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物流研究述评
2018-03-03郑晓晏盛新宇
郑晓晏+盛新宇
内容摘要:基于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当前国内对于国际物流研究现状进行探究,以期为加强对国际物流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参考。从研究结果来看,当前的研究主要包含对国际物流的界定、物流绩效的测定以及国际物流发展研究三个方面。国内学者已经就国际物流界定达成基本共识,并在研究中形成了科学的测评方法。未来对区域性国际物流价值链构造、物流装备产业发展、国际物流信息化与便利化工作的探究将会对国际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关键词:国际物流 研究述评 国际物流观察 研究展望
国际物流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快速成长,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体系,并在不断扩张服务范围的同时,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产业发展模式。国外学者很早注意到了国际物流的发展态势,并开始了对国际物流的研究,形成了大量具有借鉴性的成果。近几年,我国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国际物流业同样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在国际研究和国内产业发展的共同熏陶下,国内学者也开始对国际物流进行了广泛探究,并形成了大量有益成果。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国内的研究视角主要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国际物流的多维视角观察,二是国际物流绩效的测度与方法优化,三是国际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本文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国内对国际物流研究的主要代表性成果,并基于已有成果形成研究述评,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物流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参考,为探究促进国际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支持。
国际物流的多维视角观察
(一)国际物流是伴随国际贸易发展的国内物流的延伸与扩展
对于国际物流的界定,现有的国内研究一致认为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的国内物流的延伸与扩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物流的形成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与扩张,而国际物流也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杨长春(2007)在研究中借助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基于北美、欧洲和日本三个世界主要贸易活跃经济体的对外贸易量和海运运输量,证实了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因果关系。储昭昉和王强(2010)的研究强调国际贸易的波动要比经济波动对航空货运的影响更大。李保军(2013)指出国际物流从成本、运输保障方面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则反过来推动了国际物流产品的分类以及争端的解决。王红娟(2017)的研究指出,跨境电子商务进一步暴露了国际物流成本高等问题,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才能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管理能力以及企业跨境合作水平。现有研究成果从各个层面论证了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相互关系。
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形成在推动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张的同时也促进了国际物流的进一步完善,国际物流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逐步形成。一方面,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国际物流的环节逐步完善,国际物流所跨越的国界次数越来越多,运输方式更加多样化,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同时过境通关、产品商检等问题已成为国际物流的独有环节。另一方面,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独立产业运作体系的构建,国际物流企业快速崛起,国际货运代理快速发展,保障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高效对接。杨子刚和郭庆海(2007)认为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形成,未来国际多式联运将成为主要趋势。吴青(2017)研究指出,国际物流链整合是国际物流产业升级的主要方面。
(二)国际物流有其独有的运作体系与产业特点
虽然国际物流是伴随着贸易范围扩大由国内物流发展而来,但是随着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逐步形成自身的运作体系与产业特点。例如王捷(2001)的研究就指出,商检与通关是国际物流的特殊子系统,使得国际物流更加复杂,也对其运作效率产生影响。李太平和周应恒(2006)认为,科学采用国际托盘标准,积极开展托盘国际合作,有利于降低双方的贸易成本。国际物流所具备的独有的运输环节、运输系统以及特有工具都表明国际物流产业已经形成了其独有的运作体系和产业特点。
国际物流港、保税区的出现更是与国际物流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彰显了国际物流的独有特点。陈长彬(2012)认为,海外大宗商品国内分销、保税区集散、原材料进口与制成品出口、国际商品展示、转口贸易、仓储贸易是现阶段保税区国际物流的主要运作模式。朱慧和周根贵(2017)以义务市为例探究了国际陆港物流企业的空间演变,指出义乌市国际陆港空物流企业团状集聚现象明显,而市场临近、政府决策等因素是物流企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国际物流已成为独立产业并带动国内产业发展
