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间知识转移与创新绩效研究

2018-03-03万珊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关系创新

万珊

[提要] 目前,有效的知识转移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组织边界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基于资源的理论基础背景下,试图通过研究企业创新类型如何受到不同类型知识的企业间转移的影响,探索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关键词:知识转移;创新;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2月14日

当今社会,知识已经取代了石油,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基于资源的理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如果仅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创新所需要的各类知识,是难以保持其竞争优势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对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单一企业不可能具备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尤其当处于高新技术产业时,企业仅依靠自身的现有资源,很难保持其长久竞争优势。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跨越企业组织或技术边界的外部知识对创新至关重要(Rosenkopf and Nerkar,2001)。同时,也有相关案例研究证明,企业间知识转移是组织获取跨越组织边界的知识资源的一种便捷高效的方式。

一、研究综述

前期的研究发现,目前学术界关于知识转移与创新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特性角度。自迈克尔·波兰尼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隐性知识”概念以来,学者们就普遍认为企业通过隐性知识转移并实现技术进步的过程,已经可以等同于企业发展其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过程。

(二)企业联盟角度。从这个角度研究的学者认为,企业为何愿意促成战略合作,其主要原因是基于这种联盟伙伴关系,结盟双方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对方的知识资源。同时,由于联盟网络关系中的高社会资本,即较强的信任和规范,可以有效促进联盟伙伴间的知识转移,并且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产生较强的自我约束力量。

(三)创新网络视角。创新网络流派学者认为,企业之间之所以结成创新网络,是为了通过这种网络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主要就表现为知识资源的互通和融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网络成员都能够有效提高各自的创新能力。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网络组织与知识转移的关系研究,大部分将侧重点放在研究创新网络成员间知识转移的过程。而我国学者唐方成和席酉民在其《知识转移与网络组织的动力学行为模式》一文中提出了知识转移与网络组织的微分动力模型,这为知识转移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四)组织学习角度。组织学习,是持续发现组织自身的问题和外部环境中出现机遇,从而保持变革和创新,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在组织学习的管理学研究领域,有人认为呈现出理论的多元化倾向,原因在于组织学习的本质看法和研究视角不同。我国学者胡汉辉和潘安成在《组织知识转移与学习能力的系统研究》一文中,表示知识转移可以为组织带来比较优势,而组织学习可以提高组织面对不确定环境的适应能力,他们认为两者紧密相关。

(五)其他研究角度。常荔等学者在《基于知识链的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知识流在不同市场主体间进行转移并扩散,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创新,为企业提供价值增值功能的网状结构模式。华东理工大学的刘刚教授在《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了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知识特征以及知识转移,并提出了产业链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双SECI结构)。浙江大学魏江教授在《个体、群组、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和改进提供了指导。

二、概念模型的提出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多侧重于知识转移的层级、过程,知识转移的效果,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等方面。研究方法大多是理论研究,定量分析与数学模型相对较少,实证研究也不多。因此,为了更深入研究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本文拟在Henderson R.M.和Clark K.B.于1990年提出的“渐进型创新”、“构建型创新”、“模块型创新”和“根本型创新”的创新分类基础上,来探讨分析不同类型的知识在企业间的转移是否会影响企业创新的类型的变化,以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一)企业间知识转移对创新效果的影响。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企业的创新效果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将得到大幅提高,因为通过搜寻跨越组织技术边界的信息,不仅能够增加知识储备量。而且,由于搜寻和使用了这些跨界的新知识,企业的技术能力有效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当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水平超过一定程度后,管理超过企业知识范畴的其他知识反而给企业带来了负担,使企业的知识质量不升反降。因此,本文认为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绩效间并非呈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显现为U型关系,即低水平阶段,创新效果随知识转移水平增加而增加,到达某个峰值后,创新效果将随着知识转移水平的继续增加而逐渐下降。

(二)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对创新类型的影响。亨德森和克拉克(1990)认为渐进型创新是一种在当前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因为渐进型创新既不会改变产品元器件间的连接,也不会改变现有产品的核心设计,仅仅只补充现有产品的设计功能即可实现,因此他们认为,只要产品的元件知识不断更新,企业就会发生渐进型创新。相比较来说,模块型创新则是对组成产品的元器件进行变革,而保持原有元件间连接方式不变的一种创新。也即是说,元件知识的改变就会实现产品元器件的改变,继而发生模块型创新。结合第一部分结论,本文认为,知识接受企业处于元件知识转移较低水平时,倾向于渐进型创新,超过某一峰值后,继续进行元件知识转移,将引发模块型创新。

建構知识是一种怎样把产品元器件进行组合的知识?当整个产业彻底接纳了一种完全变革的主流产品设计,在一段时间内,这种产品结构会被持续使用,长此以往,所涉及的建构知识将相对稳定,并逐渐凝聚于各种企业业务流程中,导致产品开发出现惯性甚至惰性。这时,如果有先进的外部建构知识进入企业,企业产品研发将迅速跳出技术僵局,改进现有产品架构,从而发生结构型创新。随着外界建构知识转移的水平达到顶峰时,企业必将改变现有产品结构,根本型创新应运而生。因此,结合第一部分结论:本文认为,建构知识转移处在低水平时,将发生结构型创新,一旦超过某一峰值后,继续进行建构知识的转移,将引发根本型创新。

三、知识转移水平的影响因素

人类记忆学的研究发现,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越多,越易获取新的外部知识,也越易将新知识应用于新领域。基于这一原理,我们认为,企业想要获取并应用新知识,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因此,基于吸收能力理论可以得出,企业吸收跨越技术边界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已有的相关知识水平的函数。基于此,本文认为:知识转移水平分别与企业的研发资源以及现有技术能力成正比关系。只有企业研发资源充足,才能够更好地从现有的资源中开拓、创新,研究新领域知识,实现知识转移。而企业的相关技术水平也是影响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知识的转移需要技术的支持,而技术的推陈出新则需要知识的巩固,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技术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就体现在这里。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伟,黄瑞华.知识转移的效率:知识特性和内部知识市场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

[2]常荔,邹珊刚,李顺才.基于产业链的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01.22.5.

[3]刘刚.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

[4]魏江,王铜安.个体、群组、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

[5]Henderson RM,Clark KB.Architectural innovation: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n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关系创新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