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5例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2018-03-04杨进孙王文节杨江华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组织细胞坏死性

杨进孙,王文节,杨江华

(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弋矶山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安徽 芜湖 241001)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该病由Kikuchi[1]和Fujimoto等[2]在1972首先报道,故又被称为Kikuchi病或Kikuchi-Fujimoto病。该病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如微小病毒B19等有关[3]。其具有自限性,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降低等,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等。本文拟通过对25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6月至2016年5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住院的25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的病历资料。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主要症状如肿大淋巴结部位、肿大淋巴结是否触痛、热度、盗汗、乏力、消瘦等,实验室检查如血白细胞、血小板、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血沉、C反应蛋白指标及病理学资料等。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资料进行正态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与主要症状 共收集到满足条件研究对象为25例患者,女性为多,占17例(68%);男性8例(32%)。患者发病年龄为10~57岁,平均年龄(28.2±11.3)岁。发热者共16例,占64%,其中低热2例(12.5%)、中等度热8例(50%)及高热6例(37.5%)。该组25例患者住院天数6~20 d,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0) d。盗汗2例(8%);乏力2例(8%);消瘦1例(4%)。除1例(4%)为腋窝淋巴结外,余24例(96%)均为颈部淋巴结;双侧淋巴结肿大者9例(36%),单侧淋巴结肿大者15例(64%);肿大淋巴结触痛者16例(64%)。

2.2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1.7~7.7)×109/L,平均(3.6±1.7)×109/L;血小板(28~226)×109/L,平均(144.3±55.1)×109/L;白蛋白(34.8~47.7)g/L,平均(39.5±4.1)g/L;谷丙转氨酶为(10~36)U/L,平均(24.3±7.2)U/L;20例血沉检查为(6.5~84.8)mm/h,平均(34.4±12.3)mm/h;21例行C反应蛋白检查,C反应蛋白为(0.8~69.5)mg/L,平均(18.3±8.3)mg/L。

2.3 病理学改变 送检大体标本,直径0.5~1.9 cm,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部分病变区域可见暗红色点状坏死灶,质地均匀、细软或呈颗粒状。病理镜检见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副皮质附近有大片凝固性坏死,但不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坏死区周围有大量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即为噬有核碎片以及胞质颗粒的吞噬细胞,常呈泡沫样。其中15例患者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示均存在组织细胞CD68(+),呈现出棕黄色阳性颗粒沉积于胞质,且成簇聚集;8例MPO(+);8例活化T淋巴细胞CD3(+);13例残存生发中心细胞B淋巴细胞CD20(+),呈现出棕黄色阳性颗粒沉积于胞膜;9例可见Ki-67散在阳性(分布率约5%~10%)。

3 讨论

临床上,发热伴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很多,引起这些症状的疾病亦很多,常见的病因有局部或全身感染所致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核、淋巴瘤以及全身非感染性疾病的局部淋巴结累及等。若淋巴结肿痛明显伴有发热者,常考虑到化脓性淋巴结炎,但经积极抗菌治疗后效果不佳时,需考虑是否存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可能。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好发生于日本及其他亚洲国家,而在欧美相对更为少见,各地区发病率尚不清楚。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处1∶1~4,本研究中女性占68%,男女比为1∶2.1。青壮年为该疾病的高发年龄,本研究显示发病年龄均数为(28.2±11.3)岁,处于吴晓萍等[4]报道的平均年龄24.6岁及黄玉等[5]报道的中位年龄34.1岁之间。但对于年少及年长者仍不能忽视该疾病,如本文资料中最小年龄10岁,最大年龄57岁。发热是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重要临床症状,但其发生率报道不一。本研究中发热患者占64%,而贺颖等报道为80%[6]。Vivelcanandarajah等[7]研究显示73%的患者伴有发热,本组伴有发热的16例患者中以中等度热以上为主,占87.5%;孙荣超等[8]报道的55例患者中32例发热,占58.1%,且发热患者均为中等度热以上热度。常见于结核病患者的盗汗、乏力及消瘦等症状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发生率并不高,根据本研究资料,发生率分别为8%、8%及4%;与Kishimoto等[9]报道的5%~9%的患者体质量有所减轻基本一致。这些特点有助于与结核病鉴别。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均侵犯淋巴结,以颈部淋巴结为主,但其累及率报道不一。如杜华等[10]报道84例有77例颈部淋巴结累及(91.7%),宋红杰等[11]研究显示39例患者中30例(76.9%)累及颈部淋巴结,而本研究96%为颈部淋巴结受累及。本研究显示双侧淋巴结累及为36%,孙荣超等报道的55例中47例为头颈部淋巴结,而累及双侧者为15例(31.9%)[8],与本文较为接近。王为等[3]研究显示78%的患者伴有淋巴结压痛,本研究触痛发生率为64%。