随着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早已独立成为产业体系,不再是国内物流的某一分支。同时国际物流的发展也带动了一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物流设备的建设、国际货运代理、信息化建设、造船产业等伴随着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也获得了充足的发展动力。何黎明(2016)指出,国内中外运、中远等国际货运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而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物流设施建设与物流網络布局也在加快落地。梁莹莹和孟亮(2017)探究了中国物流企业对外投资情况,指出中国的物流企业正经历着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与升级改造,而财务绩效、发展绩效、溢出绩效是其实现物流绩效的主要路径。
国际物流绩效测度方法基本建立
(一)宏观视角下的国际物流测评
宏观视角下对于国际物流的测评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借助国际物流主要运输方式的测评指标对国际物流规模进行测度,主要采用集装箱化率、集装箱生成系数等,如王爱虎(2005)对广东省国际物流水平测度的指标应用。但是随着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单一对国际物流规模进行简单测算的研究逐渐减少。第二个方面则是通过对各个地区国际物流节点的规模和联系性的评估来探究国际物流的规划战略,以集对分析法(SPA)为代表性的研究方法。集对分析方法主要是对所研究的两个集合的同一性、差异性以及对立性进行刻画分析,并通过这种方式将所研究的问题转化为各个节点的联系度继而来分析。孙莹等(2009)借助集对分析法,对东北地区的国际物流节点规划进行研究,指出大连、沈阳等地可归入国际物流一级节点,而营口、锦州等地则可以作为东北地区国际物流二级节点发展,同时,加强各个节点之间的配合和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建设尤为重要。endprint
第三个方面则是借助相关的模型对国际物流的绩效进行测评。这是现阶段国内宏观视角下对国际物流研究最为普遍的形式,实证研究的方法多样化,研究成果显著。空间网络模型、成本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以及Fuzzy-ANP评价模型等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物流的绩效评价中,国际物流分析的实证研究得到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周道平和李刚(2009)借助空间网络模型与成本模型的推导指出了在发展我国国际物流过程中所应当注意的相关因素。陈菊红和黄鹏(2011)借助Fuzzy-ANP评价模型对西安国际港务区竞争力进行测评,指出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厚的品牌潜力、优良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政策机遇是西安国际港务区竞争力排名全国前列的原因。王林和杨坚争(2014)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国际物流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指出跨境支付和电子通关是国际物流绩效最显著的影响指标。王昕天(2015)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国际物流绩效进行分析,指出经济社会情况、信息技术基础、贸易制度环境和国际贸易规模对国际物流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二)微观视角下的国际物流测评
微观视角下国际物流的探究则更加注重国际物流企业的总体战略布局与市场竞争,战略分析是微观视角下國际物流探究的主要的方法。汪志中(2011)在对中国中小型国际物流企业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行业现有企业、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供应商和客户是企业进行战略布局的重要考究因素。王文娟(2016)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跨境电商异军突起、中国贸易格局的深度调整以及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所带来的海外投资时机等因素造就了中国物流业海外布局的新机遇。王成金和李国旗(2016)探究了国际物流企业进入中国的路径与网络空间布局,指出代理协议与联盟、投资物流设施或购置专用物流服务、合资、独资、并购等是各个时期国际物流企业进入中国所选择的模式,而空间布局上,国际物流企业的总部主要设在北京和上海并有向上海转移的趋势,其他网点则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以及港口城市,沿海地区较多而中西部地区较少。
国际物流最新研究进展
国际物流的多维视角观察以及基于科学方法的国际物流发展经验总结成果使得国内学术界对于国际物流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而同时伴随着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自身的发展完善,国际物流与国内产业的联动性以及国家战略机遇下国际物流发展的展望等问题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在国际物流研究的同时以及后期在国际物流深化探究的过程中,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国际物流自身的发展以及后期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一)国际物流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多方面的建设
伴随着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国内对于国际物流发展完善的探究不断的出现,从现有的探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重点关注国际物流过程中法规的建设、港口建设、保税仓库建设、信息平台建设、保险业务以及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以从各个方面推进实现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完善。杜佳泓(2003)指出国际物流立法工作要做到一定的超前性。曾小彬(2004)指出广东和香港要加强港口合作,既要瞄准两地港口物流的互补性,又要加强广东国际物流改革,缩小与香港的差距。孙开钊和荆林波(2010)则认为要积极打造国际航运中心来助推港口物流发展。温耀庆(2014)指出借助口岸物流和港口物流中心建设,发挥港口物流中心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可以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和国际投资。龚正(2005)指出国际物流快速发展背景下,海关应当尽快出台与之相配套的保税管理制度。梁登攀和赵一飞(2006)认为,加强口岸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协调、政府投资、区域规划、市场运作、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李勇杰(2008)认为,加强国际物流保险业务对于高风险性的国际物流行业至关重要。黄萍和郭峰(2011)认为,要强化大学英语教学中国际物流服务话语能力。戢晓峰等(2014)认为,国际物流人才培养要从培养方案、语言能力和专业实践等方面加强努力。周延东(2017)认为,要高度重视物流安全体系建设,建议探析回应性监管的理论内涵,并重构兼具批判性和建设性精神的物流安全概念。
