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人”假设看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2018-03-03沈佳赟
沈佳赟
[提要] 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内容来看,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是其根本性内容。众所周知,当下的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完善的激励机制上的,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的调节下建立完善且成熟的管理体制,这是作为当下社会,最应该被管理工作者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人”假设;经济体制;利益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4日
一、关于“经济人”假设的概念分析
所谓“经济人”假设,从其发源史料来看,主要是源于古典经济学当中的理论,这种说法流传至今。众所周知,从远古时代跨越到当下的文明时代,人类作为有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理性动物,在产生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无形的关系体,经济行为作为人有意识活动中最普遍的行为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而自足于社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动态和前景。如果将所谓的“经济人”假设进行定义,其就是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坚守真实性、客观性、理性的行为标准。
一个国家要想进行划时代的跨越,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方式上,还是从政治经济体制完善上,都应该摒弃陈旧传统的体系和形式,从而用全新的制度和行为进行调控。由此可见,完善制度和体系这一行为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发展形势,也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用来调控人的行为方式的重要桥梁和手段,其作为指导和影响人选择内容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人在行为方式中产生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能够反方向促进和规范人的行为方式,制约人的不良行为,从而为人的行为提供了准则和典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在当下经济与政治一体化的现代社会,没有利益的存在,就意味没有发展的可能,利益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是满足社会关系紧密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关系的进一步良好发展,无论是社会的生产方式,还是人们在普遍生活中的正常交流和来往,都是为了利益的存在而不断努力的。种种因素的交织更是验证了利益对于这个社会人的存在需要程度,其也是所谓的“经济人”所追求行为的根本动机。利益关系的产生和衍生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丰富多样化的,其并非属于存在的个体,而是作为当下社会发展的投射,每一种复杂的关系网之间都会随着人们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其利益点的不同也是特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象征,都与特定情境下人的行为密切且不可分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存在着普遍性的特征,追求利益作为其中象征性的特点,追求共同利益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分歧也是在所难免的。其但凡发生某一点冲突,都会引起利益双方的不满和爆发,从而使作为社会整体基本因素的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关系动荡反应,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甚至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在发生这种情况之后,社会相关机制不能够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那么矛盾双方很有可能扩大矛盾点,引起窗户效应,使人私人恩怨上升到阶级利益矛盾,只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和调控,才能够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不至于通过一些利益点引起巨大的斗争事件,国家制度作为一种特殊且坚定的力量,其作为一种居于社会地位之上的特殊力量,在其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已经在日益与社会脱离关系,其主要是为了缓和关系,从而促使经济利益关系之间发生剧烈的冲突,使冲突在秩序的影响范围内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所谓国家制度,指的是将其共同利益体与个体的利益之间建立固定的联系,从而形成虚幻的共同利益体。
在当下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与利益分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在制度完善过程中,是随着完善秩序的建立而变动的,并非独立进行变革和创新,这也就说明,任何一个利益点的产生都是有推动因素的。国家在执行相关制度的过程中,其价值体现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上。所谓国家制度,其实质上就是随着经济关系的调整而进一步的创新,这是一种为共同利益与单个利益而共同存在的。
制度的产生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其主要是根据社会生产与利益分配之间关系的调配的产生和发展的,其随着当下利益关系的迅速转型,在利益格局方面的划分上也做出了新的调整,是根据利益格局的划分而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從而做出一轮新的安排。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主要来源于人们对于当下政治制度理解的漏洞,从而能够将内在的利益点挖掘出来,并且能够使创新在潜在利益中发展,只有这样,改革创新全新的制度才能够自觉进行。总而言之,潜在的利益点构成新的内在驱动力。
二、从计划延伸至市场,我国需要全新的利益关系调整
在当前我国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下,计划经济作为经济行为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的利益在组成结构上,大多数呈现出“利益主观单一化、个体之间利益的分化、利益需求的整体化”,这些作为其基本特征,是需要受到重视的。众所周知,这种利益结构并非是自发形成的,它是需要一定的环境影响和内在因素驱使的,在决定化的公有制活动基础上建立的。在当下社会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是由国家政治决定的,更是迎合了当下的发展规律的,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其问题在于在实际践行过程中,总是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分离开来,在这个过程中,还总是将限制公共利益、剥削个人利益作为途径,长时间以来就会使漏洞无法填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参加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还会产生人们冷视这种公共事务的现象。自从我国建立起良好的政治体制之后,相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动态和目标也经过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原有的经济体制影响下,原来传统的旧势力经济体被彻底打压,旨在强调人的个人利益关系科学化和人性化,从而通过一种良好状态的相关体制,促使相互联系的经济利益体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很大程度上推动现代化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
在当下的经济政治发展环境下,所谓现代制度,不仅体现在其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吻合的联系起来,还体现在其能够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向成功的制度大胆跨越。众所周知,计划经济体系作为整个经济概况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有自发的激励体制是需要相关内容完善和建立的,再接下来的实践中,这一观点也被强烈证实。
三、人民利益是我国当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根本目标
从我国改革创新以来,纵观上下几十年,我国的政治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从经济结构的重建上,还是从社会结构的变化上,都更加实事求是,与我国国情的发展步伐相一致。众所周知,我国国情主要体现在当下是以公有制作为基础体制,从而与多种经济体系相互融合的经济体制。作为人民,其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是追求眼前肤浅的利益,应该将眼光放长远,将群众利益、集体利益和族群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相互融合,这作为改革创新的根本保障,为取得重大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相关管理人员,其应该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和改革是离不开群众人民的推动作用的,没有人民认同和推崇的制度是没有人性化的,而在建立制度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一旦不能将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利益点,就意味着对于人民利益的忽视和不屑,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发展动向。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进行中,应该不断改革开放,促进思想成熟,推动相关理论科学现代化,实现党的号召,从根本诉求上替人民办事,为人民服务,不让恶势力压倒积极影响因素,从而实现宏伟目标,实现人们的最高利益点。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进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其作为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改头换面,还要从根本上起到作用,简单的换汤不换药不只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负责,也是对人民利益的无视,要想使我国制度得到全面的完善,就应该通过制度体系的科学人性化转型来消除内在矛盾,切忌避免使矛盾点上升层面,避免重复的错误反复犯。由此可见,在我国进行顺利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善的、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科学系统性思想理论,这作为当下解决出口,是毋庸置疑的。在当下社会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其建立的体制应该是具备引领功能的、解决矛盾的、调动人民积极性的,从而使制度与经济相互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2]青木昌彦.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70.
[3]汪慧勇.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J].行政论坛,20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