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金融机遇及银行对接路径

2018-03-02程华杨云志韩剑

银行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湾区大湾粤港澳

程华+杨云志+韩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概念走向现实

在新兴经济与市场资源配置全球化的历史新格局下,单打独斗、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发展模式难以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发展,协作、创新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珠三角城市群正以崭新的发展理念,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融合,一个世界级大湾区正在我国的南海边强势崛起。

全球第一湾区扬帆起航

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大家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提出“支持粤港澳三地在中央有关部门指导下,扩大就合作事宜进行自主协商的范围;鼓励共同编制区域合作规划。”之后,2009年到2014年,粤港澳三地政府陆续提出“湾区发展计划”和“湾区经济”的概念,就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达成共识。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明确提出“深化与港澳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并在2016年的两会中,将“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写入“十三五”规划。大湾区城市群的提出,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布局。

2017年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进一步推进。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并将其列入国家发改委年度重点工作。紧接着4月、5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率团多次考察粤港澳大湾区,与内地政府探讨大湾区城市群共同发展合作问题。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见证下,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目标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及世界级城市群。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上报稿已基本定稿,准备报国务院审批,官方称年底公布。粤港澳大湾区蓝图已经基本绘就,“粤港澳大湾区”从概念逐步走向现实。(见图1)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与发展前景

“湾区”指的是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由此衍生的经济效应则称之为“湾区经济”。湾区经济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等特点,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

从发展定位来看,我国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比肩,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新经济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面积5.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671万人,2016年GDP达到9.17万亿人民币,经济总量已跻身全球第三大湾区。此外,湾区内合作基础扎实、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领先,具备成为世界级创新经济湾区的发展优势与巨大潜力。(见图2)

从战略意义上,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着国家区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推动对外开放的多重重要使命。首先,在“一带一路” 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之后又一大区域发展战略新布局。过去的发展经验表明, 港澳因素以及粤港澳合作是撬动广东改革开放的一大杠杆,也是加快广东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今大湾区城市群的提出,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为粤港澳城市群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较好产业基础和创新环境,有望成为我国整体转型发展的新动力。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和挑战,亟需培养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体系完备,既有强大的制造业发展优势,也有以深圳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具备香港、澳门两大先进的服务业中心,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利于培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创新中心,为中国引领新一轮创新发展和新型全球化提供重要的空间载体。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是国家提升对外开放的新门户。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香港、深圳和广州港三个全球十大港口,内联中部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外通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位优势突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发挥内外联动、海陆统筹的重要支点和枢纽作用。大湾区城市群的崛起,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有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金融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逻辑在于以创新的金融业态支撑创新产品,匹配好金融业态和金融服务对象将发生巨大能量。这里产业体系较为完备,涵盖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尤其在金融产业发展方面,大湾区中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香港,也有金融发展日益迅猛的深圳与广州,总体金融实力强劲。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2017年发布的第22期榜单,香港重回全球金融中心前三强,和排名第二的纽约差距只有12分。深圳、广州分别位列第20和32位,均较上一期排名有所上升。随着亚太地区金融发展步伐的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发展将会呈现出逐步赶超欧美传统金融中心的態势。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未来将在共建核心金融圈,推动粤港澳金融竞合有序、协同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规模宏大的大湾区建设为区域内金融机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金融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红利先行先试,创建全方位金融创新环境endprint

根据《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要求, 前海、南沙、横琴将在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强化国际贸易功能集成,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监管服务和税收政策等多方面大胆探索,先试先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见图3)

此外,随着大湾区建设的加速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全球金融机构及优质企业会如潮般涌来,金融服务创新的需求也将更为丰富。香港的金融监管制度和标准,及法治制度与西方类同, 并获得国际认可。大湾区内金融企业可以香港作为榜样和业务试点,推进业务在接近西方模式监管环境下的兼容性发展,长远可以促进大湾区金融企业向世界各地输出金融服务,并以香港作为其国际业务的根据地。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大湾区内的各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必然会制订更多的优惠政策。政策红利先行先试,将会创建全方位的金融创新环境,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金融创新及服务快速发展。

