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分析与防治策略

2018-03-04高发明于祥民孔爱辉聂亚芳袁学文

绿色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白粉病防治策略

高发明 于祥民 孔爱辉 聂亚芳 袁学文

摘要:指出了大叶黄杨目前是北京市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之一,而近几年来受到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危害很大,严重影响绿地景观效果。为减少大叶黄杨白粉病害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分析了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特点,探讨了城市绿地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原因,提出了防治策略,并对今后长期治理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病原因分析;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1-0040-02

1 引言

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Thunb.),原产日本南部,又称冬青卫矛、正木、四季青、苏瑞香、万年青、大叶卫矛,是卫矛科卫矛属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我国大叶黄杨产区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大叶黄杨新叶嫩绿,由于其四季常青,叶片光泽洁净,嫩绿可爱,加之其具有适应性广、耐贫瘠、生长快、易繁殖栽培、萌发力强、耐修剪造型等优点,是理想的绿篱和盆景材料,广泛应用于公园、街道两旁、建筑物周围、中心花坛布置及道路分车带等地,也可盆栽观赏。

大叶黄杨白粉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丛梗抱目,粉孢霉属,正木粉孢菌[Oidium euongmijaponicae(Are.)Sacc.][1],是大叶黄杨上的主要病害。该病害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严重,严重影响着大叶黄杨的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1]。近年来北京大部分地区大叶黄杨白粉病的不间断地发生,造成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巨大,对该病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因此,针对城市绿地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病特点,探讨其日趋严重发生的原因分析,并提出今后的防治策略,旨在为更好地防控大叶黄杨白粉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特点

大叶黄杨白粉病一般以菌丝体在大叶黄杨的被害组织内产生灰色膜状菌层越冬。病叶、病梢是羿春大叶黄杨展叶和生长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的繁殖场所,成为病害初次侵染的菌源。病菌在寄主枝叶表面寄生,产生吸器深入表皮细胞内吸收养分。

大叶黄杨白粉病主要危害大叶黄杨的叶片,病斑多分布于叶面。感病叶片背面的病情随正面病情的加重而加重。大叶黄杨受害最明显的症状是在叶面、叶背面或嫩枝表面布满白色粉末状物,后期变为灰白色毛毡状。发生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导致病叶卷曲、皱缩,枝梢扭曲变形,生长受阻,甚至枯死。

该病在春、夏、秋季都可发生。病原菌分生孢子以风雨传播为主。多雨季节和高湿条件,秋季凉爽多雨均是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而夏季高温可抑制或延缓该病害的发生。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的季节性比较明显,一般发病高峰期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两个时段[2]。

栽植于树荫下的大叶黄杨发病较重,向阳的植株发病轻或不发病;嫩叶、新梢发病重,老叶发病轻;若不及时修剪,大叶黄杨枝叶过密时,致使发病较重。

3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分析

3.1 植物检疫工作滞后

植物检疫是预防大叶黄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绿化工程将要引进的大叶黄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没有进行严格的病虫害检查,只顾当前完成绿化工程任务,忽视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为今后长期养护管理工作埋下隐患。

3.2 种植结构相对单一

近几年来,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园林微型景观的速成,以条形,块状、片状绿篱等形式,相对单一地大面积栽植大叶黄杨,导致绿篱面积迅速扩大。但不考虑大叶黄杨生长与当地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种间竞争、生存空间等因素间的相关性。大叶黄杨种植结构单一必将导致其所构成的微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出现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抗病虫害能力低下等问题。因此,像大叶黄杨白粉病等病害一旦侵人大叶黄杨绿篱,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造成很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3.3 后期养护管理没有及时跟上

大叶黄杨绿篱修剪仅考虑讲究横平竖直,控制植株的高度和绿篱的宽度,往往忽视了绿篱的株间密度过大,水肥工作赶不上植株正常生长的需要,导致树木间对土壤营养、生长空间等竞争力度加大,树势降低,易遭其它病虫害的攻击。

3.4 缺乏专业的植保技术力量

目前园林病虫害防治队伍中,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植保专业知识训练,加之调查技术手段落后,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识别和发生规律知识的掌握不充分,适时防控的判断能力不足,往往导致病害已经大肆扩展和蔓延,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

4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策略

4.1 着重抓好大叶黄杨的检疫工作

植物检疫机构和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从疫区调出的植物及其相关产品和包装材料的检疫检查,发现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须依法扣留,及时进行防治处理,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同时,定期侦察和记录绿地内大叶黄杨上白粉病的发生情况,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大叶黄杨生长状况,正确推断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和发展态势,并及时通报。快速准确地把握大叶黄杨白粉病的最佳防治时机,选取有效地防治措施进行治理。

