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IT生存法则”之平安城市的信息化基础

2018-03-03高洪福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18年7期

“我们近几年没少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这个案子必须尽快侦破,就靠你们了!”

听着领导的指示,甘处长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作为该市局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人,这几年可是没闲着,立项目、定方案、跑资金、招投标、盯建设、促运维,一个接一个地搞,真是忙得焦头烂额。

这么频繁地上项目时,就有种预感,如果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那可是要担失职的责任的,这不,该来的终于来了。

甘处长之所以担心,是因为他心里没底,这些信息化项目能否像设计目标那样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尤其是几个创新的项目,自己所在的单位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呀!

……

客观地说,用能不能尽快破案,来评价公安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成败,这有些偏颇,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却有意无意形成了这样的意识,那么,它真正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呢?

首先,要及时归位。让我们先厘清几个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综治大数据平台、网格化管理系统、警务云……

其实,后几者都是具体的工程项目(注:应该还会陆续增加),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前者(注:平安城市),再扒开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高清视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分析等的身影,这确实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范畴,只不过与业务目标进行了媾和,给人们的感觉是只要有了这些技术,就能实现这些子目标,近而实现整体目标。

但事实是,有了这些技术,上了这些项目,只是提高了相关单位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缩短了应急处置的响应时间。要真正实现最终目标,还是要进行社会综合治理,这靠的更是机制、流程、人员,甚至政治、经济、文化策略和措施。所以说,我们需要给这些技术手段合理归位,才能不模糊焦点。

其次,要有统筹意识。鉴于城市安全的保障效率越来越依赖信息化基础的辅助,就要有全局观,从历史的经验不难总结出,现在这些工程项目都是为了解决单一的问题而建的,如果不能发挥协同效应,其效能就会大打折扣!

实践中,由于大多数单位都没有进行总体统筹,所以都是在建设完成各单一应用工程项目之后,才通过建立各级云中心的模式进行统合,出发点是好的,但真正执行下来,才发现精力都放在云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软、硬件资源池的共享上了,依然没解决根本问题。

其实,这当中的关键点是系统的横向拉通和数据的共享,必须建立一个共享的机制,同时再借助技术手段进行数据的标注、整合、脱敏,让不同业务部门的人员都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权限设定,充分使用、提高效率。

最后,要重视设备保养与系统运维。现在依然存在重建设,轻运维的情况,虽然有各种考核指标要求,但在实践中,还是不断出现许多设备和系统的可靠性并不满足要求,所以才会出现一些热点事件取证的缺失。

这当中,需要特别提醒的是,IT系统的可靠性是由可用性和可持续性两部分组成的,前者需要通过架构设计实现,如双活、RAID、分布式等,以保证服务的不间断;后者需要在出现故障后,由相关厂商或服务商在规定响应时间内进行处理和恢复。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没有分清两者的区别,并细化到具体的SLA中,被相关的建设方和运维方粗放对待,才会出现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情况。

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设备与系统的可靠性,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基础的效能,为实现平安城市的总体目标提供可依靠的技术手段。

——IT语录:做自己应该做的!

处里抽调业务骨干,尽快与重案组联合工作,把能用上的系统都用上,能帮多大忙就帮多大忙,只要能提高他们的破案工作效率,就算尽力了!

对,就这么做!甘处长终于想通了,心也平静了下来。

下期预告:脸皮真的那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