金融优势互补,催生多层次金融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金融圈的发展离不开粤港澳金融市场的深度对接。一方面必然会深入推进粤港澳湾区内金融机构协同、金融市场对接、金融产品互认、金融基建互通、金融人才互动,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增强大湾区金融集聚力。另一方将会大力推进粤港澳金融要素的自由流动,打通金融市场,提升金融要素运转效率和效能,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种金融资源支持大湾区实体经济的发展。其中,香港将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融资、投资、服务等多种金融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金融圈的发展将进一步催生和形成更加深入的多層次金融市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鉴于“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公司的广泛融资需要,香港可在传统的首次公开招股或债券市场以外,可以积极发展和研究开发多元化的金融平台和产品,如非上市企业股权交易平台等,推进大湾区内的优势产业结盟,同时带动大湾区的金融创新。(2)大湾区内将会加快设立在岸跨境金融服务中心,为“走出去”“走进来”企业提供一揽子跨境金融服务,解决金融产品跨境运行、跨境监管等等问题。(3)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扩大金融资产和不良资产跨境交易,非标资产交易迅速扩大,形成公开透明、安全便捷的交易市场。(4)粤港澳大湾区可创建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全球绿色金融中心区。(5)各类新型债券发行(如以政府为发行主体的绿色债券)将会大幅度加快,形成多层次债券市场, 在拓宽海内外项目融资渠道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和影响力。

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爆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将完成两个转型,一是从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转型;二是从原来的金融中心(香港为代表)、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向金融中心、科创中心转型。在产业升级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将会充分发挥产业互补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先导区、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在区域融合的过程中,结合各城市的规模等级,将会构建具有层级明确、功能协同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见图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将造就大量的金融机遇,主要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建设融资需求大量爆发。根据广东省的规划, “十三五”期间要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万亿元,新建成轨道交通约2100公里、高速公路超过4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拟投资额5000亿元。规模庞大的基础建设将会带来巨大的基建融资需求,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的资金需求及金融服务机遇。

各类政府产业基金急剧增加。目前,广东省发改委已大力推进5000亿元省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参与到粤港澳地区一系列重大基金的设立当中。此外,在国家发改委、泛珠三角区域各方政府及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和指导下,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也将牵头发起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首期100 亿元)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基金,从而调动区域内各多方资源,推动泛珠三角地区跨区域合作项目建设和产业转移。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推进,政府必然将会进一步投入更大量的产业基金、引导基金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未来必然会继续爆发大量政府基金相关业务的金融服务需求。

资产管理需求集中迸发。2016年年底,香港的基金管理业务合计资产已经达到约为18.3万亿港元。其中,资产管理业务约12.8万亿港元,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约5.2万亿港元。资产管理业公司数目在5年间增加超过50%,管理的非房地产基金管理业务资产中近70%来自非本地投资者。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世界宜居城市群”建设的推进,以香港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必然会成为全球高端产业和富有人群的聚居地,爆发大量的资产管理和投资需求,成为全球资产管理中心。

科技金融高度融合,促进Fintech迭代

纵观世界三大湾区,IT创新都是引领湾区乃至世界发展的主力军,尤其是旧金山湾区,前十体量的企业80%都是科技企业, 已经成为美国科技产业的集中地。金融科技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世界前五大Fintech企业有四家是中国公司。粤港澳大湾区内,深圳具有拥有创新驱动的先发优势,香港具有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和制度优势,在大湾区内形成“科技+金融”的双轮驱动,为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均已经将总部或部分部门落户深圳,金融科技引导的金融业态变革极有可能首先在粤港澳湾区产生。同时,粤港澳金融科技发展在数字货币研究、监管科技、量化投资平台、网络安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领先优势,未来中国的数字货币营运机构也极有可能落户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基于自身的产业结构和技术优势,可积极利用深圳金融科技龙头企业、香港金融制度优势、创新人才优势,聚焦金融科技创新。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区块链、数字货币等金融科技领域的先行探索,促进Fintech高速发展。endprint

跨境资本高速流动,推进离在岸业务一体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并处理全球约70%的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合理分工、协作与协调发展,将可进一步推进离在岸市场快速融合,发挥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功能。大湾区内必然会逐步实现金融的互联、互通,使支付与结算便利化,推动QDII2/QDIE先行先试。通过具体项目的落实,将会推动大湾区在地区融合、金融合作、经济一体化、金融基建、跨境人民币等的创新与合作。此外,在《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广东自贸区政策等框架下,多项贸易自由化政策、资本项目开放措施也将会率先在大湾区内推出,跨境资本的高速流动,必然推动离在岸业务高速发展。

商业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路径选择

强化顶层战略设计,加大湾区资源倾斜

粵港澳大湾区的推进是全局性的,为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粤港澳地区的独特优势,银行应从顶层设计上建立统筹管理机制, 强化统筹规划和协调分工,形成力量强大、有机协调、推进有序的专业化管理。

首先,积极整合全行资源。一方面规划和推进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形成资源统筹管理和调度,集中优势“兵力”,降低内部无序竞争。针对大湾区内大型企业的各类跨区域项目,建立项目联动协调机制,从而形成合力参与大型项目和行业、区域的市场开发。

其次,加强内部信息共享和专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的逐步融合必然要求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可组织广东省内9个城市所在分行和子公司加强信息共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分行的业务合作。

