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商贸流通现代化探讨
2018-03-03王军华
王军华
内容摘要: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对商贸流通现代化进行探讨,结合电子商务平台的影响,对县域商贸流通现代化体系的不完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商贸流通现代化体系建设建议,以期推进农村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县域经济 商贸流通现代化 建议 现状
县域经济发展中商贸流通现代化现状
(一)商贸流通业务范围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商贸流通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商贸流通业经营单位数量由2014年的2049万个增长到2015年的3105万个。分行业来看,如图1所示,主要行业中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逐年上升,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长6.2%,增长速度提高2.3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业在维持较高产出总量的水平下,还能保持增加值的不断上升势头,这也表明它在日渐成长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县级经济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县域层面的商贸流通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湖南省长沙市望江县为例,望江县已拥有两家商务部批准的龙头企业:望江县农业产业化公司(负责生资店建设)和长沙望联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生活店建设),截止2016年底望江县已建成逾300家农家店。
(二)县域及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出现、网络支付受众的逐渐扩大,网购平台营业额和销售额在不断上涨。如图2所示,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从2011年的8019亿元扩张为2016年的54315亿元,所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4.4%上升为13.3%。足不出户的网络购物方式日渐成为主流消费方式之一;同时2016年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率达到13%,农村互联网的高普及性和网络购物人群规模的增加也为县域经济的电商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来看,2011到2016年县域农村地区的网购人数迅速增长,农村网民數量也突破5000万,这也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同时各县也都在大力推广电子商务这一创新的商贸流通模式并推行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建立相关产业园区。
电子商务企业在结合农村经济状态前提下优化现有模式,采用与城市发展战略不同的农村电商商业运营模式,较为典型的形式有京东“3F战略”——工业品进农村战略(Factory to Country)、农村金融战略(Finance to Country)和生鲜电商战略(Farm to Table)。通过特色产品进城、优质商品和服务下乡等业务,逐渐在县域形成金融、农资、技术等一系列的农村电商结构网;京东正在推行设计县域居民从金融到生活服务整套的试点项目;同时也和当地政府联手开发项目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此外还有阿里巴巴推行的农村淘宝。农村淘宝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市场信息不完善和不对称,优质特色的农产品直接通过互联网交易最大程度实现市场化,使农产品能够以更接近市场化的定价出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缩短城乡差距和推进消费合理性和公平性。还有一种形式是农村O2O模式,以村村乐为例,村村乐将渠道下伸到农村,同时其站长制度的设立,增强了村村乐与农民用户的黏性,打通了线上线下的壁垒,村村乐也告别BBS模式并转型为O2O平台,类似的还有苏宁云商建立的直营店等。
(三)流通产业的分工体系形成并进行整合创新升级
县域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也表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县域商贸流通业向集中化和专业化发展,二是综合型企业增多。同时一些传统的仓储行业和运输行业正在进行创新整合,这也是商贸流通业的价值体现,这些整合创新升级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和流程创新改造等将流通行业的格局和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创新驱动成为主流驱动形式同时也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营业网点扩张占领市场的营业模式逐渐被淘汰,多元化的消费模式和农产品外销模式正在推动商贸流通产业整合升级。流通产业的整合创新升级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同行业集中程度增强,体现集中化优势;二是逐渐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化流通线路和综合型企业,形成了“购买-制造-加工-出售-物流送达”的综合型创新的运行模式;三是移动端、电脑端产生的需求流和消费流也成为不容小觑的一部分。
从县域经济运营管理的角度看,商贸流通的创新运行和消费导向一体化的管理新模式使管理不再局限于单一部门和企业,其触角开始向前端和终端延伸,实现跨行业的资源整合。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不完善问题,政府出台各项相关的方针和政策推进流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将商业网点的布置从县级向重点中心镇移动,为商贸流通创新项目的推行和商业网点布局的优化创造条件。
县域经济层面商贸流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和农村商贸流通组织结构混乱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在近年来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地区较为落后,相关政策的实施还不是很到位。县域经济层面的商贸流通现代化带来形式的多元化——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及供给方式的多元化。农村地区人少地多、交通不便利以及客户需求的分散性导致了商业网点推行和覆盖面临很大困难。同时农村地区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制度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无法实现专业化和专门化的规模效益,并未形成与商贸流通现代化相契合的制度;农村地区的物流行业不发达,除传统的运输服务外,物流的盈利形式相当单一。农村地区的农作物是由供销服务社承担主要流通作用,柜组承包对策造成个体经营主导的场面,这也使得农村地区出现需求不集中、组织结构混乱、缺乏良好的管理制度的现象。
在县域层面,商贸流通业的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技术水平的落后、组织结构的混乱导致商贸流通各环节行业发展不一致,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无法形成管理的集聚效应也导致了县域商贸流通现代化不能得到广泛的推进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些小型的、散乱的企业进行无序竞争,相关行业并未提供支撑,没有形成一条龙的产业链经济,这些组织结构的无序和散乱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商业网点布局很不合理,城市和乡镇之间的差距拉大,县乡中作为农产品供给和销售流通的中转区匮乏,且许多县乡中转区设置和布局不合理,并不能满足双向的需求,这也不利于商贸流通现代化在县域经济层面的推行。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为例,经抽样调查,此县70%-80%的营业场所面积为35-55平方米,在零售店中,处于第一位的是食杂店,百货店特别是精品或规模百货店更少。endprint
(二)县域经济层面的商贸流通现代化存在供销阻滞
