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2018-03-02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娜塔莉文化

姜浩峰

如果国家间交往光停留在政治层面,而老百姓之间不接触,没有感觉,许多事就办不成。而文化上的交往,则加深了人民之间的了解。比起当年在欧美主要由汉学家们接触中国文化,如今在国外许多地方,中国文化早已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书法、戏曲、茶道、诗词……中华传统文化伴随着中文热,持续升温。参与其中的,既有原本中华文化圈中人——日、韩等国人士的蓦然回首,亦有欧美、非洲等地人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见如故。

中国歌,传唱久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2018年春节前夕,一台歌舞大秀正在上海—福冈间的一艘邮轮里上演。最后一曲中英文的《小苹果》,在进入中文演唱阶段后,更是掀起了全场高潮,近千名观众合着节拍鼓起掌来,舞之蹈之。

“没想到演出这么专业!这么精彩!简直是百老汇级别的!这些老外演员,不同肤色、不同种族,合在一起,竟然能用中文进行合唱!”有观众如此评价。

演出总监丘巴尼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我们通过广告招募演员后,在洛杉矶进行为期两周的排练。在这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演员们要学会这些简单的中文歌曲,并与其他节目合练、彩排,达到目前的效果。然后他们就坐飞机到上海,登上邮轮,献艺于中国观众。”

外国人唱中国歌,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能见到。当时风靡上海的一档电视节目——《大世界》,曾经播出过“外国人唱中国歌大赛”。1986年的《音乐世界》杂志曾如此报道:“他们所唱歌曲均曾在上海风行一时。日本人士爱唱《大海啊,故乡》,朝鲜人士参赛歌曲一般选《党啊,亲爱的妈妈》《十五的月亮》等主题严肃的抒情歌曲。美国太平洋旅游企业有限公司驻沪办事处的美籍人士马瑞民先生一曲《回娘家》,博得人们的欢笑和掌声。……”

马瑞民,是美国人Rusty McLagan的中文名。在明尼苏达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他被派往南开大学,成为明尼苏达大学第一位被派到中国的美国本科留学生。1980年代他在天津学习了一年中文,之后从事中美旅游业,后又供职于原西北航空公司(现达美航空)并参与了飞往北京航线的开通。在诸多跨国公司辗转,甚至前往沙特、南美工作多年后,他服务于母校。如今的马瑞民是明尼苏达大学中国中心培训项目主任。

类似马瑞民当年参加的“外国人唱中国歌大赛”,多年以来时有出现。比较近的例子是去年国庆长假期间东方卫视举办的《唱响中华》节目。“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捷盖,来自遥远的喀麦隆。”当来自非洲的捷盖(Francis Tchiégué)穿着绿白灰色相间的中国褂子走上台来,那稳健的台风、字正腔圆的中文表述,立即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在早前的一档谈话类节目里,面对主持人问:“你来自非洲什么地方?”捷盖甚至风趣地假装想了半天,才说:“喀麦隆。哦,差点忘了我来自非洲哪里。因为在中国呆的时间长了,整天说着汉语,穿着唐装,慢慢除了肤色以外,其他都变中国人了。”当然,这些都是戏言。捷盖在中国娶了一位俄罗斯太太。她也有中文名——袁媛。之后,捷盖夫妇生了两个男娃。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他并没有教孩子说中文,理由是自己的中文水平属于“老外中文”,有口音,不正宗。在家里,他和孩子说法语,袁媛和孩子说俄语,他和太太之间则用英文沟通。而孩子上了幼儿园后,自然而然和小朋友说中文。

比之单纯会唱中文歌的老外来,捷盖会的更多。譬如他在家经常拉二胡给孩子们听。他会说相声,师父是相声名家丁广泉。捷盖拿手的相声段子是《八扇屏》,讲述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人物,譬如将楚霸王项羽称作有勇无谋的“浑人”,将三国时期东吴大夫鲁肃称为“忠厚人”,将三国时年少有为的周瑜、孔融和宋代的司马光、文彦博称为“好小孩子”等等。说起对相声的喜爱,捷盖称,一切要从他廿多年前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博士时说起。当时,捷盖最早接触的曲艺门类是京韵大鼓。捷盖说:“我第一次听这个调调,还以为是来自我喀麦隆家乡的一种音乐,直到听演员开口开始唱,才发现不是。虽然京韵大鼓演员唱的语言是中文,但那个腔啊、调啊,非常接近我们那儿,因此我听了感觉很亲切。”听着听着,随着自身中文语言能力的提升,捷盖开始听相声、学相声。

