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城体育教学资源校际共享的实践探讨

2018-03-04李磊周睿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校际大学城资源共享

□李磊 周睿(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9)

1、大学城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意义

1.1、补充体育教学资源利用率

体育教学资源特指体育设备、场地、师资等可运用达到体育教学中的诸多资源类型。各地区高校由于建面或初期规划用地有限,为保障其他专业学科发展,为体育教学提供的资源相对有限,阻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规模性与全面性。而依托大学生其他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可补充本校并不具备的体育教学资源类型,在共享机制下提高某一部分体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1.2、降低单校体育设备成本比

提高体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主要是基于场馆维修、设施维护、设备更新等成本核算需求。大学城内某一高校单独维护本校体育教学资源时,虽可利用教育资金投入,但相对的成本需自身承担。而在多种体育教学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后,其体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也会大幅提升,并降低针对该项体育教学资源的维护成本。节约下来的资金成本可运用到其他教育资源的投资中,令教育资金得到最为有效及合理的运用。

1.3、增强体育教育资源互助性

体育教学资源并非绝对意义的场地设施或器材设备,高校体育社团、俱乐部、师资力量等等,也是一种隐性的体育教学资源类型。相比于有形资产,其他隐性体育教学资源并容易直接开发。即便投入大量资金,也不一定能够获取师资力量,或培育出具有体育文化的优秀社团。而依托大学城空间距离的优越性,可将校际体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令某一高校的优势体育教学资源可以被其他高校充分利用,达到教育资源的整体协调与互补,真正节约最宝贵的体育教育资源。

2、大学城体育教学资源校际共享的实践问题

2.1、管理障碍

共青大学城是江西省共青城市自2014年起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的一座“大学城”项目。大学城内目前共有五所高校,分别为: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各高校在长期办学中延续了传统的管理形式,对校园环境采取了封闭式管理,高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均已各校自身体育教育资源为主。如果采取校际资源共享机制,势必需要在校园环境管理上有所突破。但是各校本身的管理制度存在差异,如调配体育教育资源需得到各校领导的专项批复,对合作高校的常规教学管理产生一定负担。即便合作学习提供了体育场地资源,前往该校进行体育教学授课时,也需要逐一核实师生身份,无疑增加了较多的管理环节。尤其在各校连年扩招的情况下,其体育教学资源的紧张度也在大幅提升,体育教育资源对各校而言都存在一定的补充性需求。

2.2、范围狭窄

在针对共青大学城体育教学资源校际共享度的调查中发现,其可拓展的体育教学项目较为狭窄,各校体育教育资源旗鼓相当,并不存在较大的资源共享需求。尤其各校所秉承的体育教育理念并不完全相同,故而在共享资源中借鉴其他高校的师资力量或体育文化并不现实。各校如存在文化芥蒂,对于体育教育的形式或方法存在解读层面的差异,实则很难推动校际资源的真正共享。此时,只能在体育场地或设施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而对于体育文化的传播、比赛、俱乐部体育活动组织、学术研讨等方面的体育教育资源共享并不具备先决条件。因此,目前共青大学城内的校际资源共享率仍然较低,并未真正扩大共享范围,交流互动形式的活动也相对较少。

3、大学城体育教学资源校际共享的实践原则

3.1、有形资源合理调配

有形资源特指共青大学城内各高校的体育教学场地和设施,在此方面的体育教学资源,应最大限度与其他高校共享。可依据体育教学时间的调整,优化体育教学资源的可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满足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需求。

3.2、隐性资源互助调适

隐性资源特指各高校的体育社团、俱乐部、师资力量,可依据共青大学城内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互助调适,让优势资源发挥出指导作用,为资源不足的高校提供辅助性教学支持。进而利用隐性体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达到师资力量和体育文化的互补性。

3.3、资源管理深入浅出

体育教学资源作为高校特有的教育资源类型,在管理形式上可尽量脱离传统管理模式。在校际资源共享过程中,可尽量降低对于其他高校的出入往来限制。仅以校内体育场地为标识,提供出入门禁卡,降低中间环节的管理资源浪费。

