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章诉说“抗战驿运”风云激荡
2018-03-02周继厚
文/周继厚
驿运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传统的运输方式,“肇始于周汉,唐继之,至清代而制度大备。”主要功能为传递公文军令、接待使臣官员、运送军需物资等,是采用多种民间运输工具组成的多环节运输方式,使用车、马、船等工具,一站接一站、一段接一段交接进行,在官办运输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代以来,随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运输工具的引入和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古老的驿运方式因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而逐渐衰落。民国成立后不久,各地驿运机构于1914年被全部撤销。
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寇的不断入侵,我国各重要水陆交通线先后被日本军占领,沿海口岸也被日军封锁,汽车、汽油及配件几乎断绝,严重影响公文递送和物资供应,尤其是军事装备的供应。国民政府为解决战时交通运输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遂决定在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等15个省份设立驿运机构,复兴驿运古制,组织管理民间运力,进行军需民用物资的战时驿站运输,简称“战时驿运”。
在民间收藏爱好者手中,珍藏着不少战时驿运机构发行的徽章。让我们通过对这些徽章的考证和追溯,深入了解抗战时期驿运的来龙去脉。
◎《全国驿运路线图》,1941年交通部驿运总管理处绘制,因时处抗战时期,仅包括东南、华中、华南、西南及西北等地,是以陪都重庆为中心,其中有抗战期间特殊中转地鲨鱼涌、赤坎、镇南关、陇邦、河口、腊戌、八莫等驿运站赫然在列。图中清楚标明已办和拟(待)办陆路与水路干线、支线。到抗战后期,拟(待)办陆路与水路干线基本完成。
成立全国驿运管理处
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即1938年,国民政府准备迁都重庆,考虑到沿海人口和工厂内迁,西南各省人口激增,棉花需求量大,要求陕西省在当年10月新棉登场之前,妥善筹划,迅速组织人力运输驿站,将陕西以及湖北等地的积棉运往西南,遂制订《陕西省组织战时人力运输驿站试行办法》,规定人力运输驿站的主要任务是“运送战区或接近战区之粮、棉以及农、商个人囤积之同类物资至安全地带。”
当时划定的运输干线有两条:一条是由鄂西经白河、洵(旬)阳、安康、南郑、宁羌(强)入四川广元;另一条是由豫西经潼关、西安、咸阳、凤翔、宝鸡、凤县、宁羌。此外尚有三条支线:一条是由凤翔经(千)、陇入甘肃天水,为第二路第一支线;另一条是由西安经子午口、东江口、宁陕、金水河、洋县、城固与第一路干线会合;第三条是由西安经 (周至)、新口、佛坪、华阳镇、洋县、城固与第一路干线会合。各线路按需要设立驿站,站距大站为50里至60里;小站为30里或20里。驿运线路经过县城所在地,设总站1处。驿运站运输货物以人力为主,亦可运用畜力车。运力征雇、组织形式、运费计算以及运输手续等均有具体规定,并明确驿运归各省建设厅领导。
◎交通部驿运总管理处证章,银质,背面“印铸局制”戳印
◎驿运管理处工作人员制服帽徽
◎驿运管理处工作人员制服帽徽
1938年10月,广州失陷,海域交通被截断。1940年7月,滇缅公路亦遭封锁,汽车运输不能正常发挥,大后方交通运输十分困难。