接着,他又对中国戏曲着了迷。不光是京剧、昆剧,还包括很多地方戏——像川剧、黄梅戏等,都让捷盖产生了感觉。捷盖唱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一句“绿水青山带笑颜”,还真有点儿徽州调调。“川剧中的变脸更是中国独有的,你看变脸大师多厉害!满世界的人们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变的,那么快!第一次看变脸,我都快疯了,太喜欢了!”捷盖说。

与马瑞民不同,自打来到北京以后,捷盖一直呆在中国不曾离开,一呆就是小三十年。看着身边越来越多非洲老乡来到中国谋生,捷盖分析道:“这些朋友,在非洲看到某个医院、某个学校是中国帮助建的。然后,他们还看到某个医院有中国专家工作,或者哪个学校有中国人做志愿者,还有中国人在非洲修铁路等等。这些亲眼目睹的东西,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非洲老百姓不需要听一些人讲故事,而是眼见为实,看到了中国人在非洲是如何做的。然后,对中国产生了好感。于是,就有了来中国的想法。”

在捷盖看来,如果国家间交往光停留在政治层面,譬如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会谈、交往,而老百姓之间不接触,没有感觉,许多事就办不成。而文化上的交往,则加深了人民之间的了解。endprint

不仅是非洲,在欧美发达国家,此类文化上的交往,亦能让人们的心灵相通。2017年5月20日,“唱响英伦”中文歌曲大赛决赛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当时58岁的英国大叔亚历克以邓丽君的《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打动评委和现场观众,夺得冠军。

目前来看,《月亮代表我的心》恰如当年吴村作词、陈歌辛作曲的《玫瑰玫瑰我爱你》一般,开始在一些欧美人群中流传开来。记者在所乘邮轮的酒吧里,亦听到来自南美的女歌手用半生不熟的中文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那音调与情感的拿捏,恰恰非常准。

中国戏,有瘾头

至于对中国文化更深入了解者,则会如捷盖一般学习中国曲艺、戏曲。这里面有大师级的人物。譬如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于2007年到中国观看昆曲《牡丹亭》。在苏州,他对昆曲名家张继青的表演“一见钟情”,由此开始跟随张继青学习昆曲闺门旦的表演技巧。当时年已花甲的他,竟然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演成了杜丽娘——不仅在京都南座公演20场,还在中国的北京、上海连连上演。许多人认为,日本人,特别是一些文化艺术界人士本身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类似坂东玉三郎这样的歌舞伎演员出演中国戏曲并不是特别困难。诚然,坂东玉三郎热爱中国文化,读过《论语》《孟子》和《老子》《庄子》,但就昆曲来说,对中文一窍不通的他,是按照张继青灌录并寄到日本的唱词、念白,采用注音法进行记忆,并对照录像中的口型反复练习而成。2009年11月18日,记者曾在上海兰心大戏院看过坂东玉三郎与俞玖林演出的《牡丹亭》,深为震撼。

近几年来,除了类似坂东玉三郎这样的戏剧大师来中国进行戏曲交流演出以外,亦有一些欧美汉学家注意到了中国戏曲。譬如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陆大伟(David Rolston),就经常来华进行交流。2015年,中国京剧演员张火丁赴美演出,《锁麟囊》《白蛇传》登上纽约林肯中心,让美国观众领略了中国京剧的魅力。而陆大伟特别对张火丁赴美演出与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交流进行了比对,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生于费城的陆大伟,早在1980年代初期在美国观看周信芳先生之子周少麟的演出,就对中国京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接触戏曲,并成长为一位汉学家。

