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情绪和症状的影响
2018-03-03郭颖
郭颖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引言
冠心病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常常合并心律失常这一并发症,合并症状的发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需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干预[1]。在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干预中,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疾病康复有重要帮助,而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常常过于关注疾病本身,常护理患者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干预,这使得护理干预效果往往不满意。近年来,本院在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干预中,应用多样化的护理干预模式,实践证实干预效果满意,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5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病患均为2017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进到医院进行治疗的患者,患者均经动态心电图及体征判定为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将患者分成以下两组:观察组38 例,男22 例,女16 例;年龄50-76 岁,平均(64.5±1.2)岁。对照组37 例,男20 例,女17 例;年龄48-75 岁,平均(64.1±1.2)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介入或用药治疗的方式,对照组在疾病治疗期间仅实施病情监测及用药指导的常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则实施多个护理内容组成的多样化干预模式,具体如下:①健康宣教。采取通俗易懂及多样化讲解方式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具体讲解疾病病因、治疗手段、并发症发生及自我护理等相关知识,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的疾病认知提高,如此提高患者用药治疗的依从性及疾病治疗效果。②心理疏导。因长期病情反复发作,使得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需采取交谈及评估方式及时的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负性情绪产生原因做针对性的情绪疏导,方法包括播放舒缓型音乐及开展娱乐活动等。③用药指导。疾病治疗过程需较长时间,这一时间需要严格遵医用药才能使患者疾病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所以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讲解药物药理作用、用药方法及不良反应等,保证疾病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在出院时刻,采取焦虑或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价患者情绪状态,量表总分均为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负性情绪越严重。根据临床疗效判定两组症状改变情况,若治疗24 h 内心衰得到控制为显效;治疗及护理48 h 内心衰得到控制为有效;治疗及护理72 h后心衰仍旧未得到控制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SAS、SD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情绪及症状比较()
表1 两组情绪及症状比较()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为中老年常见的疾病,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在疾病治疗期间还需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2]。多样化护理干预指护理过程,关注患者疾病、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通过系统有效的护理干预,稳定患者情绪及促进症状的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出院时刻的焦虑及抑郁评分上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这提示多样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干预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这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实施多样化护理干预,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促进患者症状改善,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