实验室检查方面,有报道[3]显示78.3%出现白细胞减少,17.4%出现血小板下降,且大多数患者出现血沉增快及C反应蛋白升高。本研究亦显示白细胞均数为(3.6±1.7)×109/L,有所下降。与化脓性淋巴结炎常常白细胞升高不同,有助鉴别诊断。本组血小板均数为(144.3±55.1)×109/L;白蛋白均数为(39.5±4.1)g/L;谷丙转氨酶平均为(24.3±7.2)U/L,均处正常范围,说明该疾病与结核病因长期消耗致白蛋白下降有所不同。本资料显示血沉均数为(34.4±12.31)mm/h,C反应蛋白均数为(18.3±8.3)mg/L,提示血沉及C反应蛋白升高,与上述报道基本一致。但结核病患者亦可出现这两者的升高,故血沉、C反应蛋白并不能作为该病与结核病的鉴别依据。

病理组织学检查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的金标准。其病理学特征有[8]:病变区域表现出淋巴结结构丧失,亦可见较多核分裂像,可呈轻度异形性,但总体分化较好,其吞噬现象较为显著。含有多量核碎片的凝固性坏死灶,如碎屑样坏死的出现是本病特征性病变之一。坏死灶内一般不见或少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这也是诊断的一个重要指征。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有淋巴细胞增生、组织细胞无异形性增生以及无异形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等现象,可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鉴别。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组织细胞可出现大片坏死,但与结核病不同;淋巴结结核为干酪样坏死,其更为彻底,呈现出红染颗粒状,亦可见中性粒细胞,且其周围肉芽肿形成以及多核巨细胞反应等;这些不同有助于两者的鉴别。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一般不累及整个淋巴结,残留淋巴组织仍然可见明显的淋巴窦和反应性滤泡;而恶性淋巴瘤的残留淋巴组织多呈现出静止或萎缩状态。淋巴瘤细胞异型明显,常见病理核分裂,核仁增大增多,而其核碎片以及吞噬碎片的组织细胞非常少见。但有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与淋巴瘤难以鉴别,则需行必要的免疫组化染色。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灶中反应的淋巴细胞常常表达CD3(+)及CD45RO(+);滤泡生发中心及散在淋巴细胞则表达CD20(+),组织细胞CD68(+)常为成簇聚集。而淋巴瘤病理改变中,CD68(+)即使表达亦呈散在分布。杜华等[10]研究表明病变区增生细胞主要为组织细胞CD68(+)、浆样树突状细胞CD123(+)及T淋巴细胞的CD3(+)和CD45RO(+),这些均有助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断。

综上所述,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以青年女性更为多见;多伴有发热,且以中等度热及高热为主;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多伴触痛,可见白细胞降低及血沉增快。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1] KIKUCHI M.Lymphadenitis showing focal reticulum cell hyperplasia with nuclear debris and phagocytosis: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J].Nippon Ketsueki Gakkai Zasshi,1972,35(3):379-380.

[2] FUJIMOTO Y,KOZIMA Y,YAMAGUCHI K.Cervical subacute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A new clinicopathological entity[J].Naika,1972,30(5):920-927.

[3] 王为,侍效春.以不明原因发热为表现的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3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6):463-465.

[4] 吴晓萍,崔丽娟,孟明君.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2):803.

[5] 黄玉,戈伟,丁万军,等.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8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2,11(11):875-876.

[6] 贺颖,姚秀宇,赫双令.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40例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4):941-942.

[7] VIVEKANANDARAJAH A,KRISHARASA B,HURFORD M,etal.Kikuchi′s disease:a rare cause of fever and lymphadenopathy[J].Clin Med Insights Pathol,2012,5(2):7-10.

[8] 孙荣超,杨树东,张丽,等.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55例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2):1862-1864.

[9] KISHIMOTO K,TATE G,KITAMURA T,etal.Cytologic features and frequency of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in the lymph nodes of patients with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Kikuchi-Fujimoto disease)[J].Diagn Cytopathol,2010,38(7):521-526.

[10] 杜华,师永红,师迎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84例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6,45(2):86-90.

[11] 宋红杰,施晓健,崔志俊,等.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39例临床病理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5):445-447.

[12] SONG JY,LEE J,PARK DW,etal.Clinical outcome and predictive factors of recurrence among patients with Kikuchi′s disease[J].Int J Infect Dis,2009,13(3):322-326.

[13] HAN HJ,LIM GY,YEO DM,etal.Kikuchi′s disease in children: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imaging features[J].J Korean Med Sci,2009,24(6):1105-1109.

[14] 孙永馨,王向波,叶静,等.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复发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1):1831-1832.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组织细胞坏死性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花青素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细胞GST-π表达的影响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观察
宫颈癌组织细胞中Numb基因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5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X线表现及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