值此特殊时期,1940年7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政院,以及交通部、联合勤务部等行政部门,在陪都重庆召开全国驿运会议。东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区十五个省派重要官员参加会议。会议决定开办战时驿运,以应急需。决定在交通部设驿运总管理处,统一筹办、掌管全国驿运的指导、监督工作;各省设驿运管理处,主办各省驿运;划定国际、省际驿运线路为干线,省内驿运线路为支线;干线由驿运总管理处主管,经费由国库负担,支线由各省主管,经费原则自筹,并准许在驿运运费中加收5%的管理费为驿运经费,若有不足,中央酌予补贴。此后各省亦纷纷成立驿运管理处行政机构。同年9月,交通部驿运总管理处成立,提出全国首期应开办的驿运线路30条,其中行经陕西境内的有3条,以川陕驿运干线最为重要。
◎交通部驿运总管理处川陕驿运干线证章,背面三位数字编号
◎陕西省驿运管理处证章,中间绘有山道弯弯,驿运繁忙图案,十分形象生动
◎河南省驿运管理处证章,铜质,直径3.2厘米,1941年佩用,背面两位数字编号
川陕驿运干线的重要作用
陕西省最早开办战时驿运。1938年遂制订《陕西省组织战时人力运输驿站试行办法》,明确规定驿运归省建设厅管理。驿站运输货物以人力为主、畜力为辅,并具体规定运力征雇、组织形式、运费计算及运输手续等。
1939年1月,国民政府交通部在重庆成立驮运管理所,统筹全国人力畜力运输事宜。次年2月,驮运管理所撤销,改设车驮运输所。设于陕西宝鸡的川陕车驮运输所,负责成都至宝鸡间的人力畜力车运输。
1941年2月,根据全国驿运会议精神,改组川陕车驮运输所为川陕驿运干线联运主任办事处。翌年12月,改称陕甘线驿运管理分处。1943年11月,复改为川陕线驿运管理分处。1945年1月,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令其归属西北公路管理局汉中分局。
川陕驿运有广元至宝鸡、双石铺至天水两条干线;褒城至汉中、大安至阳平关、广元至阳平关3条辅助线,总里程902公里。承担着西北、西南地区物资交流重任。南下入川物资以机棉、军需品为大宗;北运物资有水泥、食糖、烟叶、纸张、食盐、药材以及出口苏联的钨砂等。
川陕驿运干线从1940年9月开办至1945年1月停办,在不到4年半时间内,完成各种物资运输14万吨,相当于西北公路局同期汽车运输量的2倍,为西北、西南地区间的物资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3年摄于陕西的军警护卫车马驿运照片,与徽章画面十分接近,相应生辉
◎《抗建期中之大后方人民贡献》绘画。该画是艺术大师王子云于1942年2月在洛阳龙门附近桥畔,目睹战时驿运场景所绘,诠释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画面中,呈S形的驿运队伍蜿蜒前行、延绵不绝,沿途有军警护卫。远处山峦挟清河耸立,岸旁几位牧羊人驱赶羊群至河边饮水,道路一侧的枯枝小树依然在二月的寒意中挺立。画家在狭小的画面中安插了丰富的人、畜、车形象,形态各异、疏密结合,生动展现了战时驿运声势浩大的场景,透过纸背还可以了解参加驿运的民众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的艰辛。
各省属驿运支线的积极贡献
◎江西省驿运管理处证章1940年用,农村工业社制
◎江西省驿运管理处通行证,1943年用
陕西省驿运管理处
1940年10月,陕西省驿运管理处成立,归省建设厅领导,厅长孙绍宗兼任处长。驿运管理处内设总务、运输、业务、会计等科和视察、稽查专员。驿运处下设渭韩支线大荔驿运区总段,耀宜支线驿运总段,第七区驿运总段以及华闵、咸阳、长武、商县等4个驿运分段。驿运线每隔20至30公里设驿站1个。初设水陆驿站39个,最多时达44个。1943年底,驿运处共有员工425人。
1944年3月,陕西省政府为统一管理军事征购和运输事宜,将陕西省战时军事征运委员会、陕西省粮政局储运处及省驿运管理处合并组成陕西省战时军事征运委员会(简称“征运会”),内设征购、运输、总务3处及会计、督察2室。其中,运输处是在原省驿运处基础上改组而成,除接办原驿运业务外,还兼办军事运输。运输处内设一、二、三科,分管运输行政、军公物资、商务运输。原驿运处所属各驿运总段、分段、驿站改为省征运会运输段和运输站。此后,陕西驿运在组织上即与全国驿运脱钩。
