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融合
2018-03-04张平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0
□张平(云南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
前言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即是在体育教育上摒弃传统的“体育生物观”,并成功实现由体育生物观向人文体育观的顺利过渡。在具体融入过程中,应注重体育与教育、文化相结合,向学生灌输体育教育背后蕴含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品质,在充分锻炼学生体质的同时,同样达到锻炼学生“心灵”的目的,有效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价值与作用的深化与延伸,满足当下体育课程健康标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对于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文精神概述
人文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精神。具体表现为自觉维护人类尊严、命运及存在价值,追求真、善、美,高度重视人类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珍贵的精神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具有专属于自己的人文精神文化,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精神文化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可以说人文精神即是人类不断认识自己、充实自己的一个过程,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者,正如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说过,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人文精神含义广泛,它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对于物质文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影响作用。与此同时,人文精神还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为重要的尺度,同时也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核心内容。
2、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必要性
我国体育教育理念历经多年发展,在总结了以往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之上,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宗旨和目标树立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于探讨,强调体育教育应注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进一步推动体育锻炼实现全民化、社会化。而其中提出的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其主要的理论思想基础之一便是人文发展观,使得人文精神在体育教育方面得到充分的展现。终身体育思想观念主张关注个体爱好与专长,保证每一位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同时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自身身体条件、爱好以及体育运动专长发展,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完成体育学习目标的同时,能够从中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充分感受学习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树立良好的体育品质,为后续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与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尊重个人价值、维护个人尊严等核心思想存在着良好的共通之处。
高校体育教学融入人文精神,即是通过体育课程这一载体,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品德修养,规范学生言语行为,磨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公平、工正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等。但从当前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终身体育意识薄弱,拜金主义盛行,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社会意义认识不足,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缺失问题。另一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实施上,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影响较为严重,在实际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仍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片面强调教师课堂主导作用,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的彰显;在体育教学课堂模式方面,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照本宣科,缺乏有效的创新,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在授课内容方面,仍是以体育技能灌输为主,缺乏与体育相关的人文精神融入,最终的课程评价考核也多是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程度最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对体育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刻,仍旧停留在“锻炼身体”这一狭隘的认知中。
在传统守旧的体育教育模式影响下,学生体育主体意识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培养,学生个人体育诉求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导致很多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低下,并且多处于混乱、零散状态,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很少有高校学生去考虑如何通过进行体育多方面知识学习,来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而通过体育学习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高校体育教学忽略了人文精神的融入,淡化了体育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的关注,忽视人文精神在体育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从而严重限制了高校体育育人功能与价值的发挥。基于此,为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融入势在必行。
3、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融合对策
3.1、解放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体育自主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长期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影响,本身自主体育意识就相对薄弱,为保证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有效融合,因此需要教师在日常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加以引导,解放学生思想,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发挥自身课堂主导作用的同时,对于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予以充分的尊重,真正将人文精神中的“以人为本”特征深入贯彻落实到教学方法中来,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将学生视作自己的朋友,使自身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促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教师重视的,从而增加学生自信心,使得学生自主体育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通过采取分层教学法、同质分组教学法、异质分组教学法等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体育的乐趣,获得更佳的体育学习体验,让学生意识到,体育学习不仅仅是一项硬性任务,更是一种提升自己身体素质、丰富自身精神的一项重要的手段,这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意义。
3.2、营造良好的人文体育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主要凭借,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即是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场所、设施。从广义的角度理解,体育教学环境还包括班风、体育学风、师生人际关系等能够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影响一切外部条件。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相对隐蔽,是一种自发式的潜移默化影响,但这种影响对于学生体育学习无疑是非常深刻的,甚至决定着学生对于体育价值观念的养成。体育人文环境则是体育教学环境的延伸,是体育教学环境“软实力”的一种集中体现,具体指的是围绕体育这一主体发生影响的社会各种文化因素,它为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条件,学生处于体育人文环境中,更有利于激发其对体育学习的情感,深刻认识到人文体育教育内涵。另一方面,高校校园作为广大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一方面可以使得师生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体育精神文化、了解体育精神文化的良好的契机。同时也构成了校园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为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融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具体体育人文环境营造方面,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实现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高校通过开发利用体育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实现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共生发展,创造和谐校园,与当下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顺应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3、以体育教学内容为切入点,注重体育人文精神融入与培养
体育教学内容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的内涵与价值。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不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相关的技术动作,更有在教授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向学生揭示体育动作背后存在的人文关怀、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伦理等,从而让学生受到启迪,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模仿者。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一些具有人文理念、人文关怀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并以相应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实现人文精神有效融入,让学生达到体育技术要求目标,更在其中深入感受并领悟学习到体育项目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太极拳,并在教授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太极拳讲究刚柔并济,擅长以柔克刚,其核心思想源自道家哲学,讲究“无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能够面对世间万物都能够平心静气,不违背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势而为,最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太极拳背后蕴藏的这种哲学思想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能够帮助学生平复浮躁心情,教会学生要脚踏实地教师通过在教授太极拳的动作要领过程中,融入太极拳背后的哲学文化精神解读,有效丰富了学生精神世界,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4、总结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水平与质量,促使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需要在明确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精神的必要性,并结合相应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对策,从而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与质量,真正实现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培养,推动学生未来实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