4.2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样化造景

在园林植物造景上,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人文地理等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指导思想,并以选树适地、选地适树、改地适树的造林方法,进行造林活动。在园林设计规划时,应提前对大叶黄杨的生长习性,以及其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进行预估,并建立相应的对策。尽量避免因省时省工,大面积片植、块植绿篱的设计方案,多选择采用大叶黄杨与其他乔灌草相结合的种植模式,建立人工病虫害缓冲带,防止大叶黄杨白粉病向周边的健康林地扩散。

4.3 加强园林树木的养护管理,提高树木的抗性

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氮肥适量;注意抗旱排涝,使苗木生長健壮,提高抗病能力。改善栽培条件,栽植于干燥、光照充足、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方。

结合秋、冬季修剪,清除病枝、枯枝、落叶等,并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源;在生长季节,若发现病芽、病叶和病梢,应及时摘除销毁。在日常园林管护中,积极做好休眠期清园,在大叶黄杨生长期间,采取对发病重且不影响绿化带成型的枝条进行掏剪、抚育、间伐等措施,也可大大减轻发病。

因大叶黄杨白粉病叶片正反两面均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为提高防治效果,喷药时要最大限度地做到叶片正反两面均匀着药[3]。目前在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中多以传统的杀菌剂(粉锈宁,百菌清,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为主[4,5],这些杀菌剂由于长期使用,已使病菌对其产生一定抗性。应筛选新的替代药剂品种,轮换使用的药剂品种,或者不同药剂之间的混配,并配合有效施肥,对防止病原菌对药剂品种产生抗性和提高植株对病菌的抗性都显得十分必要。

4.4 加强园林植保人员的防治意识

针对当前植保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老化和技术力量薄弱现状,各园林绿化单位应积极吸纳热爱园林事业的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第一线,切实加强技术力量,为搞好园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储备人才基础。加强对园林植保工作人员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同时培养全体工作人员良好的企业责任心,建立“园林是我家,我防为大家”的植保信念。

5 展望与建议

深入揭示大叶黄杨白粉病流行规律,提高预警及防控能力。加强对大叶黄杨白粉病传播流行规律和早期诊断技术的研究,提高早期预警能力,及早对发病区域及发病程度做出准确的预测,掌握防控的主动性。明确大叶黄杨白粉病一传播媒介一环境条件一大叶黄杨之间的互作关系,在病害流行的关键区域及关键时期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培育和推广大叶黄杨抗病品种。包括对现有品种的抗病性评价,加强抗性品种资源的培育和筛选等。

挖掘生物防治资源(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等),减少化学农药对园林生态环境的破坏。

病害综合治理。降低大叶黄杨白粉病的菌源基数,是控制病害流行的根本目标。注重大叶黄杨人工林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强林间的自然控制因子,防止病害的暴发成灾及传播扩散。可采取分区治理策略,重度/中度发病林地,须加强重度病害侵染林地的动态监测。皆伐/林地重建,及早更新林地,或者清除已经死亡的丛枝枝条,以减轻树体本身的负担,同时,也会减小森林火灾的发生。轻度/夫发病林地,通过抚育间伐、修枝、化学防治等方法,逐步改善林间微生态环境,提高大叶黄杨人工林微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害能力,降低大叶黄杨白粉病的菌源数量,最终控制该病的危害和流行。

因考虑到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病盛期,其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北京市各级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针对每年突发性和常发性的园林有害生物,加强区域性协调配合,建立园林有害生物网络信息平台,适时互通病虫害信息,积极投入防治工作,整体推进联防联治工作,方可达到迅速有效的控制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危害。如此,投入较小的人力和物力,即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园林有害生物具有像水灾和火灾一样有严重的危害性,并且在防治上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重视“早发现、早防治”,各级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利用宣传车、广播电视、专刊、标语等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与大叶黄杨白粉病等园林有害生物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发动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全社会,增强法制观念,争取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和群眾的理解支持,促使各阶层人士支持和理解园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使防治工作逐步摆脱发现晚、行动迟、防治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刘起丽,张建新,王洪亮,等.几种药剂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007(4):92~93.

[2]孙雪花,高九思.大叶黄杨白粉病危害情况及发生规律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3(7):20~22,34.

[3]王随平,高九思.大叶黄杨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3(8):1~3,6.

[4]谢平书,谢华,苏尚敏,等.鄂西南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与防治初探[J].湖北植保,2011(5):36~37.

[5]浦冠勤,毛建萍.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6):125~126.

猜你喜欢

白粉病防治策略
甜瓜白粉病抗性基因遗传及候选基因定位
变叶木新病害白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宾川县鲜食葡萄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高速公路桥梁病害的防治策略探讨
工民建筑施工中墙体裂缝的防治策略探讨
关于冷却塔的落水噪声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探析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及防治策略
52例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建筑施工用电的安全隐患与防治策略
黄瓜为什么易感白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