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灰犀牛和自我套牢
2018-03-02石勇
石勇
《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这本书很红。一时之间,“灰犀牛”一词流行开来,很有时尚气质。作者米歇尔·渥克作为美女青年领袖,本身也是比较“fashion”的。
哪些事件算是灰犀牛事件呢?渥克说:
“灰犀牛事件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很容易想象得到的事件……这些潜在的危险影响都是极其可怕的,不论是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环境领域、军事领域,还是人文领域。很多时候,我们都已经见过灰犀牛了,因为它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是其他人身上:一次市场的崩溃、一场战争、一次心脏病突发、一次飓风袭击。它在发起冲锋之前已经给我们发出警告。问题不是它是否会攻击而是何时发起攻击。”
中国的房地产、金融系统、股市,显然都可以看到灰犀牛。利益结构的固化呢?灰犀牛的影子也时隐时现。
渥克说,“危险的到来很少是出其不意的,总是事前发出各种各样的警示信息,让人识别,做好防范准备。可怜的是,这一次次的机会,都被错过了。于是,真正的危險就随之而来了。”
灰犀牛事件因此有这些特征:概率很高;破坏力巨大;可以预测;可以防御。
在灰犀牛流行之前,还流行过黑天鹅。在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写的《黑天鹅》里,把美国的9.11事件、泰坦尼克号沉没等,都视为典型的黑天鹅事件。黑天鹅事件的特征是:概率很低;破坏力巨大;很难预测;难以防御。
于是,在这个世界上,同时存在着发生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的风险。
不得不说,塔勒布和渥克这两位的分析,虽然并不深刻,但提炼的概念堪称一流,而且非常契合这个时代的痛点,因此似乎可以提供一种分析和应对这个世界的框架。
但我发现,这个世界除了有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的风险,还有另一种风险:自我套牢的风险。这种风险更广泛,散布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上,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心理、文化、科技等太多的领域里,恐怕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我把自我套牢的风险界定为:在个体层面,一个人的头脑-心理-人格-身体相互干扰,相互挫败,把他套牢在某种思维模式、心理模式、行为模式那儿;在社会层面,被套牢在某种利益结构,发展路径,秩序模式那儿。这种自我套牢具有“饮鸩止渴”的特质,玩传说中的心理保护,不停地抽取生理能量、心理能量、生命能量去维护一个成问题的模式或体系的运作,但能感受到其中的风险。
停不下来的原因其实就一个:没有直面自我的勇气,没有担当,格商不高。
这又跟灰犀牛事件息息相关了。事实上,灰犀牛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放纵自我套牢的风险导致的。渥克讲得很清楚:
“错误的思想动机和对个人利益的误判会极大地助长我们抗拒行动的自然天性。例如:银行家明明已经了解次贷危机的风险,却仍然不肯从这个充满风险的投资中收手;地方官员明明知道桥梁的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但却一再推迟危险时间……”
渥克发现,灰犀牛事件有五个阶段:否认→得过且过→犹豫不决→惊恐→行动或崩溃。而第一个阶段恰恰就是不敢直面自我,不敢承认现实,不敢去担当。此后的几个阶段,格商也不起什么作用,一直持续到没办法了必须行动,或者崩溃的时刻。在所有这些阶段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格影响到心理,心理影响到头脑,头脑影响到身体行动的自我套牢的表现。
很多人头脑上不是没有看到风险事件的存在,但仅仅是头脑上“了解”、“知道”并没有什么用,心理、人格、身体没有配合,并不是应对风险的正确模式。自我提升,而非自我套牢,是影响个体和社会命运的重要变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