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中如何将临夏方言转化为普通话的对策

2018-03-03秦明信

报刊荟萃(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转化

摘 要:甘肃临夏自古以来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分别与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的循化,民和等少数民族地方相邻,可谓临夏地区的方言错综复杂。所以临夏地区的语文教学就与临夏方言紧密联系起来了。笔者从文中几个方面谈论如何针对方言教学。

关键词:方言;教学;普通话;转化

一、古词语的传承

临夏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要比国内其他地方落后,方言,就是传承了部分古诗词。比如,“昨天”在临夏方言中称作“夜来”;“昨晚上”在临夏方言中称作“夜来黑”,这个词可以在“夜来风雨声”这句诗中找到例证。比如把“黑色”说成“he色”,这在诗句“两鬓苍苍十指黑”中找到例证。再有,把“白天”说成“bo天”,“白颜色”说成“bo颜色”,这在“露从今夜白”这句诗中找到例证。

这种语言现象在老人中较多,学生中较少,只要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很快就能改正过来。

二、在民族交融中產生的方言

临夏是个多民族居住地,且有各自的语言,所以在日常交流中就产生了一些新的词语,这些词汇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词汇量较少

临夏少数民族既会说本族语言,也会说临夏方言。所以平时在语言的使用上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些新的词语。比如“啊给力”这个词,意思是“智慧,悟性”。“这个人阿给力有问题”,就是说大脑有问题;再比如,“塞白卜”这个词,意思是“途径,缘由,手段,方法”等,“我做了个塞白卜”。意思就是用手段或方法,把最近不利的因素化解一下。

(二)使用范围狭小

临夏少数民族基本上是聚居的,比如东乡族基本居住在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县,保安族基本上居住在积石山县的大河家,刘集两个乡镇,土族基本上居住在石塬乡的三二家村。所以这种“方言词汇”只是与居住地周边民族使用。

(三)“方言词汇”语言区较多

这主要是民族多而形成的。针对以上几种方言现象,在小学阶段,老师重在纠正,一词一句不放过,一般就能改过来。

三、临夏方言与普通话差距的体现

(一)口语和书面语分不清楚

经济的落后势必带来打工潮,大部分孩子都由老人抚养。老人们普遍都没上过学,不会说普通话,孩子们缺少说普通话的语境,再加上农村学生家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很少,学校有限的书籍因为种种原因学生能阅读到的不多,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口语和书面语分不清楚,在作文中大量运用口语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它有一个阶段性和适应性。在学生入学的初级阶段,这种现象最为严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面的扩大,会慢慢减少。平时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①倡导学生在校内外尽量说普通话,老师在课内外都要说普通话。②尽可能开放学校图书馆,让学生有书可读,有法可循。③学校课外活动时间尽量播放广播。④作文课上重点针对讲解。

(二)读音方面

(1)t,q不分;j,d不分。临夏方言中最难的就是“tian”和“qian”,“ji”和“di”这两组音节,这个就需要老师的耐心了,从发音部位到发音方法让学生多读多练,仔细体会。

(2)前后鼻音不分,这个处理方法跟上面一样。

(3)还有部分地方把“cong”读成“song”,“guang”读成“gang”,这个稍加纠正就该过来了。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把方言规范成普通话,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只有通过老师们的不懈努力和学生们的持久学习才会实现。

作者简介:秦明信,男,本科,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注:本文是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下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863。

猜你喜欢

方言普通话转化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