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

2018-03-03苏松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开颅栓塞导管

苏松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云南 文山 663000)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诱因,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发病率,仅次于脑出血和脑血栓等脑血管意外,对患者的危害性巨大,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1]。其常规的治疗方法为开颅夹闭手术治疗,此法虽能有效阻闭动脉瘤,但手术创伤大,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近些年随着介入栓塞的治疗方法的发展,使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更为方便,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更好。但由于一些患者载瘤动脉解剖学形态的复杂性,造成血管栓塞失败,而微导管成袢技术则可一定程度上解决此类问题,提高微导管到位的成功率和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2-3]。为此,本研究对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微导管成袢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 例,女31例;年龄39~75岁,中位年龄59岁;瘤体直径1.94~6.83(3.98±1.54)mm。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标准,并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3D-DSA)确诊。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颅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17例;年龄40~75岁,中位年龄60岁;瘤体直径1.94~6.80(3.95±1.50)mm。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39~74岁,中位年龄58岁;瘤体直径1.96~6.83(3.99±1.58)mm。研究对象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悉,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患者术前经3D-DSA检查确定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大小,给予患者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切开患者头部皮肤,剥离骨膜后切开脑膜,手术视野下观察确定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在显微镜下采用动脉瘤夹对动脉瘤进行夹闭处理,然后放置引流导管完成手术,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镇痛和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经3D-DSA检查确定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全身麻醉后进行栓塞治疗;根据不同患者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形态特点选用适宜的微导管;将微导管进行塑形,采用扭控性能较好的微导丝输送至载瘤动脉远端,根据具体情况微导管在瘤体内形成1、2个圈袢,将微导管缓慢输送至载瘤动脉远端的主干血管内,此时,将微导丝撤回到微导管最近圈袢附近,然后回撤微导管并将该圈袢顺直,再将微导丝送至更远的微导管圈袢的近端后,并同时回撤微导管,如此反复操作将动脉瘤内的微导管顺直至跨瘤颈部位;然后撤出微导管将支架输送至目标位置,再将另一根弹簧圈栓塞用微导管输送至瘤内,部分栓塞动脉瘤后释放支架,再继续填塞直至栓塞结束;术后患者进行出血点的止血处理[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比较,得分越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比较,得分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差;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观察两组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观察,对两组患者存活率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中位年龄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NIHSS评分/分 ADL评分/分观察组 35 9.23±2.32 10.09±1.29 59.89±5.48对照组 35 14.85±3.27 14.82±2.16 48.76±4.81 t值 8.293 11.123 9.030 P值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71%(9/35);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8个月,观察组患者存活27例,死亡8例,生存率为77.14%(27/35);对照组患者存活16例,死亡19例,生存率为45.71%(16/35);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8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5,P=0.007),提示观察组患者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3 讨论

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开颅夹闭治疗和介入栓塞治疗,两种均能对动脉瘤进行有效的闭塞,但是开颅夹闭治疗的手术创伤性大,术后易带来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5]。而介入栓塞治疗的应用则会极大的减轻开颅治疗缺点,具有手术创伤性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随着栓塞材料及栓塞技术的发展,使得介入栓塞治疗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但对于一些复杂位置的载瘤动脉来说,受限于载瘤动脉与主干血管的夹角度过小,可造成微导管难以顺利到位,使得栓塞失败[6]。而近期的研究表明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则可对此类复杂动脉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该项技术是采用Simon导管原理,使微导丝呈逆向方向进入目标血管,提高微导管顺利到位的概率,从而提高了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7]。

在本研究中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并与常规开颅夹闭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NIHS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患者,而ADL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充分表明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其本质原因是减少了常规手术的创伤引起的术后恢复慢,或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性高,这是由于介入栓塞的治疗精度较高,术中可有效避免对周围组织的创伤[9]。在随访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显示了栓塞治疗良好的远期疗效,这是由于微导管成袢技术的应用,使得栓塞治疗的疗效进一步提高,对难以栓塞的特殊位置的动脉瘤也能够栓塞根除[10]。

综上所述,微导管成袢技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手术安全性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蔡烨琰, 孙晓川. CTA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8(11): 150-152.

[2]虞德明, 白亚强, 刘文晶. 血管内介入在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 重庆医学, 2016, 45(18): 2552-2554.

[3]魏文锋, 袁雪松, 刘平, 等. 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治疗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的疗效[J]. 江苏医药, 2016, 42(23): 2558-2560.

[4]卫仲军, 张保臣, 朱家宝, 等. 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在治疗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1(16): 125-129.

[5]陈旭, 詹健, 张永安. 双微导管技术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价值[J]. 医疗装备, 2016, 29(24):125-126.

[6]Cho YD, Rhim JK, Park JJ, et al. Microcatheter looping to facilitate aneurysm selection in coil embolization of paraclinoid aneurysms[J].Kor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Korean Radiological Society, 2015, 16(4): 899-905.

[7]黄清海, 邹超, 吕楠, 等. 瘤内微导管成袢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中的应用[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12):1224-1227.

[8]唐洪涛. 微导管成袢技术超选颅内锐角血管或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性[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15): 3044-3045.

[9]Starke RM, Durst CR, Evans A,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unruptured wide-neck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comparison of dual microcatheter technique and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J].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2015, 7(4):256-261.

[10]郭锋, 孟凡国, 于建军, 等. 微导管成袢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31(5): 465-469.

猜你喜欢

开颅栓塞导管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肺隔离综合症经皮导管血管栓塞术1例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