最后,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构建科学合理的业务分成制度。大湾区内的大型项目,特别是基建类业务往往涉及多个城市,对同一项目的收益如何分成是跨地区创新联动的重要基础,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成制度有利于跨区域的业务的高效推进。

聚焦重点业务机会,实现发展弯道超车

商业银行应结合大湾区定位,借助行业集聚效应,围绕大湾区发展重点,挖掘投资机遇和区域内市场的特有需求,可主要聚焦于以下方面重点业务机会,实现业务发展弯道超车。

发力基建项目,助力大湾区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首要工作,在交通、通信、电气、管道等方面将衍生出巨大的基建类融资需求。我行可以抓住大湾区互联互通建设提速的历史机遇,积极研究及推进区内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需求创新金融服务。加强与粤港澳地区政府的联系合作。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研究课题组提出,在湾区开发资金方面, 要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作用,按照PPP模式组建一些开发集团公司,推动整个湾区的基础建设和产业协同发展。银行应与广东省发改委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协助其推动全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公路、铁路、港口等重大项目,提供配套融资服务。并逐步与珠三角各地市发改建立合作关系,获取第一手基建项目信息。

加强同业合作,推动金融核心圈建设。深圳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沿,也是金融创新的中心,随着大湾区金融核心圈的建设, 银行在同业业务方面会有更多机会,加强总对总同业授信,探索与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之间合作的新模式将成为下一步工作重点。

持续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为支持自贸区建设,深化粤港澳合作,助力大湾区内企业发展,我行可利用境外平台优势扩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联动境内外机构,协同作业,向区内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贷款和其他创新业务。尤其是随着“广东自贸区金改30条”“南沙自贸区金改15条”等金融政策的落地,南沙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不断实现新突破,开展了跨境人民币双向贷款、跨境银团股权并购、跨境资产转让、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等多项跨境金融创新试点。此外,珠海市也计划争取开展本外币账户管理、外债宏观审慎管理、适应投融资便利化的外汇管理等先行先试。

此外,把握跨境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机遇。资本市场相关、跨境财富管理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将是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合作服务试验田的落脚点,大力发展投商行联动业务。

加快金融科技创新,推进转型打造智慧银行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也是其发展的重点。银行应借助自身立足深圳、联通香港的优势地位,尽快与“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内国内外优质高科技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港创新圈”。

加快金融科技项目培育和落地。一方面,把握湾区建设的机遇,加紧银政、银企创新合作模式,抢占金融服务高地的同时, 建立和完善银行在粤港澳地区的大数据基础。另一方面,从提高大湾区生活便捷性出发,在医疗、交通、社区、校园等城市服务领域,加快金融科技项目的落地。

发挥香港的教育资源和高端人才优势。纵观世界先进湾区, 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教育和人才资源集中、科技金融体系完善。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内教育和科研机构密度仍较低,尤其是深圳,虽然有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一流水平的应用性研究机构, 但基础性研究相当薄弱。银行应充分借助香港的教育资源优势: 一方面,大力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储备我行的金融科技人才力量;另一方面,联动香港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引入国际最新的金融科技发展合作,为总行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海外支持。

(作者单位:招商银行战略发展部)

宏观经济月度资讯

12月外汇储备3.14万亿美元,2017年实现三年首次年度增长

1月7日,央行公布数据称,中国去年12月外汇储备3.14万亿美元,前值3.1193万亿美元,连升11个月。且连续11个月站稳3万亿以上,2017年全年实现三年来首次年度增长。

12月PPI同比上涨4.9%,2017年全年同比上涨6.3%

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1.8%。2017年全年CPI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了0.4个百分点。

央行时隔12日重启逆回购,CPI上涨不构成货币政策压力

1月10日,央行时隔12个交易日后再度重启逆回购,进行了600亿元7天期逆回购、6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当日有12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净投放为零。

2017年中国GDP总量超82万亿,全年实现增速6.9%

1月18日,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三季度增长6.8%,四季度增长6.8%。

央行组合拳维稳资金面,不改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

1月18日,央行开展800亿元7天、700亿元14天和100亿元63天期逆回购操作,对冲当日700亿元逆回购到期后,净投放资金900亿元,为连续第六日净投放。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国将推出新改革开放举措

1月2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达沃斯全球经济论坛上表示,中国将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时推出新的改革开放举措,准备在制造业一系列行业包括服务业的部分领域扩大开放。

2017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7.4%,放缓态势得到扭转

1月25日,财政部布财政收支数据显示,2017年1~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567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11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1448亿元。

2017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创新高,供给侧改革初现成效

1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5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是2012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分析认为,主要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endprint

猜你喜欢

湾区大湾粤港澳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湾区争雄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大湾区人”是机遇,莫再错失(当事者说)
硅谷精英的生活,实在太村儿了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视阈下温州湾区的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