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8-03-03罗云

报刊荟萃(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馆藏文献图书馆

摘 要:地方文献极具区域性、非时效性、选择性、内容丰富性,是自然人文的真实记录,客观记载着地区的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事物。本文简要阐述了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及其现今状况,针对提出推动其开发利用的建议,利用信息技术与有效平台整合资源为其打好基础。

关键词: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作为人类最大的资源与宝藏已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地方文献作为我国拥有悠久历史而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受全球化大趋势和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的影响,正面临着被遗忘、遭破坏甚至逐渐消失的严重威胁。为了让地方文献中的善本珍藏通过出版化身万千,惠及大众,传播优秀地方文化,对地方文献实施有效的开发利用刻不容缓。

一、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一)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地方文献拥有丰富、全面、生动的信息,涵盖到该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

1.资政

地方决策离不开对该地方省情、市情、州情、县情的把握,需要决策者充分了解该地方的历史沿革、经济现状、文化背景、社会发展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地方文献有丰富的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有历史的总结,有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有专家学者的思考,有凝结着当地人民群众在发展奋斗中的智慧和创造,是活生生的资政教材。如何保护并开发这些文献资源,并通过咨询服务的途径为党政机关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接待了不少省政府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和相关专家,他们都是为决策层决策来查找相关地方文献的,希望在这些文献中找到决策的历史和科学依据。

2.文化传承与教育

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较为集中的体现。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三线建设文化是当地的文化财富,是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力源泉。多彩的文化与天然的山水交相辉映,让当地发展放出夺目的光彩。图书馆可以根据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科普教育、乡土教育、素质教育、风俗节令等文化需求,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认真构思和策划、深入挖掘和梳理,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承教育活动。

(二)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现状

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的管理部门,其工作仅局限于收藏具体文献资源等方面,读者服务工作也只是围绕此项工作开展,因此服务的水平和范围受到制约。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图书馆“重藏轻用”的思想较为严重。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的不足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有两种做法尤其要关注:一是缺乏对地方文献要服务于社会尤其是 服务于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没有针对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持久地、深入地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二是对地方文献的揭示和宣传不重视,致使地方文献无法深入到社会、融入民间之中,不能很好地服务与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建设。对这两种做法,我们应该一方面加强学习,从思想上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再深化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另一方面,从自身做起,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加大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力度。

2.管理方式不够科学

地方文献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序管理,比较困难,再加上地方文献管理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许多信息机构将这 类文献视为珍品,一旦收入就纳入本馆珍藏,缺乏互通有无、文献资源共享的整体思想。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上,对文献收集的标准和范围认识不一致,对收集的重点不明确,征集方式欠缺,致使地方文献收集不完整、不系统,不能发挥文献资源优势。

二、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地方文献若要实现较为充分的开发利用,图书馆及其馆员必须从传统的文献服务转化为知识选取与存储、知识重组与再生产为内容的服务,即知识服务。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

收集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基础。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深深感到必须加大地方文献的收集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地方文献。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要加强对外宣传。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网站、编印宣传手册等方式,增强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使单位和个人有意识的将自己的出版物、著述和藏书送交图书馆保存。二是要加强对外联系。应当与有关单位,比如统计部门、出版社、科研部门等建立经常性联系,随时掌握出版动态,获取更多文献资料。当前,各地各单位出版了很多涉及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的图书资料,这些都是宝贵的地方文献。希望图书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采取一些制度性措施予以支持,全面收集。

(二)加强地方文献的管理和开放

地方文献除公开出版物以外,更包括了大量的非公开出版物和非书资料。要采取科学方法对地方文献进行保护和管理,并适时修补,确保文献文本特别是内容重要、数量稀少的文本的安全。當前,要利用现代化手段积极推进图书资料数据化,将馆藏地方文献中有价值、有特色的资源尽快转换为数字化的资源,分门别类建立相关专题数据库,从而满足各层次读者和用户的各种需求。比如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目录数据库、特色文献数据库、馆藏文献信息开发数据库等。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开放地方馆藏文献资源,供读者方便查阅使用。

(三)加强地方文献的研究挖掘

这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核心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研究和发掘馆藏地方文献信息知识资源,进行科学整理、加工、提炼、储存、上网,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向读者、课题研究者、用户进行快速传递。积极做好地方文献的文献传递工作,使读者、用户及时了解信息,运用信息,掌握市场机制及文化机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也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兴办的企业及推向市场的产品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这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目的。

(四)加强地方文献的宣传推荐endprint

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馆藏地方文献,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展览等方式宣传馆藏地方文献。通过媒体、展览等,可以宣传馆藏,吸引读者;可以建立相关网站,读者QQ群、微信平台等,进行新书推荐。关注地方文献研究的新动态,新发现,读者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好书荐购等,扩大馆藏地方文献的影响力,提高地方文献利用率。

三、如何打好基础

地方文献浩如烟海。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笔者认为,这项事业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文献资源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图书馆历来就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的重点,图书馆事业发展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地方文献的高效和高质量开发利用,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当前,我省正在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大数据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利用,催生了各个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应该抢抓机遇,充分把握和运用大数据带来的技术优势,建立新型知识服务引擎,利用大数据帮助图书馆高效调配地方文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融合各类地方文献资源。将地方文献相关数据的存贮、处理、分析和挖掘等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建立移动网络地方文献图书馆,开发地方文献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为广大读者提供最新的地方文献移动阅读和信息服务。

(二)利用有效平台整合人力资源

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人是最最关键的因素。如前所述,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队伍建设是不够理想的。笔者认为,地方文献开发利用队伍建设,不能局限于图书馆的一个或两个部门。应该建立兴趣小组等平台,整合图书馆人力资源,使馆内有志于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同志都参与进来,充实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队伍。可以通过研究会等形式,建立表彰奖励等制度,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优势,调动他们研究开发地方文献的积极性。对一些专业性强,开发价值大的地方文献,可以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或与其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促进地方文献开发利用事业的繁荣发展。当然,作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应该时刻怀有“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掌握精湛的业务技能,加强人文社科和 科技知识的学习,为当地的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尽一份力量,为地方文献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四、结束语

地方文献详实地记载了一个地区各个领域及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能够较为客观且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社会历史情况,具有地域性、史料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区域城市的规划和经济、文化的繁荣都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指导。加強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能令全社会开始重视对地方文献的保护,还能推动当地的文化、经济、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礼和.高校图书馆关于地方文献的建设与利用[J].山西科技.2016(03).

[2]顾慧.多方合作做好地方文献收集工作[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01).

作者简介:罗云(1991—),女,汉族,江西宜春人,初级(助理馆员),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理论文化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馆藏文献图书馆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去图书馆
1991—2005年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量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