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山地风电场风能资源后评估分析
2018-03-04刘文斌
文 | 刘文斌
随着越来越多的风电机组安装在山地风电场,风能资源分布受复杂地形影响局部气候差异较大,测风塔代表区域有限,难以准确评估风能资源分布。因此,开展复杂山地风电场风能资源后评估分析,有利于确定风电场实际运行指标是否达到项目设计时确定的目标,全面、准确地了解风电场风电机组的经济性、可靠性以及不同风电机组性能之间的差异,为后续管理和机组维护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分析依据。
本文以某山地风电场项目为例,通过测风数据和机组运行评估分析,研究分析机舱风速修正系数、单台机组功率曲线、控制系统适应性、PBA及潜在发电量和发电量差异,以实现对风电场各机组运行状况的综合评估。
风电场简况
该风电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151.5~111 55.3,北纬26 58.8′~27 3′,海拔高度400~660m ,丘陵低山地貌,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机型为GW2000-115/80。
测风数据评估
一、测风塔信息统计
风电场在建设前期,共有五座测风塔。8079#测风塔位于场区西部,8271#测风塔位于场区北部,8081#测风塔位于场区南部,8270#测风塔位于场区东部,8080#测风塔位于场区中部。其中8080#测风塔测风数据错误较多,不具备分析条件,场内其他四座测风塔实际测风情况见表1。
表1 测风塔测风信息统计表
图1 8270#测风塔与NNRP同期数据月平均风速相关性示意图
二、机舱风速修正
根据国际标准IEC61400-12-2对机舱风速进行修正,因风电场条件有限,暂时采用中尺度数据结合项目建设前期测风塔数据来修正机舱风速,其中31#机组所处点位为测风塔8270#点位,将该点位处中尺度NNRP数据和8270#测风塔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时间段测风数据进行月相关性分析。
由图1得出,两者相关系数为0.911,相关性非常好,可以用来数据订正。根据统计,该测风时间段8270#测风塔年平均风速为5.54m/s,中尺度数据年平均风速6.83m/s,比例系数为1.232。31#机组运行期间中尺度数据年平均风速6.79 m/s,根据比例系数推算,31#机组点位处该时间段内年平均风速为5.51m/s,但31#机组机舱年平均风速为5.06m/s,故该点位处的机舱风速修正系数为1.088。场区各机位点机舱风速修正表见表2。
根据表2统计,风电场50台机组修正后年平均风速为5.56m/s。
图2 全场机组拟合功率曲线图
表2 各机位点机舱风速修正表
机组运行评估
由表2可以看出,场区单台机组基本在2000小时以上,其中三台机组(34#、35#、45#)低于 2000小时,风电场发电最高机组11#达到3333小时,发电量最低机组34#为1932小时。总体来看,场区风能资源情况差异较大,平均风速在4.92~6.36m/s之间。
一、机组性能分析
(一)全场功率曲线拟合
统计运行SCADA监控数据,对全场机组机舱风速进行修正,拟合全场机组功率曲线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可以看出,全场平均功率曲线在6.5m/s以下及10m/s 以上风速段,机组功率曲线优于保证功率曲线3%左右;在6.5~10m/s之间,功率曲线有3%左右的负偏差,有一定的优化空间。
(二)单台机组功率曲线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每台机组数据,得到各机组功率曲线符合度(功率曲线符合度K=统计发电量/保证发电量×100%,统计发电量=∑(风频分布值×实测功率曲线对应的功率值),保证发电量=∑(风频分布值×担保功率曲线对应的功率值),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风电场机组平均功率曲线符合度为97.56%,单台机组最高103.96%,个别机组功率曲线符合度较低,提升空间较大。其中最优机组3#与最差机组35#功率曲线散点图如图4所示。
根据图4可知,35#机组在整个风速段拟合曲线表现较差,尤其是过渡段散点分散较为严重。机组风速与偏航对风角度散点分布比较分散;风速与桨距角散点同样比较分散,可通过调整该机组的控制参数,优化功率曲线,提升机组发电量。通过对每台机组进行功率曲线散点分析,功率曲线符合度较差机组基本与35#机组情况相同,均可通过调整控制参数,优化功率曲线,提升机组发电量。
图3 风电场单台机组功率曲线符合度
图4 功率曲线最优机组3#和最差机组35#散点图
图5 单台机组PBA图
图6 前期设计与实际运行发电量对比图
二、控制系统适应性分析
根据机组运行数据,机组的风速与变桨角度、风速与偏航对风角度的散点较为分散,原因有:(1)机组控制延迟时间较长;(2)机舱对风风向标有一定的偏差;(3)区域风况变化太复杂,机组为保证安全,响应延缓;(4)采集数据有误。
三、发电量分析
(一)基于发电量的可利用率PBA及潜在发电量分析
单台机组潜在发电量及PBA如图5所示。全场平均PBA值为92.29%,单台机组最高为3#机组96.37%,最低为35#机组85.45%,35#机组由于功率曲线符合度和PBA较差,其发电量提升空间较大,提升的主要策略是采取定制化控制策略。
(二)前期设计与实际运行发电量差异分析
前期设计与实际运行发电量对比分析图如图6所示。
根据图6可知,理论计算发电量与实际发电量趋势基本接近,理论推算各点位风速趋势基本相同,个别点位偏差较大,该计算误差主要由地形复杂、测风塔代表性不足引起。其中,45#机组在前期计算时明显偏高,实际发电量较差,主要原因为该机组处于崖口位置,主风向南风和北风都被山体遮挡,处于背风地形,导致该机组发电不佳。
结论
本文以某复杂山地风电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风数据和机组运行评估,研究分析了机舱风速修正系数、单台机组功率曲线、控制系统适应性、PBA及潜在发电量和发电量差异。根据统计期间运行数据,风电场统计完整年内全场机组机舱平均风速为5.11m/s,根据中尺度数据修正后为5.56m/s,年度发电小时数为2587小时;全场功率曲线符合度为97.56%,但部分机组功率曲线符合度较差,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根据机组控制性能散点图分析,个别机组风速与桨距角、风速与偏航对风角度散点比较分散,针对该情况,机组可定制化设置控制参数和优化控制策略;全场机组PBA平均为92.29%,说明机组各项实际损失较少,有利于项目的稳定发电。
摄影:何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