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组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驱力研究
2018-03-03刘永栓
刘永栓
摘 要:高校学生组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嵌入学生组织发展全过程,通过构建多维互联的发展目标系统、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系统、科学全面的组织学习系统等,激发学生组织发展内驱力,促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驱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代青年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内容基础和精神源泉。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校学生组织是由学生按照教育管理要求或自身实际需要组成的,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标,具有一定组织管理功能的群众性团体。目前,高校学生组织主要包括班级、共青团、学生会和社团四种主要形式,其组织成员涵盖了所有在校大学生。在高校中,传统的课堂教育是学校学生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外以高校学生组织发起的各类校园实践活动已经构成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学生知识能力培养、思想道德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等方面愈来愈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全过程,激发组织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学生组织为媒介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展开,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学生组织内驱力发展现状
首先,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组织内驱力相关概念的认识。《辞海》关于内驱力解释为: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并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减弱;“内驱力”常与“动机”一词同义。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R.S.Woodworth)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因果机制包括了内驱力和机制两种心理成分。美国心理学家赫尔(C.L.Hull)对内驱力理论进一步拓展,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从以上分析并结合实际,我们可以将内驱力看做是由有机体内在自发产生的未来愿景和现实之间的内在创造性张力。学生组织也是一个动态复杂性的机体,在受到各类外部环境影响的同时,推动学生组织发展的根本力量主要来自于组织愿景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发展张力。学生组织内驱力主要源自于组织个体和团队对组织的贡献,具有内部性(是内生性成长的动力)、引导性(指导组织实现最终目标)、学习性(通过团队和个人学习而获得)、动态性(不同阶段的力量强弱会发生变化,目标实现后会逐渐消失)等特征。
组织发展的灵魂在于组织所秉承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学生组织也不例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确定组织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发展愿景,认清学生组织发展现状和问题,激发组织成员和工作团队实现组织发展愿景,推动大学生学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学生组织的主要使命。
纵观高校实际,学生组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尚存在若干困境。一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凝练为二十四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分别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理念和价值诉求进行了概括;而学生组织的工作往往以琐碎的情景化面貌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被照搬到工作中直接用以指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这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组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二是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发现若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和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否真实存在迷惑。三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价值体系的客观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等内容,与西方国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等存在很大的区别。当代大学生具有自身的成长特质,加之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存在极大的主观性,很容易将以上的内容混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错误的判断。
同时,现有高校学生组织自身也存在较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组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组织学生个体、团队发展动力缺失,组织发展内驱力增长缺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目标不明确、定位模糊。学生组织规章制度中缺少对组织目标的清晰表述,目标描述往往大而空,缺乏具体执行的条件;组织成员对组织的理解和定位出现模糊和偏差,也会导致组织活动盲从、工作执行不力等问题。二是组织结构层级分明、结构僵化。现有的党團、学生会、班级等主流学生组织内部结构功能往往都以科层制结构为主,这直接致使组织运行的低效率。三是组织成员低效的沟通和关系异化。学生组织成员的关系越来越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核心的学生干部进行决策和分工,而一般的组织成员具体执行。主要学生干部往往认为自己担负着更重要的组织成长使命,对自己专断进行学生事务决策的行为习以为常,而普通的组织成员也往往形成了遵从上级干部指示的习惯。四是组织环境中个体自我成长的停滞。学生组织结构的科层化,管理手段的陈旧,对组织成员行动热情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间接地导致组织成员渐渐远离学生组织。学生组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不力,学生组织发展内驱力动力不足,构成了学生组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双重难题。如何在学生组织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激发组织发展内驱力,是当今学生组织发展研究面临的重要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学生组织系统重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学生组织发展的灵魂。在现有情况下,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需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组织进行系统构建:endprint
1.构建多维互联的发展目标系统
科学合理的组织愿景和目标为组织带来清晰的发展方向,能够给成员带来激情和动力,并最终指引组织发展超越平庸,走向成功。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培养青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促进学生各方面全面成长是高校工作重要目标。而学生组织的发展也应围绕以上目标来进行,所以学生组织发展目标可以细化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主要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以日常事务管理为平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以上两个组织发展目标,方向宏观且内容相对模糊,不易为组织转化习得。在此情况下,对学生组织发展目标进行重新细化,构建多层次的学生组织发展目标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构建学生组织目标内容系统。把握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发展这一中心要旨,同时也要考虑组织中的学生个体既是工作任务的实施者也是目标的受益者,在服务其他同学的同时还要进行自我服务。考虑学生组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生个体实际特征,学生组织目标内容可以重新划分为四个层面:第一,思想教育目标。在所有工作和活动中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学生组织发展目标的灵魂。第二,德育目标。培养具有崇高理想、家国情怀和高尚道德素质的世界公民。第三,综合素质目标。