1945年2月,陕西省政府决定以省公路局为主,将征运会与省公路局合署办公。征运会各运输段站与公路局各汽车站合并改称运输站,财务单独核算。同年9月抗战胜利后,陕西驿运业务亦告结束。
河南省驿运管理处
1941年1月1日,河南省驿运管理处在洛阳成立。3月29日,河南省驿运管理处在洛阳东北运动场举行驿运宣传大会。洛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根据《各省驿运管理组织通则》规定,首批在洛阳、宜阳、偃师、登封4县设立驿运管理站。1942年前后,洛阳就已成为当时河南全省的交通运输中心。
战时驿运以力夫及牛马骆驼等兽力为动力,利用民间木船、板车、独轮车、大车等运输工具,承担军需民用物资的运输任务,为抗战服务。
◎广西省驿运管理处证章,铜质,直径3.3厘米,三位数字编号
◎广东省驿运管理处庾山段证章,正面中间有方向盘图案,三位数字编号,背面注明民国“三十三年度用”,即1944年用
◎广东省驿运管理处北江区证章,正面中间有“北江区”文字,两位数字编号,背面注明“北江中华造”
江西省驿运管理处
江西省驿运管理处成立于1940年10月1日,由省建设厅厅长杨绰庵兼任处长。管理处由原江西省航舶总队部、汽车总队部、第三战区水陆联运处、江西省工商管理处战时贸易运输组等单位合并组成。此后曾先后5次对驿运机构加以调整与改组,最后改为按河流划分,设立赣县、吉安、樟树、鹰潭、南城5个驿运段,并在赣江、贡水、禾水、袁河、抚河、信江、饶河等河流分设驿运站,使驿运机构遍布各江河主要港站,与战时运输的需要相适应,形成了一个网络状的驿运调度指挥系统。
驿运处除了完成军公运输任务外,临时突击抢运,应付紧急军情等其他方面业绩也十分突出:如在浙赣会战中组织大量船只抢运物资数万吨;担当粮食、食盐等大宗物资的运输,确保战时人民日常所需等等。
广西驿运管理处
1940年11月,广西驿运管理处成立,统一管理全省战时驿运。1941年3月,广西驿运管理处分设第一陆运总段于北流县,第二陆运总所于横县,同年6月设水运总段于梧州。全省共设15个驿站和6个分站,其主要任务是:军需物资运输和征收的实物运输;抡运沿海食盐入境;抡运入口物资及本省与邻省农副产品的互运往来,以解决军需民用。
1942年全省驿运的参与者有47918人、木板车5550辆、民船13722艘。当年水上运输各类物资34万余吨。1944年6月抗战胜利前夕,驿运管理处完成了历史使命。
◎浙江省交通驿运管理处证章,1941年用
◎安徽省驿运管理处皖南办事处证章,正面镌“驿”字,背面铭文“安徽省驿运管理处皖南办事处”及“屯溪鑫湧造”戳印,并有两位数字编号
◎福建省驿运管理处证章,1942年用
广东驿运管理处
抗战初期,广州沦陷后,韶关成为战时省府。1940年年9月,广东省驿运管理处在韶关成立,随即开办了南雄至赣南驿运线路,利用木帆船、畜力车和人力肩运,北粮南运,以供军需民食,梅关古道和浈江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战期间,广州湾的挑夫,用肩膀把约100万吨的军用和民用物资挑进大后方,对支持长期抗战和抗战胜利起了很大作用。历史不会忘记这群“位卑不忘国忧”的贫苦阶层,他们的身上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伟大韧劲和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
此外,抗战时期还设立了浙江驿运管理处、安徽驿运管理处、福建驿运管理处等驿运机构。抗战八年中,在全国驿运总管理处的领导下,各地驿运机构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调度民间固有运力,全面兴办驿运事业。在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驿运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并在抗战交通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吉山大夫第——福建省驿运管理处旧址