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股金”撬动产业发展
2018-03-03郑合
郑合
2017年9月,南川区河图镇长坪村。
在这个丰收的秋天,畔园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基地里,优质猕猴桃长势喜人。
徜徉在这个按照现代化标准打造的新型基地里,当地农民吴伦寿喜上眉梢。
大半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吴伦寿,如今依托这个新型基地,不仅成了农业产业化工人,每年可以获得近万元的土地流转和务工收益,而且还成了股东,能享受到千余元固定分红。
“以前,这样的事做梦也不敢想哟……”吴伦寿说。
在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进程中,这件曾经让乡亲们“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如今正在覆盖南川区所有贫困村。
扶贫资金变为“扶贫股金”
畔园猕猴桃种植合作社诞生的初衷,是为长坪村培育联结致富能手和广大普通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产业“龙头”。
然而,要建立联结机制,畔园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必须迈过两道坎。
一是资金总量不足。“过去村里发展产业,不少贫困户因为缺钱,只能站在一旁干着急,扶贫项目很难帮到真正的贫困户。”畔园合作社负责人李娟深有体会。
二是资金分配不科学。南川区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有些干部觉得贫困户产业发展基础差、市场信息闭塞,于是将有限的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式地直接分配给贫困户,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而且容易助长一些人的“等靠要”思想。
经过调研,南川区提出了对策:依托农村集体资产体制机制改革,结合南川实际,启动扶贫资金股权化改革。
这项改革按照股权化要求和“资金入股、配股到户、保底分红、脱贫转股、共享收益”原则,对相关扶贫资金进行集约化股权化使用,以扶贫资金股权化帮助农民增收。
畔园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很快就从这项改革中尝到了甜头。
农民股东“争做当家人”
股權化改革试点启动之初,李娟坦言自己并不是百分之百支持。
当时,区财政扶贫资金给合作社提供了21.6万元补助。按照股权化改革试点方案,这些资金按照每股4000元的标准,为村里54名贫困群众进行配股。
为给这些贫困户享受红利提供保障,入股协议还划定了明确的分红标准:合作社年利润在100万元以下的时候,贫困户股东每年按入股扶贫资金的8%获得红利;合作社利润超过100万元之后,贫困户股东的分红收益比例为利润的5%。
改革试点之初,李娟对这样的利益安排有些不理解。“补助不多,却要让企业背负相应的社会责任,一开始觉得是个负担。”她回忆说。
然而,股权化改革试点启动之后,李娟惊喜地看到,农民股东们对基地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家不仅主动参与管护工作,还积极学习新型猕猴桃生产管理技术,真正有了“当家人”的模样。
借着这股“争做当家人”的东风,合作社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硬件上,合作社通过土地整治,让原本分散破碎的“巴掌田”,变成了经过平整的集约化连片农田;在软件上,大户和贫困户都成为了股东,原本的隔阂消失了,剩下的就是一心一意把合作社这个“利益共同体”发展好。
“软硬兼施”之下,畔园猕猴桃种植合作社的亩经营收入超过了7000元。
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2017年9月2日,畔园红心猕猴桃基地。
这天上午,伴随河图镇第三届畔园红心猕猴桃采摘季拉开序幕,大批游客涌入果园。
经过快速发展,畔园红心猕猴桃已跻身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之列,成为当地效益农业的一张“名片”。
采摘季启动之际,当年的猕猴桃已经全部挂果:正是这些在模拟原生环境中生长的纯生态食品,吸引了来自重庆主城和周边城镇的大批游客前来一饱口福。
看到游客们纷至沓来,李娟和吴伦寿的心里都美滋滋的。
吴伦寿和其他股东盘算着:果园生意红火了,猕猴桃卖得好了,合作社发展起来了……股东们的红利也就有保障了。
如今,畔园猕猴桃种植合作社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400多亩,年产量十多万公斤。通过股权化改革试点,在合作社“配股到户”后,平均每户贫困户股东将可以获得包括土地流转、务工、股东红利等各类收入8000元左右。
就在李娟和股东们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时,在股权化改革另一试点镇三泉镇风吹村,也通过3个大户牵头、65户村民以土地或现金入股自愿参加,成立了老马水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很快就获得了现金入股147500股,土地入股53600股,整合了160余户、600余名村民的800多亩土地。
随着试点顺利推进,扶贫资金股权化改革开始向全区拓展。
据南川区扶贫办介绍,通过扶贫资金股权化改革,南川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扶贫资金整合起来、传统种植改变过来,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股权化扶贫,在动员群众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脱贫致富能力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资产性收入来源,为他们提供长期、稳定、有增长空间的资产性收入,可谓是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