满足个体知识和能力发展诉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社会化。第四,组织自身成长目标。构建学习型学生组织。学生组织目标内容系统的四个层面目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组织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组织目标整体。实现思想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实质是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和高校交给学生组织的重要工作目标任务,为其他目标提供了思想实现的基础;综合素质目标是大学生进行自我蜕变并实现人生飞跃的重要保障,体现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工作的精神实质;而组织成长目标决定了未来组织发展的方向,为其他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组织支撑环境。各类学生组织,可以在这四个分目标的基础上,明晰学生组织发展的具体愿景和目标,对组织目标进行细化构建,形成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目标内容体系,细化学生组织发展的具体任务,最终把组织目标和愿景有效融入到学生组织的各项管理和活动中,深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成长。二是要注重学生组织目标主体层次,建立组织目标和个体目标层次系统。每个组织个体都具有独特的目标内容特质,在清晰定义学生组织的组织目标的同时,注重对组织个体目标的有效引导。一方面,个体在充分理解组织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体目标的修订,与组织目标保持方向一致,将个体目标融入到组织目标中;另一方面,组织层面目标也要根据学校环境的改变和组织个体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促进个体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效融合,促成学生个体对组织目标的承诺和贡献,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服务组织的潜力。同时,尤要注意的是,组织中少数学生干部的个体目标不能替代组织层面的目标,防止少数个体对组织目标的侵蚀。
2.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系统
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系统:一方面,可以满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组织实现日常任务和目标提供必要的结构支持。以组织目标和工作任务为中心形成扁平化的学生组织结构,体现出灵活、开放、动态等特征。学生组织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目标和任务,构建组织、团队、个人三层面的组织结构模式。常规工作可由个人层面直接管理完成,保证工作效率;专项任务由团队负责,团队成员统一协调、分工负责;大型活动或任务由组织层面协调,进行团队间协作,保障活动质量。学生组织结构内部打破等级结构模式,以组织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团队个体为基点,实现网状互联。学生组织可根据工作任务通过组织内个体流动、团队协作等方式对组织结构进行排列组合,最大限度满足工作任务需要,促进工作目标完成。任务需求发生变化,组织结构随之变化,保证组织个体能够有效应对和持续成长。
扁平化的学生组织结构,核心构成要素是团队合作,而非控制。组织要改变传统依靠命令控制进行管理的心智模式,注重授权,让每一个学生个体得到知识和能力锻炼。在满足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驱动组织前进的原则是将必要的自主权、辅助支持和资源赋予那些需要的人手中。团队成员形成利益共同体意识,注重运用团队学习的方法进行协作,实现团队整体能力提升。组织学生个体,要具有一体化、开放和全局观,具备长远眼光,从全局和系统角度看待组织及其系统、流程和相互关系。通过组织、团队和个体成员三层面的知识和能力锻炼,共同构建灵活有机的组织结构系统。
3.构建科学全面的组织学习系统
组织的个体、团队和组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入学习,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组织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学习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国史等。结合实际调查发现,学生组织在学习价值观过程中还存在如下学习问题:内容缺失,只对少数核心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内容缺少系统性;引导不足,学习多发生在个体层面,且缺乏有效的组织学习引导;方式单一,学习方式大都以自学、培训、讲座等方式进行,整体学习效率低下等。学生组织在学习内容、学习层次和学习方式上进行丰富和创新,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和成长数据库,是构建组织学习系统的关键。
个人是团队和组织的基本单位,构建组织的学习系统首先要进行个人学习;通过自主学习、群体互动学习、直接实践学习等方式,个人充分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提升个体学习效果。团队是组织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团队成员共同的深度座谈和探讨等学习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提升个体和团队的沟通协作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和团队要注重充分学习和研究学生组织特征和学生事务管理特点,针对性地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组织各项学习和工作中。同时,还要有回顾经验改善未来行动的适应型学习、展望前景的前瞻型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学习;并同时能够充分学习系统思考、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团队学习、共同愿景等修炼手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对于组织的学生个体而言,要强调“终身学习”,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促使其成员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不断进行实践学习。要强调“全员学习”,不管是组织学生干部还是组织成员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形成人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学习氛围。要强调“全过程学习”,将学习贯彻于学生组织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约翰·瑞汀(John Reeding)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第四种模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任何企业的运行都包括准备、计划、推行三个阶段,而学习型组织不应该是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推行,不要把学习和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邊推行。这启示我们要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活动中注重学习,实现工作和学习有效融入。
学生组织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对已经习得和创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管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数据库。对学生组织中个体和团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常规化工作和重大活动经验进行编码和存储,形成知识数据库,数据库对所有学生成员开放,组织成员和团队可以方便地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对知识和能力成长数据库的即时更新,保持知识学习内容的有效性。同时,将知识数据库和各团队的工作实践有效对接,建立团队工作内容和数据库之间及时转化渠道,丰富数据库内容。
总之,学生组织自身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组织发展的始终,明确组织发展目标,建立灵活自如的组织结构,在团队和个体学习中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激发组织发展的内驱力,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促进组织成长。
本文系2015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工系统一般课题“组织变革视角下高校学生组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5JYX12)结项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 [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2] 迈克尔 J.马奎特. 学习型组织的顶层设计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 尹冬梅,丁力.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M]. 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8.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翟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