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农村实际,创新教育活动
2018-03-03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中心幼儿园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中心幼儿园 郭 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我们作为农村幼儿园,就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可利用的资源,开展好具有农村特色的活动。因此,我们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巧妙的融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环境创设显“特色”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根据本学期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具有“农村特色”的环境创设,“农村特色”不仅体现在取材上,在我们的命名中也能很好的体现。
如我们的户外环境创设,我们向家长收集破旧的草席、雨伞、草绳、月饼盒、扫帚、纸箱、秆草、柿子把来进行创作。孩子们用草绳来装饰旧雨伞,旧雨伞立马变成一把茅草伞立在一亩伞园中,或许是为看园人遮阳吧?把扫帚倒立过来孩子刷上不同层次的绿,再用旧报纸团出大大小小的纸团,染上深深浅浅的黄,将它们随意放入枝条间,剪下一块草席将扫帚把轻轻一裹,拿一截草绳上下一扎,一棵形象逼真的柿子树依墙而立。一个旧的纸箱,一把从田里割来的秆草,它们完美结合到一起,立马变身为一座乡村气息浓郁的茅草小屋,飞倦了的鸟儿可以在这里小憩。一改传统做法,我们没有用卡纸、彩带、瓦楞纸等来装饰作品的画框,而是收集有凸边的、漂亮的月饼盒来做为孩子们作品的画框,没有进行任何装饰,就是充分利用月饼盒本身的色彩,这样既美观新奇、经济实用,又低碳环保、绿色安全。三面墙、三个主题既独树一帜,又浑为一体。再来看我们的命名,从“一亩伞园”——“一树成林”——“一纸花开”,将主题活动与农村气息紧紧揉合。家园栏我们分别用“家园田田”、“家园通田”、“家园子田”来命名,三者合一寓意为:为了孩子地快乐成长,我们家园要保持很好地沟通,才能过上甜甜蜜蜜的生活。我们以草席做底色,草绳来书写、勾勒,水彩做染色,柿子把装饰成的小花做点缀。小小的茅草伞,依墙而筑的鸟窝,欲飞的白鸽,俨然的大树,静静的茅草屋,不觉中将人带入了乡间田野。孩子们在参与创设的过程中,发展了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合作能力等,不仅幼儿喜欢这样的环境,入园离园时间家长也驻足观看。
二、区域活动显“特色”
区域活动是集中教育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动手能力、手眼协调配合、独立思维、分享和合作等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们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三种资源”,开展了具有农村特色的区域活动。
1.适应农时,花草作物走进区域活动
我们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可利用的资源。随着四季更换,经常把不同的材料投放在美工区、自然角。如:春天的迎春花、桃花、柳枝;夏天的小麦秆;秋天的种子、果实、树叶;冬天的大白菜、胡萝卜、果壳、豆类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手工材料。在制作区,投放各种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瓜果蔬菜,各种蔬菜经过孩子们的粘贴、拼插、雕刻,南瓜变成了小灯笼,辣椒变成了小老鼠,洋葱变成了小娃娃,土豆变成了小肥猪,菜花变成了小绵羊,西红柿、胡萝卜、白萝卜变成了各种小动物、小玩具……将这些材料投放到活动区中,为区域活动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2.融入时令,亲近自然拓展区域活动
农村美丽富饶的大自然,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我们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青山、绿水、垂柳、晚霞、家禽;美丽的春天,可爱的夏天,金色的秋天,银色的冬天。如:春天带领幼儿到野外去散步,引导幼儿观察树怎么样了,地上怎么样了,让幼儿亲自体验到:春天树绿了,花开了,小草长出来了,鸟儿从南方飞回来了,人们换上了春天的服装,开始下地播种了。使幼儿在观察中逐步树立起联想,构思与绘画的自信心。
3.挖掘民俗,制作教玩具,丰富区域活动
我们充分利用民间、家长的丰富教育资源,开展了剪纸、面塑、手工制作等多种教玩具;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了服装,进行“时装表演”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区域活动内容,既节约了资金,又提高了教师、幼儿的创新能力。发动家长一起收集人们以前用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陈列在区域中,创设“勤劳农家”认知区,让幼儿了解农具的名称、作用以及农家生活。同时结合家乡传统节日在表演区中增设《游花灯》等,请有经验的家长和我一起教幼儿制作花灯,鼓励幼儿模仿成人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懂得了协商谦让,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了互助、合作和分享。
总之,我们要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让幼儿自己去感知、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