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突破

2018-03-02郝身沛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深化改革高等教育

郝身沛

[摘 要] 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面临多重挑战,推进高校改革的路径突破是全面启动改革的重要环节。高校改革路径突破要审视其着力点、找准其切入点、抓住其推进点、明晰其引力点,从而形成改革的路径合力。与此同时,高校要主动融入“双一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大潮流,彰显中国特色,使大学一域之改革融入到中国改革全局之中,使其成为全局改革的动力点和支撑点,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添智慧。

[关键词] 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路径突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2-0004-03

习近平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育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高等教育必须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不断“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不断“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促进就业创业體制机制”等举措,为高校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不难发现,这些改革举措实际上明晰了高校存在着行政化问题突出、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陈旧、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滞后,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法治意识不强、市场观念错位、服务和贡献社会弱化等现象。因此,为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两个百年”的民族复兴大业,就必须在深化改革上寻求路径突破,找准方向、做好定位,矫正行政官僚化管理失序状态,破除利益分配中既得利益藩篱,完善和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消除高校传统体制机制弊端,落实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家交流与合作的使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教育现代化发展。

一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需要有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还要有国情研判和问题意识

立足国情、重视问题,放眼世界、审视历史,成为高校深化改革路径突破的着力点。立足国情,重视问题,能够保持清醒、增强自信,有助于明确改革进程中凸显的紧迫问题,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点和方向,推进高校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对接,有助于准确把握党的政治路线,把国家政策转化为高校改革的行动。具有世界眼光,能够通过比较国际高等教育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实施高校人才培养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激发高校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扩大历史视野,能够从高校自身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教训,查找不足,明晰矛盾,坚定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打造高校自身特色,提升品牌专业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教育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释放了力量,这些智慧和力量除了对西方高等教育现代文明借鉴外,更多源于中国自身文化优良传统和历史传承,源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自觉创造和开拓。但是,伴随时代发展、国情世情的历史变迁,特别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不断推进的枝叶式突破已无法应对内部治理需求和外部生存环境带来的复杂挑战。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能否有效推进高精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能否弃除违反教育规律的过行政化操作,能否实现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能否立足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一流学科,这些问题成为摆在高校面前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因此,只有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响应深化改革的时代呼唤,把握高校自身的历史变革,设计目标,精准定位,鼓足勇气和智慧,从实际出发,大胆突破和创新,才能使高校改革适应现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顺应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二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需要破除既得利益,落实去官僚化,增强市场、社会和法治意识,尊重教育规律

破除既得利益,打破官本位,增强市场、社会和法治意识,尊重教育规律是深化改革路径突破的切入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作为高校改革的根本目标,其核心就是围绕“人才培养”为中心,在推进深化改革中办出特色明显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人才培养追求的是人才的质量和创造力,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不能蒙着头、关着门,脱离社会需求去办教育,而是要把注意力转向市场和社会,转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大舞台,用市场规则经营学校,用教育规律管理学校,用法治理念治理学校。

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最大的瓶颈就是教育官僚化、教育政绩化、教育产业化过分彰显。教育官僚化加剧了高校教师对行政化的抵制,教育政绩化引发了腐败频生而缺乏科研创新和有效人才培养机制,教育产业化定位不当造成了教育企业化的错位决策。因此,必须彻底打破既得利益,认清问题根源,摆脱认识误区。正如习近平所讲,改革“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作为问题倒逼的结果,高校改革就需要有问题意识,要找准存在矛盾的化解点,义无反顾地实施问题突破。首先,高校各部门都要不断解放思想,明确行政化的实质就是官本位,它容易产生既得利益。大家都翘首期盼官位头衔,因为官位头衔有资源,利于拿项目获利益,这就引发了行政功能错位。因此,高校行政要有准确的职能定位,行政领导不是要表现自己的权力地位,同一线教师争项目抢利益,而是要为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创造条件,推进实质性的教学治学;要为学生成长和学习提供支持,要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章开沅所讲,如果高校能够去官僚化,“行政不是取消,是要加强,提升层次、科学管理”。其次,高校自身要正确处理教育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对于高校教育政绩化和教育产业化问题而言,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真正弄懂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的真谛,而把重心放在了狭隘政绩观和获取最大利益之上。错位的政绩观把学校规模大小,指标项目多少,院士多少,国家课题论文多少,培养高官富商多少视为追求重心。实际上,高校最大和最根本的政绩是要看能不能培养人才,培养的学生优不优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优不优秀,教师队伍能不能以培养优秀学生为目标开展科研和教学,高校培养的人才对国家、民族所做的贡献有多大。更为严重的是,对教育同市场和社会关系的误读导致了部分高校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高校的准企业化经营直接背离了“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主旨。用市场理念经营学校,实际上是强调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满足市场需要,引导学校优化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向;强调高校各类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品开发要瞄准市场和社会,引导学生掌握市场和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强调高校要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的内在需求规律,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做好教育同国家政策、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的有效对接,最大化地贡献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资金和政策,赢得人力物力财力支持。endprint