3.4、资源范围适当扩充

由于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本身具有显性和隐性双重特征,在各校体育教学资源并不完整的情况下,需要合力扩增体育教育资源。扩增方式可由主办高校设计,其他高校进行补充,并共同出资,寻找有利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合作路径,为共青大学城内体育教育资源的丰富做出贡献。

4、大学城体育教学资源校际共享的实践策略

4.1、加强沟通,倾诉需求

达到校际体育教学资源的真正共享并不容易,是需要长期磨合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强文化交流与探讨。最大限度的了解合作院校的资源需求,从而在辩证分析中总结体育教育更为合理的规划方向。由需求方提出对于体育教育资源的要求,由供给方提出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互换机制。在体育教学资源达到长期共享时,必然是各校共同搭建的信息网络,依托网络平台完成了对于体育教育质量的共同优化。因而,校际资源的共享并非无法实现,而在于加强高校之间的彼此了解,形成体育资源信息的充分共识,才能达成长期合作意愿,在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对于体育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方能真正大大提升共青大学城内体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率。

4.2、增强合作,优化共享

青大学城内体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率提升,是长期合作后达到的一种项目管理方式合理性。体育教学资源在校际共享机制中,需要积极调整教学时间,合理安排体育场地。既是对于校际共享资源的合作开发,也是对于管理形式的再度磨合。提供体育场地的合作院校,可依据需求方的真实需求为设计方向,在管理模式上提供辅助性支持。诸如,当午间前一节体育课接纳了外校学生,在课后已经是午餐时间,如果外校学生再次返校用餐,也会降低体育教育资源合作效率,以及资源共享合作意识。故此,可在用餐条件充沛的情况下,为外校合作单位提供饭卡,在本校临时用餐。这样的管理形式相当于提供了合作辅助,是实现校际资源共享的最佳状态。当辅助性合作资源引入校际共享模式中,必然可支持双方高校学生的满意度,更加支持了长期合作意向的达成,对共享机制逐步完善具有支持作用。可真正实现体育教育资源合理输出与均衡共享。

4.3、深度调研,及时反馈

在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中,校际资源的类型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度。尤其是隐性体育教育资源,在表现形式上并不容易发现各自的优势利弊。故而,需要进行深入调研,了解青大学城内合作院校的资源类型,从而有选择性的加强共享资源利用率。若已经完成了体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也需要不断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信息,从两所合作高校双方的满意度,来甄别是否存在共享资源的干扰因素。诸如,本校在为合作院校提供了体育场地之后,是否大量占用了本校的教学资源,是否能够为本校学生提供体育锻炼保障,那么就需要由本校学生作答。而对方院校的学生也需要对其他院校的体育设施予以评价,是否能够满足自身的体育锻炼需求,亦可作为另一种评价方向。只有双方院校学生都达到较高的满意度,才能说明体育教学资源校际共享机制较为完善,否则需要及时调整,以免出现体育教学资源紧张的弊端。

4.4、合理搭配,增强互补

体育教学资源之所以能够达到校际共享需求,首先是在双方学校有一方缺乏这种资源。故而才会形成对于体育教学资源的需求,借助其他院校资源补充自身的体育教学功能。这种互补性便是合作的基础,才是校际资源能够形成共享机制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合作形式上必须将其资源类型更为合理的分割,令优势资源得以显现,为其他合作院校提供辅助性参考,对比自身的体育教学资源是否出现了缺位现象。当缺位现象较为严重时,方能借助其他院校的体育教学资源进行互补。在了解显性资源是否充沛时,比较容易得到调查信息,但是隐性资源并不容易充分显现。为此,需要青大学城内各高校组织相应的体育活动,可从友谊比赛中了解隐性体育教学资源是否存在互补关系。或者可由外校体育教师来本校参观调查,而后就教育方法、模式、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沟通,最终达成合作共识,为校际体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实践牵引。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现青大学城体育教学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校际资源的共享率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否能够达到更高的共享率,取决于合作院校的贡献意识与合作精神。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倾听合作院校的体育教学需求。同时增强合作方式,最大限度优化共享机制的可行性。在深度调研双方院校学生的满意度之后,及时利用反馈信息调整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方式。通过合理搭配体育教学资源类型,增强体育教学资源的互补性,从而令优势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升,达到优化大学生体育教育资源的预期共享效果。

猜你喜欢

校际大学城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