除了专业研究者以外,如今,已有一些老外正走在成为票友的路上。

年届六旬的英国人加法尔·博拉赞(Ghaffar Pourazar)目前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1993年,加法尔在伦敦看了一场北京京剧院的演出,由此迷上了孙悟空。如今,南加州许多朋友都叫他“Monkey King”(猴王)。他不仅自己能够演出美猴王,还来到北京参加票友大赛,为了过足戏瘾,他还成立了“国际美猴王剧团”。加法尔说:“我把孙悟空、米老鼠、超人放在一起比较。我认为这才能向欧美人说明什么是孙悟空。”

当然,各花入各眼。在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法國人卢逸凡(Ivan Ruviditch)看来,中国古典戏剧可不仅仅只有美猴王。前不久,以上师大学子为主要演员的契诃夫话剧《海鸥》上演之际,作为导演,卢逸凡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上师大还将排演中国经典话剧,譬如《雷雨》之类。而未来,我的目标是将中国古典戏曲改编、排演成话剧,并进行演出。我觉得,昆曲是个很好的选项,因为昆曲比较典雅。”

诗书茶,回味悠

同样是上了《唱响中华》节目,来自俄罗斯的娜塔莉唱的是由宋词改编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原唱是邓丽君,后来又由王菲唱红神州。而身着红、白间色长裙的娜塔莉,就像一位真正的古代美女在演唱这首歌。

一曲歌罢,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俄MTI(俄语翻译硕士)专业就读的娜塔莉说:“这首歌改编自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水调歌头》,作者望着中秋明月,思念起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原来,娜塔莉来到中国一年,已经学习背诵了近一百首古诗词,她自认为中国诗词打开了她对中国认识的新大门。除了学习背诵,娜塔莉还爱好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俄文。在现场,她将翻译成俄语的李白《秋风词》朗诵一遍。“秋风清,秋月明……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尽管用俄语朗诵,但那中国人对秋天的理解,似乎由娜塔莉用另一种语言展示了出来。

娜塔莉称,如今的俄罗斯,老一辈的汉学家仍在从事着汉诗的翻译工作,而她所要做的,则是继承这样的传统,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诗词翻译家。

比起当年在欧美主要由汉学家们接触中国文化,如今在国外许多地方,中国文化早已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今年春节期间,网上流行一个帖子——《一个中国字,迷倒全世界》,讲得是一个“福”字满世界流传:英国首相“梅姨”访华时拿“倒福”的照片在中英两国媒体上“炸锅”;土耳其、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驻华大使和领事们亲自用毛笔书写了“福”字,向中国人民拜年;日本浅草寺的人力车夫用“福”字招徕顾客;新加坡的出租车司机用“福”装饰自己的爱车;新西兰皇后镇,工作人员在直升机前举起了“福”字对联;澳大利亚的店员,亲手书写中英文对照版的还有“福”和“FU”的对联……

新近从上海前往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定居的胡健女士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她所生活的查尔斯顿,尽管中国人不多,却也在社区形成了一定的“中国影响力”。春节前,向当地居民介绍中华春节文化,成为了查尔斯顿华人群的热点话题。“大家纷纷出主意:教小朋友做纸灯笼、剪纸;给他们起中国名字,并写在彩纸上;教写毛笔字,展示汉字的美与文化。有的拿出了自己的私藏做道具,如大红灯笼、小花伞、儿童民族服装、水写毛笔纸、京剧脸谱面具,等等。” 胡健说道。

在美国小朋友跟着胡健学习书法的时候,有美国家长发现,如今的中国朋友带来的是一种“蘸着清水就可以写出浓黑的字”的练习纸,纷纷惊叹不已。而这种在上海寻常可见的书法练习纸,竟然让美国孩子们乐此不疲。

而中国茶,也逐渐被喝惯红茶的欧美人士所接受,来自德国的女孩莎拉说:“那种回味悠久的感觉,以前我从未体验过。”endprint

猜你喜欢

娜塔莉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真爱的色彩
假头奖拉回真爱心
错过的圣诞节
和80个陌生男人“约会”周游世界
守望爱情的铃兰花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