两组易卦才是正视方向。他认为其中右一组易卦可自初爻至上爻顺序读为“八六九八七六”,即《周易》之蹇卦,左一组易卦可自初爻至上爻顺序读为“九七六一七六”即《周易》之兑卦。将右甲桥置于上位时,腹甲左上一组易卦可自初爻至上爻、自右至左顺序读为 “六六七六七七贞吉”,即《周易》之渐卦,右一组易卦也必须按这样的方向顺读。另非常特殊的是,腹甲左下角的易卦为“=====友”。“友”字属卦辞,它右侧为卦画,不过其只有五组,应该是坤卦的一种表示法,因为从考古材料看,历史上数字卦除了六爻位、三爻位常见者之外,也出现过四爻位、五爻位等情况;中甲契刻两组数字符号,将其按自上而下、自右至左顺序可分别读为“阜六”“阜九”[3]。 (图四)

图二 马厂类型陶器上的刻画纹样

图三 卜骨

西周时期,易学材料更多。例如,近年来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中发现的方鼎,其上铭文的前面就是一四爻数字卦 “九六六一”(图五)。具体对应什么卦,学术界还有不同见解,不过绝对是数字卦无疑。该卦按照张政烺先生的说法,可能是邑名[4];按照白军鹏先生的认识,应该是氏名[5]。

另,洛阳北窑西周墓M203、M210出土的三件铜戈上铸有筮数“一六一”,对应《周易》的离卦。蔡运章先生据《易·说卦传》“离为戈兵”之记载,认为这里离卦当是其载体铜戈的象征[6]。 (图六)

战国时期,不少简牍中包含有丰富的易学材料,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中的包山楚简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该批简牍计有278枚竹简和1枚竹牍,其中发现有非常多的数字卦,如201号祭祷简,其中的数字卦是“六六一六六六”“六一一六一一”,分别对应豫卦和兑卦,豫卦为本卦,兑卦为之卦[7]。(图七)

图四 易卦龟甲(安阳殷墟王宫区出土)

图五 方鼎器内铭文(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出土)

图六 铜戈拓片(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

图七 祭祷简

竹简中的易学材料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清华简,其《筮法》中的“人身八卦取象图”非常令人惊讶。我们看,在人身图四周的方框外缘则是分布于八方的八卦,分别写为(乾)、(坤)、(劳)、(罗)、(震)、(巽)、(艮)、(兑)。人身上标记于两耳的为(坎),两足的为(艮),两腿之间的为(兑),胸为(坤),腹为(离)。 (图八)

李学勤先生曾就《筮法》人身图认真讨论,他说:“查《说卦》第九章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和人身图比较,七卦都彼此相合,唯有离卦不在目而在腹下。”[8]

梁韦弦认为并不奇怪,他认为依据《说卦传》所述八卦杂象,离卦于人,确可为大腹[9]。

汉代及其以后,各个时期的易学材料异常丰富,运用易学已成为大家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考古学、文献学及民族学等等之中有诸多讨论。

《周易》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至今仍为国家有关部门所重视。例如,2016年4月18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下发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其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周易》内涵的核心被纳入;2017年5月31日,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中,《周易》名列80种思想类书目第一位;等等。

图八 《筮法》人身图

然而,纵观今日繁多的易学论著中,单纯讲义理的考据和实践于概率推算的小用之举占绝大部分,而把易学思想最为优秀的部分与人生实践中的为人、为事以及其他管理、弘扬正能量等方面结合起来的体验式专著和自然而非撺掇式地联系生活常识的通俗、公众读本则非常少,这样的话很容易让一般公众在朝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看齐的过程中在六艺之首的经典学习运用方面增加难度。不过通过近期阅读一些新作,我发现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郑州市政协主席王璋先生的新著《周易大用》和《大众周易》两本书则是应时之作。该书内容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把吸取义理精华与破除唯心糟粕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象数与义理结合实际进行诠释,三是把经传义理同时代结合进行解读,四是把传承优秀易学文化与创新传播形式结合进行导读。作者采取结合实际持续地恒学恒思的方式,抓住易学中的优秀思想怎样能在当今时代更好地发挥其传统文化正能量这一主题,发挥自己做学问善创新的特点,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著名哲学家、易学家唐明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学勤教授,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伯谦教授,都对专著做出了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著名学者王立群教授和著名作家二月河、李佩甫两位先生也为两书作序。在2017年12月19日下午于科学出版社召开的王璋先生《亲情热线365》《大众周易》《周易大用》新著发布及学术座谈会上,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曾高度赞扬王璋先生潜心研究中华传统经典,并认为王璋先生在经典的传播和创造两方面做出了重要奉献,并且在对中华优秀经典《周易》的解读、普及的过程中,赋予了这一经典很多新的含义;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也指出:“世人皆知《周易》难学难懂,而《周易大用》和《大众周易》两本著作就是以问题兴趣为导向,以解义讲理为重点,以经世致用为目的,以简明扼要和浅显易懂的方法,思路清晰、循序渐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与当代思考结合起来,为解决历史和考古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国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发现和学术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易学文化源远流长,同时对于《周易》的阐释和解读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古往今来,有众多先贤名家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读和阐释,时至今日仍是如此。新时代,新的伟大征程,我们中华炎黄子孙担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性职责,亟须对包括《周易》在内的传统经典予以广泛鲜活的普及和具有现实参考价值的再解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张志华,梁长海,张体鸽,等.河南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发现刻符陶纺轮[J].文物,2007(3):48-49;李学勤.谈淮阳平粮台纺轮“易卦”符号[N].光明日报,2007-04-12.

[2]王先胜.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兼与李学勤先生商榷[J].社会科学评论,2009(3):61-63.

[3]冯时.殷墟“易卦”卜甲探索[J].周易研究,1989(2):13-21.

[4]张政烺.张政烺论易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白军鹏.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数字卦鼎及相关问题[J].考古,2014(12):90-93.

[6]蔡运章.中国古代卦象文字略论[J].中国书法,2001(5):50-56.

[7]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图版一八七.

[8]李学勤.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J].文物,2013(8):66-69.

[9]梁韦弦.有关清华简《筮法》的几个问题[J].周易研究,2014(4):15-23.

猜你喜欢

易学周易数字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答数字
甜甜的“蝴蝶茧”
数字看G20
《雕菰楼易学五种》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