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18-03-03宋亚欣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艺术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理念不够到位、师资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相对落后、相关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高职艺术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必须要在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创新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提升高职艺术院校人才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提升;创新能力;高职艺术院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创新,指出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高职艺术教育中,怎样开展创新教育工作,倡导创新文化,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每位从事高职艺术教育的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对创新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
提升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提升高职艺术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理念必须要创新。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有70%多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具有创新能力,认为在大学期间开展创新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也有25%的同学认为创新是很高深很玄妙的,是科学家要做的事情,跟自己没关系,还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艺术生会表演就行,不需要创新。调查数据充分说明高职艺术生对创新教育的了解不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高职艺术院校的一些专业院系仍存在着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重继承轻创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虽然开设了创新课程,但只是给学生阶段上课,讲授的创新知识也没有全面系统的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创新教育理念的把握不到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职艺术院校都有自己创新教育的师资团队,但这些师资多是由各系辅导员或行政教师构成,这些教师既没有接受过创新课程的培训,也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企业经营与管理不熟。师资本身缺乏创新教育的专业训练,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创新教育的课程资源偏少,多数高职艺术院校是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来讲授创新创业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上没能与专业课程接轨,使用的教材也没有自身的专业特色。教师应将创新教育理念与所学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与专业实践课有效衔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相关保障制度与实践基地建设不足
目前高职艺术院校的相关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和创新教研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上投入不够,大部分是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没有自己的创新创业孵化园。
二、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营造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
提升高职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提升高职艺术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理念必须要创新。改变高职艺术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继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重点,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新理念。
要结合学生的艺术专业特点,组织灵活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参加专业竞赛与创新大赛、参与舞剧编创和戏曲进校园、独立组织音乐会等活动,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强专业,拓眼界,增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二)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开展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要提升高职艺术院校人才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建立一支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优化创新教育的师资结构是推动高职艺术院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
(1)调整老中青及高、中、初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2)聘请行业企业或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校内兼课或者担任校外导师,充实师资队伍,打造多元化的高素质创新教育师资队伍,促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融合,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类型众多的实践平台。
(3)加大对创新教師的培养与支持,增加教师的外出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充分挖掘教师队伍的创新潜能。
(4)跨专业组建创新师资队伍,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促进音乐、舞蹈、戏曲等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
(三)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高职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着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过于偏重“专才”,轻视“通才”。例如油画专业的学习目标就是要画好油画,声乐专业的学习目的就是要唱好曲目,舞蹈专业的学习目的就是要跳好舞蹈。这种培养模式出来的人才对于本专业的东西运用的得心应手,而对于其他艺术领域往往“隔行如隔山”。
而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打破了各行各业的常规发展模式,艺术创作和艺术形式已经显出“跨界”“融合”之势。比如创作一台舞台剧,不仅综合了舞蹈、音乐、戏剧等舞台艺术的内容,还涉及了舞台美术、多媒体技术,甚至还需要了解市场运营与推广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变化必然会带来艺术人才需求的变革,具有创新能力的“跨界人才”是大势所趋。从而高职艺术院校的课程体系也就需要相应的创新与变革,突破单一性学科设置模式,拓宽专业覆盖面,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加强各专业方向之间的相互借鉴和渗透。
(1)在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基础上,增设专业之间的“跨界课程”,例如舞蹈系可以开设舞台美术、声乐、戏剧编导等选修课程。
(2)增设艺术与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科学、艺术与数学等跨学科的课程模块,既丰富艺术类课程的内涵又可以拓宽学科外延。
(3)将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成公共必修课,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将将创新其纳入学分管理系统。鼓励教师结合艺术特点自编创新教材或引进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建设,以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endprint
(四)完善相关保障制度,提升创新能力
高职艺术院校在创新课程设置,提升学生文化知识等软实力的同时,还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加大硬件设备设施的投入和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顺利开展。设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对任课老师的课程安排、培训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设,以及各种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等等工作。建设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从制度上鼓励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参与学生的创新实践指导, 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加大创新创业孵化园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提高孵化园的孵化成效,提升孵化园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协调发展和业务拓展。
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高职艺术院校的教师在全面推行创新教育的同时,更新教育理念,勇于探索,开拓创新 ,带领学生走出自己的专业领域,了解一下其他艺术门类、新媒体科技、市场运营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科学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N].人民日报,2015.
[2]刘静,邵丽平.基于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创业平台构建[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87-89.
[3]倪迎华,付晓娜.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析——以河北省为例[J].创新创业,2016(4):40-44.
[4]何姗.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商界论坛,2013(17):329-329.
[5]董效康.浅谈“双创”时代高职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董效康[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106-106.
[6]钱贵晴,刘文利.创新教育概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刘冬晔,彭海涛.河北省高校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舞台,2014(11):209-210.
[8]郭春方.发挥综合特色和优势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
[9]郑艺,高新,蒋明.综合艺术院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5(12):22-25.
[10]张辉,吴松强.美、日、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亚太经济,2010(2).
作者简介:宋亚欣(1977—),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数学、教育学原理。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JRS-2017-30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