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王氏文人心态
——深度解读《兰亭集序》
2018-03-03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高级中学杨仁芳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高级中学 杨仁芳
在高中的古文教学里,《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是文辞非常优美的千古名篇,两篇文章有很多共通之处,写法上、情感表达上都很相似,景物描写也很清静平和,引人入胜。主题方面,虽然思辨意识各异,但不同时代的这两位作者都在文章中流淌着浓厚的生命意识,探讨生命现象,均表达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两篇文章也都要求背诵。对于学生来说,背诵、写作手法等都可以很快掌握,可是这样有深度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章,仅仅这样就够了吗?我认为不行,文章中探讨的生命问题,是我国古代文人普遍都喜欢涉及的,天地悠悠,人生怆然,亘古不变,所以我打算以《兰亭集序》为突破口,由王羲之抒发的生命感慨引出《世说新语》中王氏文人心态,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我国古代文人心态,从而去深刻理解像《兰亭集序》这种富含深刻哲理的文章。
王氏作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顶级显贵,培养出了大批多才多艺的文人,以及文人兼政治家或军事家,他们是这个家族的中坚力量。“个人行为是由主体条件和环境情势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物质和精神获得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形成了特殊的心态。
一、体悟中透出浓重的悲情色彩——王氏文人的生命意识
所谓“生命意识”,即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思考。王谢的伤感是对生命流逝的最真切的感受,人一旦步入桑榆之年,对万事万物都显出一种特别的敏感哀愁来。后有“哀感中年”、“丝竹中年”之语,形容人到中年对亲友离别的伤感情绪。王谢这种对于生命意识的体悟具体而深刻,就像宗白华说的:“人到中年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情随事迁”、“终期于尽”等感慨,如果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了解王氏文人这种悲情色彩,就很难和古人产生共鸣,难以理解为什么明明是一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的欢乐聚会,情感怎么突转直下,“感慨系之矣”呢?很显然,王羲之的感慨是对生命陨落,人生幻灭的深情而浓重的悲悯。对于个体生命,人类是多么渺小,对其只能表现出没有办法掌控的无力感,因此悲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二、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王氏文人的人生态度
王氏文人虽然会受到一定出世观念的影响,但更偏向的是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只有在政坛上占据高位,才能成为社会的顶级豪门。
《世说新语·言语》中有一个“楚囚相对”的故事:“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对于政治环境的困境,周候等人仅仅是相视痛哭,毫无对策,而王导却十分豪迈大气,表现出一种不甘心的心理,他认为应共同合力,效忠于朝廷,则光复祖国之日一定有望。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不消极怠慢,也不图个人安逸而无所作为。一天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太傅悠然遐想,有一种要脱离人世的高洁之志。王右军对他这种虚谈废务行为很不赞成,认为在国家政治多艰的时候,应该承担起责任,如夏禹、文王一般为国鞠躬尽瘁。
知道了王氏文人的这种入世观念后,我们再来解读《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就不难理解这句话其实表达了王羲之对当时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的批判,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因为在课文的开始是欢乐的宴饮场面,接下来王羲之开始感慨生死,并说“岂不痛哉”,学生很容易错误解读为他是一个消极避世的文人。通过对王氏文人入世精神的解读,我们知道恰恰相反,正是生命有限,才更应该多做实事,使自己的人生不虚此行。
三、崇尚幽雅——王氏文人的审美情趣
王氏文人崇尚的“幽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幽静”,他们试图在山水游荡、吟诗作乐中追求一种宁静的精神天地,他们的生活趣味也从最基本的物欲的满足转向重视祥和宁静的境界的追求。
他们在幽静的环境中进入一种幽静的精神境界,感受着着人与自然的美妙合拍的韵律,也像宗白华所概括的那样:“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宁静的精神天地。”[4]
另一种是“高雅”,表现为行为举止、情感表达的高雅。他们深情、对生活感触深,但是在行为、在风度上,却总表现出温文尔雅、不粗俗,不过于外放,不给人一种不修边幅的感觉。如《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王子敬去世后,王子猷来奔丧,两人兄弟感情极好,但王子猷却不哭,只是取了子敬素日喜好的琴来弹,也不调弦,最后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最后悲恸良久,月余亦卒。王氏文人大多擅长音律,从容安然,哪怕面对死亡,内心已经悲痛万分,但抒情方式也与世俗不同。
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都是王氏文人的代表,兰亭集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由王羲之两个儿子的高雅行为也可侧面看出其父的风雅非同一般。所以,《兰亭集序》中对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的描写,是可以使人身临其境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觞一咏”等字词,简洁明了,但却写绝了当时的美景雅事,渲染了一种清幽,祥和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从生命意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三个方面对王氏文人心态进行研究,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兰亭集序》,毕竟单纯的以本为本,让十五六岁的的孩子去理解王羲之历经生活后体悟到人生哲学,是非常牵强的,也不现实。
虽然从《世说新语》中反映出来的王氏文人心态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但由于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有限,本人的知识积累也欠缺,所以只选了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加以概括阐述,在这样深入的知人论世环节中,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见识,可以怡养性情,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同时师生在知识,技能,情智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升,并享受着语文学习的精妙绝伦,这也是教学改革中“大语文”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