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法则
2018-03-04撰文辛峰
撰文_ 辛峰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动物世界》,讲述的是身处于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生存哲学。自然界的动物对于自己的领地总是有着异乎寻常的占有欲,凛然而不可侵犯,愈是强大的物种愈是如此。动物尚且懂得划分界限,更何况身处食物链顶端的我们呢?
所有美好关系,都需要界限感。成人的法则应该是,明确彼此的界限与底线、责任和权利,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哪怕是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同事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都要心中自带一杆尺,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把自己当自己,就是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不把属于自己的义务推卸给别人,不给别人带来麻烦,不要让自己变成别人的拖累。
我们国家近年来把基层的扶贫工作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可是有些贫困扶持对象始终认识不到自身贫穷的根源,甚至把当贫困户看成了一种特殊的资源、一种生存的策略。等、靠、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惯性行为。他们始终没有从做人的独立性方面去考虑应该如何生活下去,如何开发现有的土地资源,如何去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生活生产的能力。因此,一些扶贫干部只能用替代性的劳动去表面化地推动扶贫工作,造成上级来时做做样子,上级一走照走老路的现象,也让一些贫困户彻底变成了政府“喂养”下长不大的“婴儿”。
把别人当别人,是尊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干涉别人的行为和选择。哪怕是两个人的地位、财富、处境不一样,哪怕是作为长辈、领导和父母,也应该划分清楚自己与晚辈、下属和子女之间应有的界限。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点到为止,可以给予善意的提醒和告诫,但绝不能越俎代庖,蛮横指责,以权力相要挟,以身份施加压力。
前些日闹得沸沸扬扬的西安交大博士自杀案所暴露出的问题导师,正是她在与学生交往中以手中的权力和导师的身份无限制地要求学生为自己服务,做各种对方不愿意做又畏于压力不得不做的事情,要求学生为自己打扫办公室、整理家务、陪聊陪吃陪酒,基本上让一个博士研究生在自己这里变成了变相的“三陪”博士。这种无限制地拉低自己的做人底线,无视师生之间的交往界限,甚至肆意践踏他人的做人底线的事情,最后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精神抑郁崩溃,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来摆脱和反抗导师的变相强权。而学生的死亡也必然给导师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更是忽视人与人之间相处分寸感的负面案例展示。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实际上就是换位思考,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明确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这方面有个悲剧性的典型案例——深圳著名男歌手丛飞。丛飞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庄台镇的农村,自小努力向上。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收入并不丰厚,但却有着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先后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曾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他生命的后期被确诊为晚期胃癌,而他却根本拿不出治病的钱。令人震惊的是,那些被他资助的人在丛飞生命堪虞的情况下,还继续索取资助,要不到钱甚至恶语相向,令人齿寒。
丛飞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候无限制的善良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一个只懂得无原则付出的人,他的善良反而会助长这个社会的罪恶。这罪恶便是那些获得资助的人的寄生行为,他们不明白,一个和他们无亲无故的人有什么义务要对他们进行那么多的无偿资助,他们的以怨报德、恶语相向其实是对善良的践踏,是良知的泯灭,也是一种最可耻的寄生。
有句话说得好:“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和他人的界限。
爱自己的人,才懂得如何爱别人。自己过好了,再去给别人提建议。拥有合适的界限感,才能做人生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