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思考

2018-03-04邵章卫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山东聊城2524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阶段意识

□邵章卫(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 山东 聊城 252400)

引言

体育就是通过有规则的身体运动改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育可以通过身体锻炼来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就要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1、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主要学习内容是文化课程。而体育科目也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完全不同,需要学生既要掌握运动技能,还要掌握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就渐渐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一些学校的教师为了保障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就会大量挪用体育课堂的时间,导致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时间不够充足,也无法进行正常的身体锻炼,身体素质自然就相对比较差。体育虽然在高中阶段已经被列为重点科目,但是仍旧有很多院校对于体育教学不够重视,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1.2、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存在问题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主要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在于教学与练习,完全忽略了锻炼身体要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短期的课堂教学效益,忽略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效益;只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教学负责,无法保障学生的今后发展;片面的强调要学生增强体质,完全忽略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

很多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单调落后,课堂教学基本上就是跑步和做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就会渐渐对体育教学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的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步伐。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渐渐与体育实践背道而驰,无法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基础教学设施有待完善

很多高中学校没有意识到体育课堂的重要性,对于课堂教学需要的一些基础设施就不够完善,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教学器材。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大多都需要体育器材,例如篮球运动、足球运动、排球运动等。学校领导的重视度不足,在教学器材上的资金费用投入就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因此高中的体育课堂既无法完成课堂锻炼和放松学生身心的作用,还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高中体育教学和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价值

2.1、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改革,对于中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为了促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活动中,由于过重的学业负担会造成学生大脑皮层和身体某些部位的疲劳,增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就可以迅速消除学习的疲劳,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很多高中阶段的学生就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消除在学习中的疲劳,保持身心愉悦。很多学生都对于体育锻炼有着很高的学习热情,因此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也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体育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还能够实现多样化的发展。

2.2、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价值

自主锻炼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而产生的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欲望。它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就喜欢上体育锻炼,从而促进自身发展。自主锻炼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还表现在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的锻炼从依赖逐渐向独立转变,培养学生的独立锻炼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拥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自主锻炼意识还表现在学生对身体锻炼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前就已经做好了明确的体育锻炼目标,制定了合适的体育锻炼计划,然后进行不断的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

3、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策略

3.1、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锻炼的意义

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自主锻炼意识,就要求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一个深刻明确的理解,然后进行自主独立锻炼。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在教授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全面系统地为学生讲解运动与人的心理、生理、保健之间的关联,不断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体育基础知识的过程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体育教师就要有意识、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才是一切生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保障,没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对于自身的今后发展就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重要时期,教师一定要加强思想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较强,只要教师正确地引领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就会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欲望。

3.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锻炼习惯

(1)开展趣味教学,转变教学方式。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漫长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直接挂钩。因此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师就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体育教学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将课堂主体归还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体育课堂得到不同的发展。体育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体育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开展趣味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自主锻炼的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生毕业之后有些会继续升学,有些会直接走向社会。因此在体育锻炼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追求健身效果的基础之上,还要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要在高中阶段培养自身的体育特征,不仅要掌握体育健身健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课程,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成立各种体育活动社团。

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现阶段也引起了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因此高中体育教学就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步伐,不仅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还要在校园内部成立体育活动社团,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能够起到自主锻炼身体的作用。可以在校园内部成立篮球社、羽毛球社、乒乓球社等等,在社团内部,教师还要担任技术顾问和教学指导的角色,吸引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

(3)在校园内定期举行体育竞赛。

在校园内部定期举行体育竞赛活动,也是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这些体育竞赛活动包括娱乐竞赛和胜负比赛。不仅能够勾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欲望,还能满足更多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既在体育竞赛中锻炼了身体,还将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了出来,获得了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安排 的接力赛,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依次进行 接力比赛,教师只统计时间,不要注重实际名次。这样既可以达到短跑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还可以通过这种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锻炼意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3、克服消极状态,体验成功快乐

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比较落后,因此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就会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一些消极心态。作为体育教师,就要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用心去观察和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共同度过难关,克服消极情绪和心态。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将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一般,让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想法透露出来,教师在针对学生的特性,提出有效地解决措施。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自我表现机会和时间,不要强迫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锻炼和活动,给予学生自由选择权利,通过积极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激发自主锻炼的兴趣,降低体育学习的难度,为学生带来较好的体验感。

3.4、完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

培养学生的的自主锻炼意识,也离不开物质条件,因此在高中体育的教学活动中,还要不断地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完善基础教学设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体育器材的完善和增加,学校领导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购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器材。在教学场地上也要进行改善,加大资金费用的投入力度,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场所。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就应该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阶段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