我国农村地区农产品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供、产、销脱节的情况,这一直是影响县域商贸流通业的痼疾。农村现有的物流体系并不能满足农民对生产所需物资的需求,同时农作物实际价值的实现需要完整的供求价值链,农作物的销售环节也因不健全的物流体系制约受到影响。现代化的商贸流通手段给农产品供求链的很多环节提供了帮助,这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现实表明该问题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因此本文从供求链的各环节目前具体情况入手,同时借助商品的价值实现理论,更加深入地对供销阻滞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很多农作物市场价值要得到实现、农民的收益要得到提高需要一个完善的农产品市场。首先,农村所提供的交换信息平台缺失。小型的集市、为数不多的供销点并不能使信息得到充分交换,不完善的信息促使农产品的价格偏离价值。然后就是需求市場的不健全。农业产品需求方大多通过农产品代销网点和农产品营销网络的方式进行购买,而这些并不健全的平台导致部分需求无法得以传递;最后就是供给方农民对商贸流通途径认识和应用不足。农民无法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农产品出售从而使得供求链出现脱节,在供求链中对农产品加工和运输得到的利润真正到农民手中的很少,在供求链各环节的总消耗率高达20%,因而可以看出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商贸流通未能充分解决供销阻滞问题。
(三)缺乏有利的政策扶持且人才缺失
商贸流通业拉动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在短期不如金融业和地产业,这导致部分地区政府对商贸流通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偏低。同时,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消费和理财观念还不够成熟,这本身就带来了商贸流通现代化程度差。各方面都落后的客观环境使很多商贸流通领域的人才不考虑到基层工作,从而产生很大的人才缺口。人才是行业发展的软实力,县域经济下的商贸流通业要想实现现代化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县一级政府在引进人才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商贸流通发展不均衡且区域性明显
我国商贸流通业存在着区域不协调性。从省级角度看存在着东西部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差别明显;从县域角度看,县城和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不一致。从县域层面看,商贸流通业主要还是位于县城的核心地区,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供求数量都要远优于乡镇。供求方的主要需求来源则存在于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没有得到完善解决。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革新,新涌现的城区在商贸流通现代化的推行上要优于旧城区。新城区的批发零售行业都以综合超市、大型卖场为主,但是居民人口数量少导致市场规模小。新型城区企业的选址和建设都是由个体经营者依照人流等因素决定的,缺乏整体的城市规划意识,并未注重统一协调和事前规划,因此经济增速和发展效果并未达到理想水平。发达地区以及靠近国道省道的县乡商贸流通业发展要优于偏远地区县乡,从近几年公开的数据看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改进意见和建议
以经营为主导,构建农村商贸流通新体系。连锁经营模式更加适用农村地区居民分散的客观环境,因此在县域层面推行商贸流通现代化可以采用连锁经营的模式,再辅之以商贸网点的延伸和扩张。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不同地区的习俗差异明显,因此在进行商业网点的建设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同时在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培育龙头企业,以少数带动多数,并进行资源整合。比如对一些规模大、客流量多的综合卖场、商场可以提供政策上的扶持,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整体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在推行零售批发商下县乡时,应当积极利用农村供销社,充分将各供销社所积累的商贸流通资源利用起来,通过合作、收购、重组等途径将企业打入县乡内部促进商贸流通的现代化。此外,在县域层面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应该重视管理和监督,尤其是要重视商品的质量安全,要注意建设健全的商贸网点。质量和消费的安全是商贸流通发展所要遵从的前提和条件,不能因为商贸流通渠道和方式的增多而放松对质量的监管,这也是商贸流通业必须担负起的责任和义务。
发展农村物流业,为商贸流通现代化提供保障。物流业的发展快慢直接影响了商贸流通的效率。为推进农村的商贸流通的现代化进程就必须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物流业,以保证两者之间步调一致。农村地区应努力构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点,并加强以此为中心点的周边范围的物流运作。在建设此中心点时还要进一步加强该辐射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中心点的作用和效果。其次要有构建物流网络的意识,在构建物流中心点时注意将农产品和其他产品纳入物流网络中,使其形成集合效应,为县域层面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再次在构建物流中心点和物流网络的过程中要有整体规划意识。为满足农村分散的需求,我国县一级政府应积极构建围绕区域物流中心点不超过60分钟的高效配送物流网,并注意整合现有运输资源,构建立体综合的物流配送运输平台。除此以外,还可以结合区域独有的流通途径,大力发展城乡快递合作,推进农村网销网购的发展。
针对人才缺失现状,健全县域层面人才引入模式。基于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专业化人才的缺失,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商贸流通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为商贸流通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人才支持。首先,针对有想法从事商贸流通业的农民组织培训,可以结合网络授课等较低成本的培训方式传授基本商贸流通业知识。其次,是建立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为使农民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政府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该行业的专家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实质性的指导、解决实际的问题。最后,地方政府要努力促进校企合作,根据县域层面商贸流通业的需求,定向、批量培养该领域的专业型人才,并对深入县乡工作的优秀人才予以一定程度的奖励。
积极结合电商平台,发展网络商贸流通。要加快农村地区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就要积极结合电商平台,重视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广。我国农村地区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同京东、淘宝等规模较大、较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搭建一个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农产品供销流通平台,推进农产品在网络上的流通和销售。同时统筹发展商贸流通网点和网络流通平台,注重地方性和专业性的协调。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农民对电子商务平台的认识和试用,引导他们利用网络渠道解决农产品过剩和难以售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兰秀文.我国商贸流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
2.来文珍.基于县域经济的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1)
3.何永达.农村流通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1)
4.孟雷.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