(二)国际物流与国内产业联动发展及相互促进
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能够对国际贸易以及相关产业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国际物流的完善与深化发展,则会对国内产业产生更大推动作用。现阶段,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际物流产业与国内产业联动发展,相互促进,实现了产业的良性互动效应,国际物流产业的作用与影响不断扩大,但是产业的联动性仍然有待提升。孔文(2005)指出供应链管理与国际物流管理相辅相成。杨依杭和何晓明(2011)认为,中国国际物流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效率较低。王之泰(2012)提出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新课题。冀芳和张夏恒(2015)指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与跨境物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刘海猛等(2016)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要加强中哈物流网络布局与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丁建岚(2017)则建议西安国际物流港要积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三)国家战略为国际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自贸区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推动极大的带动了中国各项产业的发展,当然也显著推动了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同时国际物流的发展又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推进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何黎明(2015)指出,以自贸区建设为突破口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物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陈文玲和梅冠群(2016)指出“一带一路”物流体系需要进行前瞻性设计。孙文娟(2017)研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下,要从发展多式联运、提升供应链物流“走出去”服务能力、深化国际交流运输合作等多个方面拓展中国物流发展的市场空间。王娟娟和杜佳麟(2017)基于“一带一路”背景,提出了构建区域绿色物流体系的概念。当然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国际物流要想抓住国家战略机遇,需要结合已有的发展机遇以及国内国际新形势,积极开展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创新工作。
研究展望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的研究基本上对国际物流已经形成共识,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贸易发展起来的国内物流的拓展和延伸,其自身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并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国际物流绩效测评的方法基本形成,并形成了大量具有借鉴意义的成果,对国际物流发展规模、绩效测算、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探究有了明确的参考。当前,一些新议题被纳入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中来,法规建设、保险政策、人才培养等工作在推动国际物流发展的研究中逐步受到重视,国际物流与国内产业联动发展获得广泛认可,国家战略机遇下国际物流的未来规划也在不断的进行。
但是,已有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国内对于国际物流产业创新、信息化建设、便利化建设的探究还比较缺乏,作为国际物流产业的“软实力”,这些因素对国际物流未来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关于区域性或者全球性的物流价值链构建方面的研究也相对缺乏,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物流价值链的研究工作必要而紧迫。未来基于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规划开展区域性国际物流价值链研究,在工业4.0背景下开展物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探究、借助国际竞争理论开展国际物流创新与国际竞争力测度、借助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的研究成果开展国际物流信息化与便利化建设探究等工作将会对国际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显著的方向性指导。
参考文献:
1.杨长春. 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国际贸易,2007(10)
2.储昭,王强.航空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5)
3.李保军.国际物流助力中国发展国际贸易[J]. 国际经济合作,2013(9)
4.王红娟.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J].改革与战略,2017(3)
5.吴青.物流链整合下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