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生物学教学与评价
2018-03-04孙宝秘
孙宝秘
文件編号:1003-7586(2018)11-0021- 03
1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生物的分类”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生物的多样性”主题的部分教学内容。它在学生完成对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和“生物圈中的其他动物”等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为从种到界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构“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概念,达到“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的课标要求。为此,教材首先对生物分类的方法进行了介绍,然后以观察与思考的形式通过图片与问题情境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植物分类与动物分类的相关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植物、动物中的主要类群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教师通过设置小游戏、交流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物分类的依据,建构有关生物分类的重要概念,体验生物进化的生物学科思想,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2教学目标:
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归纳植物和动物分类的依据: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提高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体验科学分类方法。
3教学过程
3.1观看视频,体验生物分类的意义
教师播放“八角与莽草的区别”的视频,提出问题:八角和莽草这两种植物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呢?
教师让学生指导分清生物种类的重要性:只有正确地识别生物的种类,才能更好地利用、开发和保护生物资源;而要正确地识别生物的种类,就一定要掌握生物分类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体验生物分类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学习到了生活常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引入了新课。
3.2知识回顾
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初步感悟植物分类。6名学生展示6种植物的图片,进行角色陈述。甲学生展示葫芦藓图片,着重介绍其具有茎和叶、无根的特点;乙学生展示水绵的图片,着重介绍其无根、茎、叶的特点;丙学生展示肾蕨的图片,着重介绍其无根、茎、叶的特点;丁学生展示培育的向日葵的图片,着重介绍其有果实、子叶两片、叶脉为网状脉的特点;戊学生展示玉米的图片,着重介绍其有果实、子叶一片、叶脉为平行脉的特点;已学生展示雪松的图片,着重介绍其有种子、无果皮的特点。
主持人把甲、乙、丙与丁、戊、已分为不同的两组,引导学生分析分类的依据;把甲、乙、丙一组的甲与乙、丙分为不同的两组,引导学生分析分类的依据;把乙和丙分为不同的两组,引导学生分析分类的依据,完成对三种孢子植物的分类。以此为基础,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对3种种子植物的分类。
设计意图:植物的分类涉及各种植物的主要特征,相对于以往课堂教学中单调的教师引导回顾而言,兴趣小组的角色扮演活动更易于提升学生的关注度,易于完成已有知识的复习巩固。在学生对动植物分类的初步认知和感悟的过程中,渗透“应该依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观点,为感悟提升做铺垫。同时,让学生明白,同样的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思路进行复习梳理。
3.3介绍科学的分类
教师介绍:因为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不同。为了研究和交流的方便,统一分类标准是必须的。让我们看看生物学家是依据什么对生物进行分类的?请阅读教材P68“科学方法”,思考下列问题:(1)生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2)给生物分类的意义是什么?
3.4预设问题,感悟植物的分类
在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的基础上,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设置植物分类方面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活动,实现对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的认知:①上述植物分别属于哪一类植物?有几种分类方法?②种子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③无种子(孢子)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④怎样把上述植物所属类群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
有学生角色扮演活动作铺垫,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就很容易能解决这四个问题。教师总结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利用课件,由预设问题引入对植物分类图解的讲解。在讲解植物分类的每一个层次时,教师紧紧扣住分类的特征,按分类层次由大到小通过图解展示,完成对学生质疑的解答。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出植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完成对植物分类的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问题进行交流活动的过程,是对植物分类问题进行思考和整理的过程。而植物分类图解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个疑难点,教师适时进行讲解、解惑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实现了对植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的整体感悟。另外,学生也体会到生物学最核心的思想——进化思想和生态学思想,“有助于摈弃人类中心主义及极端功利型的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珍爱生命同时又顺应自然的人生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3.5给动物分类
教师展示蝗虫、壁虎、蜘蛛、蜥蜴、蜗牛、蚯蚓、鸟、鱼、涡虫、海葵、青蛙、蟾蜍、猫和虎的图片,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①将这12种动物分为两组,应如何划分?每组有哪些动物?②将每组动物再分类,又可分为哪几类?每类有哪些动物?③请把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④仿照植物分类的图解,小组合作完成上述动物的分类图解。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他们可以借鉴植物分类的学习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感悟与提升。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回答,其他学生评析、完善。小组共同完成最后一个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进行小组展评,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在教材编排上,植物分类和动物分类两块内容有重复之嫌。以植物分类的学习为基础,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最后画出动物分类的概念图,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解决动物分类的问题,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这种内容重复而带来的学习方式上的重复性。小组合作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分类技能。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制造课堂气氛,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3.6猜谜游戏,尝试分类,挖掘分类技能
游戏的名称叫做“4 Questions”。教师展示几种动植物图片,并请一组学生到讲台前面,面朝同学站立,再任意指示一例生物作为谜底,请这组学生最多提问4次并猜出谜底。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这四个问题要符合2个要求:必须是一个一般疑问句,不能直接提问名称;其他学生只能根据谜底回答Yes或No,不能作任何提示。
设计意图:游戏能充分体现了生物学家创立生物分类学的原旨。这个环节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课堂迅速呈现出支持、主动、积极的氛围。它的实施既巧妙地不着痕迹地训练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又有效地挖掘了他们的分类技能,巩固了学生尝试按照一定的分类依据对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3.7课堂达标与技能训练
①组织学生谈收获并进行课堂小结;
②组织课堂测评;
③请学生课后对自己的书柜、衣柜进行分类整理;或者帮妈妈整理厨房,给调味品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有针对性的测评与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并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应用到实践中,并用于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4教学反思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课程学习过程中习得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本节课中,从导入的设计开始,到过程的体验、成果的汇总无不注重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逻辑对生物学议题进行思考或展开论证;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合作精神,善于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或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课堂达标与技能训练”环节设计能体现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题目,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素养。这些后天习得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