与此同时,高校更应尊重教育规律,提升法治意识,明晰各部分、各學院职权关系,做到行政教学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打破既得利益的传统格局,解放思想,激活校园活力,使高校在面向社会,遵循教育规律,依法治校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现实回归。

三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需要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深化改革路径突破的推进点。当前,我国教育结构多样性,水平差异化以及学生对教育诉求的个性化都在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越来越凸显,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公平和效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使生源和资源竞争日趋激烈。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教育理念和方式同样面临着多方位的冲击。针对教育形势的新变化,高校必须认清中共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的新格局——即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进一步加快推进和完善高校制度机制,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确保人才培养形成强有力的制度机制保障。

在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改革格局下,抓好内部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为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在自主办学上更要明确权利责任,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在社会参与上,做到教育质量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高等教育领域内部的改革同样需要有大局全局意识,做到校院两级,各部门、各科室共同参与,协调推进,共同谋划,形成科学、合理、有效、持续的顶层设计安排,最大化地吸引社会的广泛参与,扩大自主办学的空间。

高校顶层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发展和完善制度体制机制,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根本上就是要形成稳定、系统、管用,能够释放创新活力、促使校园和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教师奉献精神的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依托资源、地域特色、学科优势、教师队伍、生源结构等因素,体现出制度结构和功能、硬件和软件的协同互补。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制度体系的执行力,也就是制度执行者能力的现代化。依托制度安排,行政人员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意识,规避官僚化陷阱;职能部门明确责权、强化协调合作,避免部门利益陷阱;教师要提升整体业务素质、修炼教学方法、增强责任意识,同时建立高校“引育并举”的人才工程制度和聘用奖惩制度、放活人才进出机制,提防功利陷阱;学生要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责任观念,防止灰色技能陷阱。

有效规避各类陷阱,层级互动,纵横交错的执行合力才能得到释放;才能够进一步实现高校发展的稳中求破,破中求立,使各项制度体制建设更趋完善,更加协调,激发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

四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需要全面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提升文化传播功能,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深化改革路径突破的引力点。当前,“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高校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功能,要坚持德才并举,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时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引导高校毕业生自觉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强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放大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力度,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这能够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价值支撑。实际上,“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背后,都有其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重要力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其制度安排更需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导航定向,高校的各个组织主体就会失去共同治理学校的根基,制度的执行就会迷失价值方向,因此,高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需要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

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能够激发师生员工的正能量,唤起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增进高校深化改革的效能。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一旦融入高校生活,让大家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同高校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就能够使广大师生员工产生共同的价值认同,形成治校的价值合力。共同的价值认同势必会提高改革的效率,增强改革的动力,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支持、集中更多的力量冲破既得利益的藩篱,彻底清除改革征途中的羁绊。

实际上,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文化知识创生和传播的重要场域,彰显主流价值文化责无旁贷。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就是要传递出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高校通过文化传递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事业中去,其服务社会的最大价值才能得到真正发挥。与此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自觉纳入到高校深化改革之中,有助于从教育领域首先解决当代社会信仰缺失问题,补充师生员工的精神之钙,并为找准高校的办校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目标提供价值指导,有助于使高校参与改革的每个个体“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表率。

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认识”。当前,高校改革的路径突破不但要从高校自身发展中去深化认识,还需要从中国改革全局中去汲取智慧和经验,认清当前高校所面临的创新创业、双一流建设、新工科、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不断提高突破的勇气和智慧,找准高校改革路径突破的着力点、切入点、推进点、引力点,自觉地把高校一域的改革融入到中国改革的全局之中,使其成为中国全局深化改革的动力点和支撑点,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树立榜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山劈路。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人民出版社,2013.

[3]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4-02-13.

[4]杜玉波.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N].中 国教育报,2013-11-05.endprint

猜你喜欢

深化改革高等教育
改革要“落地”,不能“空转”
鞍钢无缝钢管厂全面深化改革之我见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